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蒲草香里访白蒲
白蒲曾经是一片蒲草丛生的土地。
去白蒲采访的路上,我的脑海里曾跳出这样的画面:茂密的蒲草一望无际,阳光下,蒲草在风中起伏荡漾,如波浪轻涌的海洋。我知道,这个画面来自我的想象,蒲草不过是一种野草,在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让这种野草自由生长。小时候,在一些废弃的沟塘里,我曾见到过零星生长的蒲草,并且知道它浑身都有利用价值:蒲棒可以辦下来晒干了做枕芯,蒲叶可以编成蒲包、织成蒲席。后来在《诗经·陈风》里读到这样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因为写到了记忆里的蒲草,我记住了这首诗。春秋时陈国在今天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一带,可见蒲草这种不起眼的野草,不仅分布很广,而且已经默默生长了数千年。
今天的白蒲还能见到蒲草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白蒲又名蒲涛、蒲塘、青蒲,不论地名如何变化,白蒲人都没有忘记最初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蒲草。在某种意义上,蒲草已经生长在小镇的历史里,随着岁月的流逝散发着淡淡的草香。我们只要循着这草香,就能走进白蒲的历史。
一镇两治延续千余年
“历史上白蒲曾经是一座县城,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白蒲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春和介绍,据《如皋县志》记载,东晋义熙七年(411),海陵州增设如皋、宁海(海安)、蒲涛(白蒲)、临江(石庄)四县,此后在晋、宋、齐、梁、陈五朝,白蒲均为县邑所在地。
杨春和是地地道道的白蒲人,曾在白蒲、林梓等镇担任党委书记,退休前是白蒲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出于对衣胞之地的一份特殊感情,多年前他便开始研究白蒲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白蒲的活地图”。他告诉记者,白蒲镇在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现象,从后周显德五年(958)开始,白蒲镇南半部划归通州管辖,北半部仍属如皋管辖,此后历经宋、辽、金、元、明、清和民国,这种一镇两治的局面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1949年白蒲解放,才统一划归如皋管辖。
由于长期一镇两治,白蒲的地名、路名、建筑物名一般都有南北之分,如南大街-北大
街,南空场-北空场,南石桥-北石桥,南魁星楼-北魁星楼,南花园-北花园,即使是学校,也有南校和北校之分。
南北分治虽然给小镇的百姓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但并没有影响小镇的发展。杨春和说,有了分治就有了竞争攀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快了小镇的发展。
盛极一时的白蒲文风
白蒲是南通成陆较早的地方,农耕文化相对发达。这里的人们崇尚读书,追求“耕读传家”,白蒲也因此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杨春和告诉记者,过去,蒲塘弟子勤奋读书蔚然成风,自唐代开科取仕以后,许多白蒲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至清代中叶,白蒲文风盛极一时,当时曾有“通如文风莫盛于蒲”之说。仅明代至清中叶这段时间里,白蒲就诞生了进士10人,文举人58人,武举人8人,贡生185人。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白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沈、顾、姜、郑、吴、姚、刘、李“八大望族”,其中沈氏家族位居住其首。沈氏祖先世居泰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先迁徙崇川,后来因“蒲塘土厚民驯,可耕可读”,又迁居白蒲。从嘉庆、道光年间,这个家族一门共出进士3人、举人7人,就连道光皇帝都惊叹:“有臣一门之内七举贤书、三成进士,海内罕与伦比焉。”
姜氏家族是白蒲的另一望族,一门曾出两进士。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姜任修,为官清正廉明,人称“白面包公”,终因得罪高官遭诬劾罢职。回归故里后,姜任修建造了“白蒲书屋”(又名“三以园”),成为为当时名流文友聚会之地。闲居白蒲的姜任修潜心于学术的著述和诗文的创作,成为卓有成就的学者。在他的提携之下,蒲塘诗界盛极一时,名闻大江南北的“蒲塘十子”,就是姜任修的子侄、学生组织的文学团体,时人称之为“文阵雄师”。
