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响是什么?寻找中国交响记忆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3-29

交响是什么?
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交响是“声音”
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真实地发出声音,它不过就是音乐史上的一行字。 
——陈佐湟(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

交响是“文化”
我一直致力于中国交响乐的演奏,尤其是出国巡演的时候。因为演奏中国作品是我们在说本民族的语言,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文化。

         

         
 ——郑小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

交响是“感动”
在一部好的交响乐作品中,处处都可以有感动发生,优美有优美的感动,强烈也有强烈的感动。就像你在吃一道美食,每个部分都应该一样美味
——施万春(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
交响是“历史”
音乐史是作曲家的历史,作曲家耗尽心血写出来的传世之作历经几百年历史的洗礼,到现在仍然被人们喜爱、演奏。
而交响艺术是我生活的全部。

交响是“记忆”
很多人误以为气势磅礴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个男人写的,其实作者是我母亲辛沪光——当时还是一个22岁的瘦小的女孩,这是1956年她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时的作品
——三宝(著名作曲家)
交响“传承”
我们的前辈一代又一代的致力于中西融汇、雅俗共赏,在立足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艺术技巧,做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作品。  
    

 
         
            ——鲍元恺(作曲家)

3月24日,陈佐湟、施万春、谭利华、三宝与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王路藜在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新闻发布会上的合影。
            
1916年,萧友梅在德国创作了《哀悼进行曲》,1925年3月28日,这首作品在北京大学礼堂演出了。这次演奏时,节目单的曲目中增加了六个字——《哀悼进行曲》(悼孙中山先生)。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孙中山先生于半个月前(3月12日)在北京去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也是萧友梅的战友和导师,萧友梅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专门举办了一次以“纪念孙中山”为主题的“第19次演奏会”,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爱格蒙特序曲》,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以及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等。
              
                               刘铁山与茅沅
《瑶族舞曲》创作于1952年
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

《瑶族舞曲》突出了民族乐器的音色与性能,善用同组乐器的不同音色组合。作曲家周文中评价彭修文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指其改编工作差不多是重新创作,是一首按照“西方化”的表现手法,由中国民族乐曲改编成的现代乐曲。它表明在接受了西方管弦乐队的影响的中国正在起着怎样的变化。
         
                        施万春

《节日序曲》创作于1960年
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创作于1960年,完稿于1976年。这首作品以民间唢呐曲牌《淘急令》为素材,用奏鸣曲式所写成,乐曲表现了普天同庆万民欢腾的节日气氛,采用唢呐与乐队变奏的写法。之后经过简短的连接,由弦乐奏出抒情而宽广的副题,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抒情感受。音乐随之逐渐展开、逐渐激动,推向全曲的第二次高潮。此后,进入展开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开始,这部分旋律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回忆和幽默诙谐的情趣。

第三部分则是副部和主体的交织发展,表现了载歌载舞的激动场面,并转而形成了乐曲的第三次高潮,并进入再现部。乐曲最后将热烈气氛推向全曲最高潮,展现出无比欢腾的节日景象!

         
                       朱践耳

《节日序曲》创作于1958年
朱践耳的《节日序曲》创作于1958年,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在莫斯科首演,并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以后又以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响乐团陆续演出。

在朱践耳的作品中,民族性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断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创作道路,他这样描述:“序曲式的作品比较讲究场面性,而交响曲更注重表现深厚的内涵。”从创作《节日序曲》时注重传统通俗性到后期采用一些实验性手法,不断革新的创作意识使他近年创作的新作品在欧洲受到广泛认可。有趣的是,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原创音乐走向国际的脉络。

        
                   李焕
《春节序曲》创作于1956年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展现的是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人们在春节时热烈欢庆的场面。它的旋律曲调雅俗共赏,加之其表现的主题是非常具有群众基础的盛大节日,因而从它诞生之后,逐渐演变成了附加在“春节”之上的小传统。尤其是电视春晚流行后,此曲也更加为人熟知了。

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作者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

       
                       何占豪

何占豪、陈钢笔下的《梁祝》让一双美丽的蝴蝶飞进了国人心里,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也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陈钢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58年冬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嘎达梅林》创作于1956年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也这是她的成名作。

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

乐曲旋律抒情而优美,隐含着一种辛酸、哀伤,在这种感觉背后,则是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并不为过。

      
                 殷承宗

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海外的任何角落,只要响起黄河大合唱,只要奏起钢琴协奏曲《黄河》,都会使中国人心潮澎湃,都会唤醒中国人血液中的黄河文化的基因。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了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马思聪

《山林之歌》1953年至1954年
山林之歌是马思聪于1953年至1954年间创作的。作品以云南山区民歌为素材,溶入了作者对所经历山林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种种感受。这部交响组曲为标题性音乐 ,有5个乐章。

1953年初,马思聪接到一封信,写信人说:听了《牧歌》之后,使他回想起在西南怒江偏僻山区放羊的情景,并寄来几首他当时常听到的民歌。这封信引起了抗战期间曾在云南和粤北山区住过的马思聪的强烈共鸣,于是他以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作为基础,以屈原著名诗篇 《九歌》中的《山鬼》所激发出的丰富想象力,以及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风俗和山区大自然风光为题材背景,创作了《山林之歌》组曲。 

      
                 丁善德

《新中国交响组曲》1949年
《新中国交响组曲》是丁善德在发过留学时期为了迎接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而写的大型乐队作品,也是他作为自己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的毕业作品。由于当时他身居国外,只能通过个人对生活现实的体会和对革命斗争的理解去反映旧中国的苦难(第一乐章《人民的痛苦》),人民对反动统治阶者的斗争(第二乐章《解放战争》),以及人民在斗争取得最后胜利时的换了(第三乐章《秧歌舞》)。尽管这是他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他仍尽可能以简练的技法和完整的艺术构思去抒发自己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丁善德在全国解放前夕所作《新中国交响组曲》等,均堪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代表。

    
                       江文也

《台湾舞曲》创作于1934年
《台湾舞曲》是江文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舞曲,也是江文也的成名作。钢琴版创作于1934年4月,而其管弦乐版则是在同年8月完成的。1936年,《台湾舞曲》管弦乐版获得第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音乐比赛的特别奖。

这实际上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曲中不仅描写了人们淳朴而热闹的且歌且舞,而且更主要的是作者遥想古代的建筑、庙宇、宫殿和森林池沼等大自然的景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感伤情绪,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曲式,音乐构思有两部曲式的特色,乐曲主体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这部作品的作曲技术包括当时的十二音技巧和巴托克等人的作曲技术,整段作品织体清淡而不浓重,多声写作不按功能和声的规矩。

                
                          周文中

《花月正春风》1953年
取意于李后主《忆江南》的管弦乐曲《花月正春风》,取材于王维《渭城曲》的钢琴独奏曲《阳关三叠》,根据中国古代草书和《易经》创作的《行草》、《卦喻》等乐曲以及管弦乐曲《山水画》、《渔歌》,小号、铜管与打击乐合奏《尼姑的独白》,清唱剧《思凡》等。这些乐曲抒情、浪漫、自然、流畅,既运用了西方现代音乐表现手法,又带有中国古典艺术的古朴、飘逸、自然的意境和乐感,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很快便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给当时的美国音乐造成强烈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