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有什么用?” 每当谈及哲学,这个问题就是我首先要面对的。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让人知道我是学哲学的。有时也难免说漏嘴。每当此时,对方都会微张嘴巴,发出一声长长的“哦”,神情仿佛在说“这世上还真有人在学习怎么抓恐龙啊”。接下来,多数人会敏捷地换个话题,化解尴尬。然而,总有少数人会表现出兴趣,然后无一例外地向我抛出那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 如果仅仅是为了逞口舌之快,我自然可以立刻予以反击:这就跟问智慧有什么用一样嘛。不过,平心而论,我知道大家这么问,只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和疑惑,其潜台词是:哲学谈论什么?跟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它? 弗洛伊德说,“艺术给人一种自我把握的幻觉”。哲学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哲学,正是因为我们多少都在渴望某种“自我把握”的感觉。 我们周围的世界总是给我们一种纷繁混乱、捉摸不定的感觉,令人困惑,隐隐还有些可怕。我们总是掌握不了现实,甚至那些我们所爱的人,那些爱我们的人,那些我们自以为对他们有所牵制的人,到头来还是昂然独立,生生死死全是他们自己的事,非我们所能左右。但我们总是拼命企求某种“把握”。 我们渴望把握眼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渴望确信可靠的东西,希望眼中的世界恒定如常。渴望读懂自己的灵魂,克服内心的不安。渴望能够笑对不可避免之事,包括日益逼近的死亡。渴望从生活的琐碎纷乱中整理出各种意义。我们愿意相信生命有其意义,人生在世的历险就在于发掘出这些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不是无足轻重的。 哲学关注的正是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哲学问题,我们或多或少都考虑过。爱默生就说过,每次聆听哲学家的思想,都有一种奇异的似曾相识感,仿佛在遥远的青年时代,我们年轻的头脑中也曾出现这些声音,只不过当时的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表达出来罢了。 那些我们未能深入思考的问题和隐藏的秘密,哲学家们早已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而且,庆幸的是,这些答案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晦涩难懂,尤其是在威尔·杜兰特的笔下。 今天要推荐的书,就是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 〔美〕威尔·杜兰特 著 新星出版社 一个不深沉的哲学家
如果要找个人来写哲学普及读物,估计没有人比威尔·杜兰特更合适了。博学,深刻,幽默,每有新颖犀利的见解,而且尤其擅长讲故事。他的《世界文明史》就是世界史普及读物中的翘楚,这本《哲学的故事》也发挥了他一贯的特长,深刻且朴素,堪称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也是他专门为没有哲学基础知识的普通人而写的。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终生致力于将学术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在他看来,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哲学流派都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各自圈内人的术语体系,使横亘在普通人和知识之间的沟壑愈来愈宽广,知识和思想逐渐变成学院专家的自留地。而他希望打破知识和需求之间的隔阂,知识和人生之间的鸿沟,把专业领域内的思想,转化为普通人熟知的语言。他希望揭开哲学神秘莫测的面纱,把朴素而深刻的哲学归还给普通人。 正因如此,不论写哲学史还是世界史,威尔·杜兰特总是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时不时展现出天才的幽默,读来令人兴趣盎然。《哲学的故事》出版当年曾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通过这本书,读者惊奇地发现,哲学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它关注的原来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生死死。随即,这本书掀起一股思想普及读物的热潮,让读哲学成为一种时尚。甚至还带动哲学经典著作的销量。出版商们纷纷重印柏拉图、伏尔泰、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 这大概也是威尔·杜兰特最喜闻乐见的。他在导言里诚恳地提到,这本书不会让谁一夜之间变成哲学家,而只是对哲学的一份亲切易懂的介绍,一份幽默睿智的邀请。他相信,当他读完开场词,会有更多普通人欣然接受这份邀请。 一部任性的哲学史 和一般的哲学史不同,《哲学的故事》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而是关于哲学的“故事”。为了足够详尽深入,将笔下的每个哲学家活脱脱展现在读者面前,威尔·杜兰特有意略去了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围绕几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其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伏尔泰、康德、叔本华、尼采、罗素……威尔·杜兰特以说书人般生动晓畅的笔调,讲述了他们彪悍的思想,牛破天的人生。杜鲁门读完后也不禁赞叹,威尔·杜兰特的文字“堪与当代纯粹的文学媲美”。 曾有人批评威尔·杜兰特写哲学史带有太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对此,威尔·杜兰特不仅极其坦率地承认了,而且没有表现出丝毫歉意。他毫不掩饰对玄奥的经院哲学的反感,故意避而不谈晦涩的认识论,并且毫不避讳地说,他这么做完全是出于个人的义愤。真是任性可爱极了! 在他看来,所有哲学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也只有与人相关的问题才值得探索。即便是看似抽象的柏拉图哲学,也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人心是什么?正义是什么?如果人心简单,正义也将是一件简单的事,由此,柏拉图构建了崇尚简朴生活的理想国。
《哲学的故事》之所以叫“故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威尔·杜兰特看来,哲学思想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甚至堪称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从雅典写到美国实用主义,他一边讲故事,一边讲思想的继承与演变,把观念演变的故事写得深刻而浪漫。每个哲学家的答案仿佛都是暂时的,唯有问题是永恒的。威尔·杜兰特则从这些精彩纷呈的暂时性答案中发现思想的锋芒,让读者毫无障碍地读懂哲学发展的历史和哲学思考的精髓。 他幽默风趣。他写到康德生活严谨规律,不管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用餐还是散步,都设定了时间。规律到什么地步?每当康德身穿灰色大衣、手执拐杖走出家门,朝菩提树小道走去时,邻居们就知道,啊,三点半到了。简直是校正时间的标准! 同时,他又悲天悯人。他写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师徒三人为了真理前仆后继;写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写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特别是写尼采最后的生活那段,几乎催人泪下。他说,“很少有人因成为天才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尼采的思想强度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最终使他精神错乱。与一个时代的道德体系对抗,总是一件可怕的事,这个时代终会展开报复,对抗争者发动内外夹击。尽管已经疯疯癫癫,尼采却依旧狂傲:“我最知道为什么人类是唯一会笑的动物:孤独的他承受着太多痛苦,使他不得不创造出笑来。” 之后,尼采被送到精神病院,诺尔道说“这是他该待的地方”。对此,威尔·杜兰特义愤填膺地在注释里写道:“说出这样的话,诺尔道真是畜生!” 如果这就是威尔·杜兰特被人诟病的个人情绪,我只想给他点一个大大的赞。
再说“哲学有什么用” 整本书翻完,对导言开头那句“哲学使人愉悦”感同有深。正如柏拉图所说,那是一种“珍贵的喜悦”。 纵观哲学史,哲学给予我们的仿佛永远是否定性的知识,先哲思想留给我们的,也唯有批判的思维方式。千百年过去,所有的答案也许都已经站不住脚,但思想的方法永远有效。换句话说,哲学无法给我们什么确定的知识,它只是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批判各种观点和思想。最终能够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自由地思考。 培根说:“去追求思想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吧,其他的部分会自然而然随之而来,而没来的那些也不值得可惜。” 那些美好的东西,大概就是思考的自由,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灵自由吧。而没来的那些,大概是我们注定失落的东西,比如我们一直追寻的关于这个不确定世界的确定性答案。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 呃,其实哲学没什么用。哲学兑不出心灵鸡汤,也开不了幸福药方。相比答案,它更愿意给我们一个个疑问,有时甚至比悲观主义更令人厌恶。是的,哲学不会使我们成功,也不会使我们富有——但它能让我们自由。
编辑:陆禾 图片:独木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