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hish Chawla,MD,DABRn, JagadishShenoy,FRCR,KabilanChokkappan,FRCR,RaymondChung,FRCR 单位:Department of Radiology, Khoo Teck Puat Hospital, Singapore, Singapore 译者:李祖飞 CT 与MRI 在鼻肿物的诊断与评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原发于鼻窦者较为罕见,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鉴于该肿瘤离心性的生长方式以及若不彻底切除则术后易与复发的特点,术前对肿瘤及其累及范围的诊断是必要的。本“多图综述” 旨在系统的阐述有关内翻性乳头状瘤在影像学上的关键特征,以便于精确的对内翻性乳头状瘤做出诊断,同时也对其一些常见鉴别诊断及其相关影像学信息一并进行讨论。 图1:冠状位CT下的鼻部正常解剖。 F:额窦;E:筛窦; IT:上鼻甲;M:上颌窦 图2:一46岁男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A)冠状位CT示左侧鼻腔内起源于鼻腔外侧壁的一小片软组织影(M),可见中鼻道膨胀(星号)伴局部锥形骨质增生(白箭头)。左侧筛窦可见阻塞性炎症。 (B)轴位CT示左侧鼻腔内肿物影,双侧上颌窦内可见黏膜病变。 图3:一29岁男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伴斑片状骨质增生。 (A):冠状位CT示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影,肿物呈经典的离心性生长模式,突入左侧上颌窦与筛窦(白箭头),伴继发性阻塞性炎性改变。 (B):同一副影像经调整窗位(窄窗位)后肿物显示更加突出,可见受累及的左侧上颌窦及筛窦内阻塞性炎症改变。 (C):冠状位CT骨窗示左侧筛窦内局部线性骨质增生(黑箭头)。 图4:一35岁男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A)冠状位CT骨窗示右侧上颌窦及右侧鼻腔内软组织影,右侧上颌窦口扩大(白箭头),累及右侧眼眶内下壁(黑箭头)。 (B)冠状位CT软组织窗窄窗位示右侧鼻腔外侧壁多发息肉样肿物影,肿物突入至右侧上颌窦(星号),右侧筛窦受累不除外。 (C)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像示右侧上颌窦内肿物(M)呈“卷曲脑回征”,可见黑色脓液影(白箭头)。右侧筛窦内可见与肿物不同信号的软组织影(白短箭头)。 (D)冠状位增强T1加权像示右侧上颌窦内肿物(M)呈典型的脑回状强化,而右侧筛窦内的软组织影(白短箭头)周边强化,符合组织炎性改变。 (E)冠状位T1加权像示不均匀信号肿物影(M)伴局部高亮信号(黑色箭头)的脓性液体影。 图5:一50岁男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肿瘤疑似累及颅内。 (A)冠状位CT示内翻性乳头状瘤(M)沿左侧鼻腔外侧壁侵犯左侧筛窦伴前颅底骨质缺损,颅内受累不除外。 (B)冠状位T2加权像及(C)T1增强核磁示左侧筛窦内局限性肿物影(M)呈典型的脑回征样改变,注意左侧上颌窦内阻塞性炎症。 图6:一75岁女性腺样囊性癌患者。 (A)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像及(B)T1增强核磁示右侧上颌窦内肿物(M),伴右侧上颌窦口扩大,也表现为“卷曲脑回征”。 图7:一70岁男性患者,因内翻性乳头状瘤累及泪囊而出现反复溢泪的症状。 (A)冠状位CT示右侧鼻腔外侧壁上一肿物影伴右侧眼眶内下壁骨质吸收(白箭头)。 (B)冠状位T1增强核磁示肿物累及右侧泪囊(白箭头)。 图8:一68岁男性内翻性乳头状瘤伴鳞状细胞癌患者。 (A)轴位T1增强核磁示右侧上颌窦及右侧鼻腔内肿物影(M)。肿物呈内翻性乳头状瘤典型的不均匀强化特征,局部强化不明显(箭头),提示恶性可能性,并被术后病理证实确为恶性。 (B)矢状位核磁示肿物(M)累及鼻咽部(白箭头)。 图9:一29岁女性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 (A)冠状位CT示左侧鼻腔内一巨大肿物影(M)。 (B)冠状位T1加权像示肿物呈中心不强化周边明显强化的特点(白色箭头)。 (C)轴位核磁示周边强化的肿物向后延伸入鼻咽部(白箭头)。 图10:一37岁男性患者,因嗅神经母细胞瘤而出现鼻堵症状。 (A)冠状位增强CT示鼻腔上方可见一强化的肿物影(M),与内翻性乳头状瘤相比其位置更加靠近内侧。 (B)冠状位核磁T2加权像与(C)T1增强核磁示肿物(M)内侧邻近筛板伴同侧筛窦内阻塞性炎症(白箭头)。 图11:一69岁浸润性鼻窦淋巴瘤患者。 (A)冠状位增强CT可见左侧筛窦内肿物累及左侧眼眶外侧壁(白箭头)。 (B)冠状位脂肪抑制T2加权像示肿物累及左侧眼眶并侵犯内直肌(白箭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