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5岁,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偶发癫痫,右半身感觉障碍。 【轻盈社区用户讨论】 王义欢:包虫感染,有疫区生活史吗 小蜜蜂:典型的包虫病脑改变,大小不等圆形囊性病变。比较有特点是囊内密度似脑积液,囊内有囊,囊壁有钙化。 jinyue:脑室穿通畸形并寄生虫感染 qingting82:居非疫区,少见到寄生虫病,这个病例,侧脑室,外侧裂池及脑实质夸多区域的光滑薄壁大小不等低密度囊性病变,考虑寄生虫病应该没问题 GST927:凭感觉是脑寄生虫病,但不太熟悉其他寄生虫与包虫的影像差异… 西北偏北:包虫大家见多了,脑包虫算比较少见,我在新疆也只见过两例。此例病人无论脑内表现及临床症状都算比较典型,术后病理证实,再一个就是没有脑穿通畸形,是脑室内包虫囊肿 【最终诊断】脑包虫【相关知识点】 脑包虫占包虫病病人的1%左右,主要症状有颅内占位效应,并可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至于颅内压增高,以及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以及癫痫发作, 发病原因:本病的传染源为狗。在流行地区的羊群常感染有包虫病,当地人们常以羊或其他家畜的内脏喂狗,包虫在狗的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即:细棘球绦虫。虫卵随狗粪排出体外,人和狗接触密切,借污染的手指或饮食吞入虫卵而感染。 发病机制 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随狗的粪便排出,污染牧场、蔬菜、饮水、土壤、皮毛,人吞食污染虫卵的食物后,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经肠内消化,六钩蚴虫脱壳逸出,借助六个小钩吸附于肠粘膜,然后穿过肠壁静脉而进入门静脉系统,随血流到肝脏及肺中发育成包虫囊。由于颈内动脉较粗,因此,幼虫常易进入颅内,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其中以顶叶、额叶多见,小脑、脑室及颅底少见,包虫囊有微白色半透明包膜,其中充满无色透明的囊液,外观与脑脊液极为类似。 病理生理 包虫囊分内外两层,内囊即包虫囊,外囊为脑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二者之间轻度粘连,其中含有血管,供给营养。多数幼虫5年左右死亡,但不少则继续生长成巨大囊肿,容积从数百至数千毫升不等。囊壁由角皮层与生发层两层组成。囊液含有毒白蛋白、囊肿破裂、囊液漏出时,常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 1、原发型 棘球蚴逐渐增大,造成颅内占位效应,并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至颅内压增高。由于包虫囊肿扩张性生长,刺激大脑皮层,引起癫痫发作,囊肿较大的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乳头水肿等,依囊肿所在部位产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2、继发型 症状比较复杂,一般分为原发棘球蚴破入心内期,潜伏静止期和颅内压增高期。继发棘球蚴破入心内,由于大量棘球蚴的内容物突然进入血液,可出现虚脱,呼吸急迫,心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过敏性反应等症状,由于棘球蚴不断长大,且系多个,分布广泛,所以该型临床特点与脑转移瘤相似。 检查诊断 1、血液 半数病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或手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常可显著增高。 2、皮内试验 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若血内有足量抗体,延迟反应不出现,皮内试验阳性率在80-95%之间,但可有假阳性。 3、补体结合试验 70-90%包虫病呈阳性反应,囊肿穿破、手术近期或继发感染,阳性率可提高,囊肿完全摘除后数月补体结合试验可转阴,若包虫囊手术摘除后1年,本试验仍阳性,视为复发。 4、X线平片 颅骨包虫病变从板障开始,破坏颅骨,并且容易破出骨板,形成颅内、外软组织肿块,颅骨局限或广泛的多囊或单囊形态的膨胀性病变。多囊型呈葡萄串样,单囊型内板移位、硬脑膜移位及钙化,囊肿本身也可钙化。局限于颅底者缺少单囊或多囊特点,而呈骨质硬化表现,一般均无骨膜反应。脑包虫囊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后床突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小儿可出现指压痕,颅骨菲薄,甚至颅骨缺损,包虫囊肿疝出颅外。还可出现松果体移位,浅表囊肿致邻近颅骨局限外凸,骨板变薄,有时平片上显示弧形线状、环状或蛋壳状及团块状钙化,如发现这种征象,可以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