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醋溜唐诗·22】一个瞬间的决定,足以改变你的一生

 旷达致远 2016-03-31

楚子也忙过年了,但是,常建这一首《宿王昌龄隐居》一定要说,因为实在太爱。


常建在清朝被奉为“神韵派”的祖宗,什么叫神韵派呢?就是他说的话你每一句都懂,但是他说的意思你不懂。呵呵。


你们没有时间读,可以保存下来,待年后有闲暇的时候再读,没关系。但是假如在路上、在机场、在电视机前、在厕所里能抽空读一读,一定不会失望。因为,岁末年初,或许你正在思考人生的下一步怎么走。读一读常建的这首诗,尽量读懂它,可以让你的人生决策更为冷静、更为超脱,也更为正确。


人一辈子的命运如何,有时候取决于你一个瞬间的决定。


楚子去年是知天命之年,在一个最为焦头烂额的时间段,被生活的激流冲击得颠三倒四,幸好抓住了唐诗,抓住了一生的最爱,抓住了除家人之外另一个可以陪伴我到老的珍宝。从此,楚子觉得每一个日子,打开窗户都是有阳光的。


常建这个人,我们没有聊过,但是对于王昌龄,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读过他的“玩月”之《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知道他的一些故事


常建和王昌龄是好朋友,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一届、一起考上北大、一起分配工作的好基友。


两个好朋友的命运却完全不一样。他们的人生交叉口,就是王昌龄在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的这一个居所,从那里开始,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王昌龄在那里农耕多年,虽是隐居,但是一心读书向仕,最后走了出去,进士及第,却几次被朝廷起用,又几次遭贬谪。一次被贬到岭南,一次被贬到龙标,就是李白说的“夜郎西”,最后在”夜郎西“回归朝廷的路上被小人所杀,死于非命。


常建呢?跟王昌龄同科进士及第,官运不怎么好,只做了一个县级干部,也不会结交权贵,除了王昌龄之外,没有跟什么名流在诗作上有唱酬。尽管如此,常建做了几年官后,选择归隐了。结果,他活到64岁,在自己的草庐里面善终。


常建在辞官归隐的途中,特意绕道到王昌龄旧时隐居之处住了一宿,写下这首诗。这一程、这一夜、这一首诗,可能是常建人生角色的一个果断切换。从做官到归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爱过的日子


【今日读诗】

《唐诗三百首》卷一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词句注释】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白话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

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

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

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

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楚子歪评】

常建的这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


当时最有名的诗集《河岳英灵集》共选了24家诗,居然把常建推举为第一名、李白为第二名,而王昌龄被放到了倒数第二名的位置。


常建在江苏盱眙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归隐,并不需要经过王昌龄的旧居,而且当时王昌龄也不在那里。但是常建渡过淮河,绕道而去,就为了住一晚,这是为什么呢?


常建是“神韵派”,他的诗,每一句都是一个美丽的谜面,让我们来猜猜谜底。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地点。首联写王昌龄隐居处,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

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大体上算是读懂了。

但是,常建真的是没见过世面,一条山溪,怎么就深不可测了呢?

真正的谜底在这里:“不测”貌似说溪水,其实是说常建面对一种新的生活,不知道会怎样,觉得深不可测,心里十分忐忑,所以专门绕道来王昌龄曾经隐居过的地方住一晚,亲身感受一下。孤云,暗示常建内心的另一层意思:官场污浊,王昌龄还没看透吗?为什么不一起归隐?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时间。这一联描绘了常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的时间,及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只是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可见从前的他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

所谓谜底、所谓神韵,在这里就是“犹为君”三个字。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而且隐隐有一种惋惜:王昌龄怎么丢得下这么可亲的月色,而醉心仕途呢?自己则从对陌生未来的恐惧,转为对宜人山水的亲近。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景色。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宿”和“滋”两个字里蕴含着这一联的“谜底”。夜半不是独立、不是苦行,而是宿,多么安逸;而且有花影陪宿,多么高雅。药院子里“滋”,显得有养分、有生机。那么,常建对于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向往、接受、喜欢、满足、享受了。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感想、决定。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末联便可以揭晓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所谓的有“神韵”。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我相信,常建这首诗出名,不光光是文字的美丽,而是他在那一夜,果断走向归隐,那份清醒,那份高标,令人仰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