分享

【热点文章】李学斌:电极导线拔除技术

 曹娥江 2016-03-23
一、引言

  随着电极导线拔除病例的不断增多,拔除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拔除经验的积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需要拔除患者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长短不一,电极导线的类型不同,患者的年龄差异,是否为ICD导线,起搏器是否依赖,拟拔除导线的植入部位不同,是否合并全身疾患等。因此在拔除前需要进行综合评估,提前选择所用器械和备用器械,确定麻醉方式等。因此,本章重点主要从拔除操作流程及细节介绍电极导线拔除的具体技术方面进行介绍。


二、静脉造影

  原则上所有患者在电极导线拔除前均需要进行静脉造影检查。多数患者应对双侧锁骨下静脉进行造影检查。多选择经肘静脉套管针直接推注造影剂,在X线下显示静脉的走形,侧枝循环的情况,导线与入路静脉的关系等。由于静脉回流速度较慢,推注开始阶段可先行透视观察,当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进行数字血管剪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曝光,以便更清楚显示血管的情况 (图1)

  其临床意义包括:1.观察静脉是否完全闭塞,为后续处理提供方便,尤其对非感染拔除后是否能再同侧再植入提供依据;2.了解侧枝循环的状况;3.通过动态影像判定拟拔除的电极导线与血管的粘连程度,为合理选择拔除工具提供依据;4.了解拔除导线对侧静脉的血管状况,为起搏器或ICD对侧再植入提供帮助;5.明确上腔静脉的血管状况以及与电极导线的粘连状况。

 

图1  经肘静脉途径静脉造影成像,可见血管通畅、血管闭塞和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三、术中监测

根据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心电图监测:也是最基本的监测,无论起搏器是否依赖,心电监测都十分重要。因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脏停搏、心室颤动等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其既可以是患者本身疾病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电极导线拔除过程中机械牵拉所致。

  2.血压监测:主要有两种方法:无创血压监测和有创血压监测。通过术前评估,对于植入时间短如植入时间小于1年,拔除风险小的患者可以进行无创血压监测下拔除电极导线。而对于电极导线植入时间长(大于3年或更长),术前评估危险较大的患者,应常规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当然,危险分层也与患者植入的电极类型(主动、被动、ICD)等有关,不能一概而定。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有以下优势:(1)可逐跳监测每一心脏波动时的血压,因为在电极导线拔除中,右心室的牵拉本身可以使瞬间血压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动态观察血压较低时间较长,可停止牵拉导线,等待血压恢复一段时间,再继续手术;(2)可以迅速及时观察到血压的变化,为减少电极导线拔除中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早进行处理提供线索(如急性三尖瓣撕裂、急性心脏压塞、急性肺栓塞等)。(3)不受电凝、电切等因素影响,因为术中电刀的应用,使心电图记录受到严重干扰,而血压监测波不受影响。

  3. 超声心动图监测:应常规备用超声心动仪,以便发生意外及时借助超声心动图进行判定。对术前评估的高危患者(如植入时间大于10年、心耳被动电极、合并导线赘生物等),建议常规采用全麻下经食道超声(TEE)监测下拔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行TEE监测。


四、麻醉方式的选择

  根据术前评估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短,拔除风险低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麻下进行电极导线拔除。而对于高危患者或已经多次行清创保守治疗的患者建议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这是因为当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紧急开胸时,紧急气管插管、重新麻醉会大大延误手术治疗,甚至造成患者脑复苏失败或死亡。对曾多次行清创或胸大肌下深埋起搏器的患者,再次实行导线拔除术时,由于过多的瘢痕组织,病人疼痛会非常剧烈,不能耐受,甚至引起休克,也应在全麻下手术为宜。


五、电极导线拔除的路径的选择

  一般从原植入静脉拔除电极导线,有时也需要选择其他的非植入静脉,包括颈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某些特殊情况时,还需要经穿心房或心室途径。但是,不同的中心对于导线拔除的策略可能不同。比如在欧美国家,部分中心主要应用机械鞘进行导线拔除,而有的中心几乎均用激光鞘进行拔除。所以各自的经验也完全不同。两种拔除装置在成功率和并发症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我国在激光鞘引进之前,几乎全部为机械装置拔除导线,对部分高危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选应用下腔装置拔除了数百例病例,认为其成功率可达到99%,并发症小于1%。这可能需根据的具体情况而定。


