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 | 陶西平:家里的规矩和做人

 cathymvg8axbqq 2016-03-30
大家语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教是人生的起点;家风则是传承这个家庭、维系家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陶西平
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

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陶西平:家里的规矩和做人
回归家庭教育原点

作者 ▏吴颖(父母必读编辑部主任)

在家庭教育大家谈的论坛上,教育大家陶西平陶老举重若轻地对家庭教育进行了阐释,也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有效的建议。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了家庭教育是什么,新家风该如何传承与传递,到底什么样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就是先立好规矩
但是,是给谁立规矩?

说起立规矩,相信大多数父母马上就在想:“确实要给孩子立规矩。”但是,陶老这次所讲的立规矩,并不是“给孩子立规矩”,而是指家庭、父母自己和孩子都要遵守的规矩,是家规陶老强调,守家规的,首先是家长自己。

陶老所说的家规,是指既要有传承又要符合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新家规。

为什么要提倡建立新家规?
国家有不少法律规范,但国家却很难用法律去规范家庭里面的事,做具体的指导。

新家规,则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导,守规矩本身就是家庭教育。

我们怎么做?
新家规可以是家长提出来,不用很多条,五条十条都可以,全家人一块协商,一块遵守。

建立新的家规,可以把规范跟自主,把共性跟个性统一起来。

家规还能解决实际教育中存在着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就是,

一面是把孩子给管死了,比如孩子缺乏自主发展的空间,缺乏动力;另一面是该管的又没管住,比如我们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不懂得尊重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基本的公共道德,以至于去国外旅行时,国外认为中国国民的素质不高,因为人家看的就是孩子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该管却没管住的那一面。

如果家庭中所有人一起参与家规的设定,一起遵守,立规矩跟守规矩也就统一起来了。

家庭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一种互动
有时候不知道是谁教育谁?

在阐释这个观点之前,陶老先讲了一个小笑话。

一位爸爸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说谎。结果有一天他爸爸中午要睡觉,就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来找我,你就说爸爸没在家。”结果爸爸睡觉时,还真有人来找他了。这孩子就跟那个人说:“我爸爸在睡觉。但我爸爸跟我说了,如果有人来找,就说他不在家。”

这个故事有两层意思:
一是如果父母教孩子一套,做得又是另外一套,那么你再讲一大堆这个那个的道理,也并不一定能变成孩子的实际行动,或者变成他真正接受的那部分;

另一层意思是,这孩子确实不说谎话,非常诚实,那么孩子就有比我们做得还好的地方,值得父母学习。

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家长在教育孩子,它是一种互动。

另外,现在大家对所谓的“教育专家”有所反感,就是因为专家经常在说,出现什么问题了,应该怎样……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陶老说:“不是专家说只有哪种教育方式才科学,你的不科学。也许恰恰家长自己的方式更好,因为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其实,我看专家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教育实践也很难。有些专家说得挺好,自己的家庭教育也不怎样。”

把断裂的家风重建起来
任何教育的难点都在于转化为实际行动

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在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这些家训就是当时的家庭教育,要求家族世代都按照其中的标准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那样的人。这些家训所传承的,就是一个家族的家风,非常严格,但又充满智慧,更是这个家族共同遵从和认同的价值观。

陶老认为:重视家庭教育,现在可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怎样强化家庭教育,可能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各位专家都有不同的角度,有法律角度;有家长责任和教育方法的角度;有教育规律的角度,都非常好。

现在的难点就在于,怎么把我们这些道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我们也不能过多地责备现在的家长,比如说现在的家长缺乏责任感,缺乏示范作用,存在着家庭暴力等,因为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风断裂的问题,就是父母的家长,就没有传下来一个好的家风,所以父母也不知道传给孩子什么。

家风是世代相传的主流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规矩。所以,我们提倡建设现代家风。

现代家风建设的具体做法
现代家风一方面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我们民族的家风,往往是通过家训、家规等来表述的,没有一个是政府制订的,都是民间自己创造。