白蒲文风,吸引了众多名流慕名而来,郑板桥在这里找到了“本家”,袁枚在这里留下“辨味”趣事。
乾隆二十年(1755),郑板桥从扬州坐船来到白蒲,一到这里便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所吸引,便决定在这里住下,写诗作画。一日,郑板桥沿着狭窄的青石板小街,信步走进一户小院,与户主拱手施札,坐下来叙家常话。说来也巧,这户人家也姓郑,且按郑氏族谱论起辈份来,板桥为叔,户主为侄。一时间,郑家院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板桥异乡认本家,乐不可言。户主恳切地挽留板桥在家用餐,板桥欣然入席。饭桌上,除了青菜、粯子饭之外,并无其它菜肴。饭后,户主又用天水泡菊花茶留板桥继续叙谈。临别时,板族题写对联“粗盐青菜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相赠,由此留下一段佳话。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是位美食家,他晚年移居金陵小仓山,时常到白蒲镇作客,寓居白蒲顾沙苑家中,与顾结为知己。据清代白蒲人姚鹏春所修《白蒲镇志》记载,袁枚曾在顾家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袁枚口说:“我能辨别淄河与渑河的水味之不同。你们信不信?”顾笑着回应:“信。我现在办一桌酒席,让你带来的厨师和我家里的厨师同时献技。恭请你辨尝佳肴的滋味。如果你能辨别清楚哪道菜肴由何人掌勺,我就笃信无疑。”这就是“袁枚白蒲辨味”的故事,“辨味”的结果是袁枚完全答错,成为白蒲历史上的一段趣事。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在白蒲采访,最深的印象是,这里的古建筑大多得到妥善保存,一些曾被损毁建筑,也部分得到修缮或重建。杨春和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不无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明清古建筑群,已经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才巷,史家巷,市大街,穿行于古镇的一条条小巷,我们能从那些完好的古建筑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小镇悠远的古韵。
在众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顾家老宅可以说是民居建筑的代表。这是一座这是具有花园风格的庭院建筑,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砖木结构,硬山封顶,座西朝东为大门堂,进入门堂后是影墙,南边为二门堂,进内为敞厅,走廊为圆木形蓬顶,构件雕刻精细。有前后两个小院,里面均布有花坛,栽有各种花草。这里既是顾家住宅,也是顾氏书院所在地。顾家自明代以来为诗书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顾家在此创办顾氏蒲涛学塾,前后延续200余年。
位于白蒲秀才内巷双堂屋,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双堂屋内外建有不同类型和不同朝代的建筑,均保持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外院是民居堂屋、厨房、耳房、天井、花窗、花格,保存完好,内院坐西朝东的大门内有两栋朝南和朝北相对应的堂屋,天井不足2米,独具特色,因此有“双堂屋”之雅称。
同样位于秀才巷的诵经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小楼坐南朝北,临巷而建,二楼正梁下有子梁。杨春和介绍,正梁下加子梁,是明代民居建筑一个典型特点。诵经楼二层三间,均铺木地板,楼梯仅容一人通过。此楼系主人专砌给女儿诵经之用,故名“诵经楼”。秀才巷还有一座双庆堂,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一进三堂,敞厅正中有清乾隆年间赐的金匾,上书“德门双庆”,以庆贺该户同期考中两位进士。
位于市大街178号的葆春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一座商贸民居结合的建筑。葆春堂呈钥匙形布局,前面是药店,后面是住宅,其中门堂、敞厅和临街店房,坐东朝西。敞厅做工极为精细,大梁上的子柱为斗拱结构,雕刻有莲藕游鱼等图案;从敞厅进内,坐北朝南为堂屋,走廊台阶用条石铺成。