六、拔除工具的选择

  早期的导线拔除主要是通过直接牵引进行拔除,多数导线植入时间较短的病例可能得以成功解决。但是拔除的成功率仍偏低,而且导线拔除的并发症也较高。况且早期拔除的病例电极导线植入时间相对偏短,同一病例电极导线植入数量少。但随着起搏技术的进展,每位患者植入导线的数量、植入的部位、类型也已发生改变,如起搏器升级病例、ICD导线植入数量均迅猛增加,冠状静脉左室导线也在增加。起搏导线的植入时间越来越长,许多患者的起搏导线已达30-40年。因此,电极导线拔除的工具必须改进,以解决越来越复杂的状况,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新的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不断完善,拔除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如何更好地选择工具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目前国际市场上主要有两家公司的产品,分别是COOK公司的机械拔除装置和Spectranetics公司的以激光作为能源的激光拔除装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7年后不断引进和探索新器械的应用,已完成1000根以上电极导线拔除,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

  导线拔除的主要工具包括:锁定导丝(Locking style)、套叠式聚丙烯鞘(mechanical sheaths),捕抓器(snares),电外科鞘(electrosurgical sheaths),可旋转螺纹头端鞘(Evolution机械鞘),激光鞘(laser sheaths),Byrd股静脉工作站,针眼圈套器(Needle’s Eye Snare)。下面结合文献和我们自己的经验简要介绍上述拔除工具的应用。

1.锁定导丝(Locking style)的应用

  锁定导丝是导线拔除装置的最重要的基础工具,也是经上腔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必备装置,目前失常上有两种类型的锁定导丝,一种为COOK公司为代表的牵拉膨胀式锁定钢丝,另一种为Spectrannetics公司生产的螺旋松解式全程锁定钢丝(图2),只有通过锁定导丝把欲拔除的导线锁为一体后,电极导线才可能整体用力拔除,或在导线外加用扩张鞘管进行拔除。通常情况下,除植入时间过短的电极导线,原则上选择经上腔途径均应使用锁定导丝。Mihaly K.de Bie等研究报告采取不用扩张鞘而仅用锁定导丝拔除,其导线植入时间为4.2±4.7年,结果成功率为达84.8%,严重并发症0.7%,轻微并发症4.7%。我们建议对植入时间小于2-3年的患者,多数病例可能把导线锁定后直接持续牵引即可拔除。如不能成功则可直接加用扩张鞘后拔除。对于植入时间较长的患者,一味单纯牵拉,可能会导致导线断裂或三尖瓣撕裂。

 

左图:牵拉膨胀式锁定钢丝;右图:螺旋松解式锁定钢丝

图2 锁定钢丝的应用


2.套叠式机械扩张鞘(mechanical sheaths)的应用

  Smith等总结了5年双鞘反推力法1299例病人,共2195根电极导线拔除的经验,完全成功率86.8%,部分成功率7.5%,失败率2.5%,并发症发生率2.5%。该项技术在国内外已应用多年,积累了相对当较多的经验。主要的操作方法包括首先分离出电极导线并在X线透视下保证导线无盘旋的弯曲,之后把锁定导丝进入到电极导线的顶端,锁定电极导线。应用组织钳分离锁骨下坚硬的瘢痕组织,把套叠式双层机械扩张鞘沿从锁定导丝的尾端送入,由助手保持适当的张力拉住锁定的导线,并在X线透视下调整导线的方向,已保证与即将推送的鞘管同轴,利用双层套叠鞘前段的斜面进行切割,交替向前送入,已达到把电极导线与血管粘连的分离作用。当鞘管分离到达电极顶端时,为防治鞘管刺破心室,可以把外鞘取出,完全调转过来,使外鞘顶端为圆顿型到达电极顶端,利用反向推力的方法把导线拔除。该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不足之处是完全利用医生的经验分离皮下组织,有时粘连组织非常坚硬,分离会非常困难而无法成功。需要提醒的是不同粗细的电极导线需要应用不同直径的外鞘,术前需了解预拔除导线的情况(图3)。