另外,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能抓住“怎么对人,怎么对家庭,怎么对他人,怎么对社会”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准则,这个又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包括人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反应倾向,后者则实际就是价值观,可以预见一个人。比如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是马上过去帮,还是事不关己地走开,这就是反应倾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习惯培养加上我们刚才所说的家规,就可以成为我们新家风建设的具体做法。

回归教育的原点,形成合力
向上、向善,就是“诗与远方”

最近,“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成为了流行语。其实,这也说的是,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境况,都该保持一颗对生活与未来的希望之心,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

这和我们教育的本来目标真的是非常一致。如果孩子在教育中,一直保持着“向上”和“向善”,那么在他长大之后,自然就会拥有“诗与远方”。

陶老讲述了他80岁生日时经历的一件事:

去年的5月3日,我60年前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聚在一起给我过我80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女生班,年龄最小的现在75岁,已经有15个人去世了。她们聚在一起,一群白发苍苍老太太站成一排,原来的党支部书记给我鞠了一个躬。当时我很感动。

我们老在讲我们的教育是未来,那么,现在这些老太太很有资格谈谈教育对她的‘未来’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她们一生的大部分人生道路已经走完。

所以,陶老给她们提了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对你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在你们一生的发展,觉得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她们谈了很多不同的意思,但是最后归纳起来,大概是这样:

在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是时代。她们的一生经历都是非常坎坷的,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人是教授,有人是官员,也有人就是农村妇女,家庭妇女,但是大家总结起来,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时代的变化使得她们有了不同的境遇;

第二位的是家庭,包括家庭的变迁,家庭的问题,比如夫妻关系问题,父子关系问题,以及家庭的遭遇问题;

第三位才是学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她们也很留恋,那天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说请我吃饺子,我问为什么,她们说您大概不记得了,60年前我们的一次活动就是同学们一块和面、和馅、包的饺子。

陶老又问她们,那学校教育中,你们觉得对你们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她们说了半天,归纳起来,大概就是四个字:

前两个字是“向上”她们说全班同学,尽管遭遇不同,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没有一个退缩的。

后两个字是“向善”也就是做好人。所以,我想,学校教育最后能够落到孩子身上的,如果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善,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

所有的教育应该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不要把最基础的教育给复杂化。时代、社会、家庭、学校,这些形成合力,才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家庭教育缺失群体
但不要给留守儿童贴标签!

谈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是是现在最被关注的一个群体,被称为是家庭教育的“痛点”,因为这些孩子确实存在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但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些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帮助?教育大家就是教育大家,陶老对此给家庭教育工作者们做出了重要的提醒。

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现在在中国有几千万,他们的父母都离开家乡了,把他们留在农村。其中部分孩子出现了在生活上、交往上、性格上,甚至于道德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刚才有人举了例子说,孩子在后边喊爸爸,但是爸爸头都没回就走了。听到这儿的时候,我想说,我们应该想一想他为什么没回头,那时候他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心情是什么,恐怕不单纯地他不爱孩子,恐怕他也有焦虑感,因为他要出去挣钱,养家。

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这种焦虑感在一些父母当中也会存在。我们也不要单纯地责备这些爸爸妈妈,但这确实说明了这些孩子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缺失。

不要给留守儿童贴标签
现在各地都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我也不太赞成。因为这经常会给那些具体的孩子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

我们把这作为一个问题研究,作为整个政策的关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让十几个这样的孩子站在台上,我们的领导同志去给每个孩子发一个书包。孩子的心里会觉得,你看别的孩子都坐在下面,只把我们调在上面。所以当给孩子那个书包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他们的心理感受。

给他们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这样会强化这个孩子跟家庭的疏离感,甚至引发他对家庭的那种痛恨。

不管怎么样,他们出现的问题虽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本身的问题。

本文选编自“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现场及会前采访。该活动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和父母必读育儿传媒承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