白蒲镇的明清民居共36户、40幢建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一座一座去参观,但有一个地方杨春和说不能不去,这就是美国长老会旧址。这组建筑原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3),修缮于清代,宅主几经变更,1933年有白蒲医生晋瞻仁购买并转租给美国人开设长老会,租期九十九年。美国人对该建筑稍加修改,增加了取暖的壁炉等设施,成为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杨春和告诉记者,这组建筑的意义还不止于这些。抗战胜利后,在共产党的倡议下,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议。白蒲镇当时以中板桥为界,南边是国民党占领区,北边是新四军控制区。1946年1月13日子夜,也就是停战协议开始生效之时,国民党背信弃义,突然向我军发起猛烈进攻,打响全国内战第一枪。在全国一片抗议声中,北平军调部组成有美方代表、国民党代表和共产党代表参加三人调停小组,三方代表的第一次会谈,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白蒲的长老会旧址,不光是一座极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也是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地。
在重建的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宝寺。
法宝禅寺,原名圣教寺,始建於唐太和四年(830),后不幸遭火。宋至和元年(1054)在原址重建,被列为维扬八大名刹之一。相传奠基时从地下掘得白龟一只,献于朝廷,皇帝赐名“法宝禅寺”。
法宝禅寺原址在市白蒲中学校园内。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至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了大雄宝殿和藏经楼。1989年,当地政府决定迁址重建法宝寺。
“法宝禅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全寺建筑布局似‘象’形,寺内有关建筑均代表大象的各个器官。”说到法宝寺,杨春和如数家珍,当年,就是由他负责重建法宝寺的。杨春和说:“这十几年来,我就做了一件事,重建法宝寺。”让杨春和欣慰的是,法宝寺目前已建设成为一处寺庙与园林有机结合的建筑群,并被评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只此一家的白蒲茶干
去菜市场买菜,经常会听到那些买豆制品的这样吆喝:白蒲茶干,正宗的白蒲茶干。是不是真正的白蒲茶干,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细节却说明了白蒲茶干广受欢迎的程度。
白蒲茶干的全称为“白蒲三香斋茶干“,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清朝道光年间的《白蒲镇志》记载,一姓屠的湖州人在白蒲北街开的一豆腐干店,店号“三香斋”,又名“屠三香”。白蒲北街是南北交通要道,商业较盛,店铺林立,来往商人、小贩很多。每日清晨,人们都喜欢坐茶馆,一边谈心,一边买来屠氏的豆腐干佐茶,因其近似茶色,故取名茶干。
“三香斋”茶干生产工艺精细,精选大豆作原料,自制“三伏”酱油,选用天然香料煮制等,工艺相当精细,前后二十多道工序,很有特色,美名“屠三香”,被誉为白蒲一绝。这样的美味,甚至连乾隆皇帝都很喜欢。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时,地方官特别选择了“三香斋”茶干作为贡品,请乾隆品尝。乾隆尝后甚悦,又听了该店独家经营的介绍
,便御笔写下“只此一家”的题字。屠氏得此御笔,大为欢喜,将乾隆的题字制成金字匾额悬于店堂,白蒲茶干的名声更是传遍大江南北。
在杨春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香斋茶干厂,想一睹当年乾隆的题字。遗憾的是原来的匾额已经不在,我们只看到复制的“只此一家”招牌。杨春和告诉记者,白蒲茶干食用方法很多,可冷食凉拌,也可荤烩素炒,四季菜肴均可配用,别有风味。如用作水饺馅、春卷馅,更加香味独特。从营养成份来看,白蒲茶干含优质植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对增补人体营养极为有利,是高血脂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同样是清朝康熙年间,白蒲还诞生了另一样特产——白蒲黄酒。康熙五十五年(1716),浙江绍兴章姓人家来到白蒲,开办槽坊,配制黄酒。后来,章家后代继承祖传秘方,以当地产上等大米为原料,以药酒、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加饭酒工艺,精心酿制黄酒。尽管白蒲黄酒的名声没有白蒲茶干那么响亮,但当地人对白蒲黄酒的喜爱程度并不亚于白蒲茶干。据了解,白蒲黄酒含有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舒筋活血、保脾强身之效,是低度营养型饮料酒,与绍兴黄酒同为中国黄酒名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