图3反推力拔除示意图


3.可旋转螺纹头端鞘(Evolution机械鞘)的应用

  可旋转螺纹头端鞘(Evolution机械鞘)于2013年首先引进中国,同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先应用并获得成功。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内鞘的顶端可旋转的切割刀片进行切割分离导线的包裹组织,解决了套叠式双层机械扩张鞘难以进入血管的问题,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基本的操作方法与套叠式双层机械扩张鞘的应用相似。可旋转螺纹头端鞘(Evolution机械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度较短的短鞘,另一种为长鞘。其长度分别为13cm和 40cm。两种鞘管的区别是前者仅适用于分离锁骨下组织和锁骨下静脉部分,后者适用于分离上腔静脉和心房、三尖瓣及心室部位的分离。短鞘的切割刀片非常锋利,刀片锯齿相对较长,到达上腔时存在较大的风险。此时更换为长Evolution机械鞘后,由于内鞘的刀片锯齿非常短,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而达到分离拔除导线的目的(图4-1,4-2)。

图 4-1  电极导线拔除辅助鞘--Evolution机械鞘。

图 4-2  电极导线拔除辅助鞘

A,金属套叠式伸缩鞘;B,聚丙烯金属套叠式扩张鞘;C,激光鞘;D,电外科鞘;E,Evolution机械鞘。


4.经股静脉拔除装置的应用

  经股静脉拔除装置主要包括捕抓器(snares),Byrd股静脉工作站,针眼圈套器(Needle’s Eye Snare)等三种器械(图5)。起初经股静脉电极导线拔除主要适用于导线脱落之心腔内或经上腔拔除困难的病例,尤其适用于电极导线损坏,无法进入锁定导丝的患者。不同的医生早期多经股静脉应用捕抓器(snares)进行心腔内抓捕导线,常常需要借助消融导管或猪尾导管配合进行,因工具的局限性,导线拔除医生需要曝露大剂量X射线。之后Byrd股静脉工作站(网栏装置)的应用,使捕获导线更加容易,有时导线与上腔或心房组织粘连紧密,也需要借助消融导管进行辅助。近年来随着针眼圈套器的发明,经股静脉拔除装置使手术更为简单易行。这是因为针眼圈套器不仅适用于有游离断端的电极导线拔除,对于无游离断端的患者也可应用。Frank A.Bracke等报道了应用针眼圈套器作为导线拔除的首选工具进行导线拔除的研究,共拔除了229例患者经股静脉途径拔除了340根植入时间小于10年的电极导线中,仅有1-4%的失败率,2例心包填塞进行了开胸手术,无死亡病例发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至今已完成数百余例应用应用针眼圈套器拔除电极导线植入时间大于8年病例,均取得满意结果。除1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生肺栓塞而开胸治愈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

图 5  下腔拔除装置

左图:Byrd下腔工作站与Dotter网篮和转向钢丝;右图:Needle’s eye Snare针眼式下腔抓捕装置


5.激光鞘拔除装置的应用(laser sheaths)

  激光鞘拔除装置由Bryd和Spectrannetics公司合作开发了辅助导线拔除的激光鞘管,治疗原理是当锁定导丝把导线锁定后,把顶端能够发射激光能量的鞘管与Spectrannetics CVX激光发射装置相连,发射紫外激光进行切割导线周围组织,由于其损伤的深度只有50um,组织温度仅44℃,通常会安全拔除导线。尤其ICD导线拔除更有价值。但该项操作仍需要完成一定病例的学习曲线,严重并发症与经验有极为密切的相关性。目前市场上有12F、14F和16F三种内径的鞘管来满足临床需求。Byrd等总结了全美1684例共2561根电极激光鞘拔除的经验,发现其安全且效果甚佳,完全拔除成功率96%,部分成功率4%,失败率0.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成功为5例患者进行了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图6),相信在未来几年将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另外,电外科鞘拔除装置包括射频能量等也在研发应用中。

 

 

图6  我国首例应用激光鞘分离粘连组织成功拔除ICD电极导线病例


七、术后监测与管理

  电极导线拔除后,首先需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根据心律情况,判定临时起搏器的过渡治疗。根据我们的经验,建议进行起搏器桥接治疗(详见相关章节),避免临时起搏器脱位,感知不良等现象发生,并按照指南择期起搏器再植入。对与非起搏器依赖的患者,可能有30%的患者因病情变化不需要再植入起搏器,应详细询问起搏器植入前有无晕厥史,植入的原因等,并再次长程心电监测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再植入。例如病窦综合征的患者起搏器植入后多年变成永久性房颤,如无自主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则不必再次植入起搏器。对所有电极导线拔除患者,尤其是围手术期患者,返回病房后均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遇到可疑情况尽早处理。


参考文献(略)

立即关注365医学网

随时获取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