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研究
(一)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博,浸淫肌肤而成。
1.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
徐恩波认为湿疹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脾运或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风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急性湿疹以清热解毒、化湿止痒为治则;慢性湿疹以养血袪风、化痰止痒为治则。
2.湿疹与心、肝、脾
瞿幸认为湿疹急性发作多责之于心,亚急性、慢性期多责于脾、肝。故急性湿疹的治疗多以清热凉血利湿为原则,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的治疗多以健脾燥湿、平肝熄风除湿为原则。
3.急性湿疹与风热,慢性湿疹与血虚、脾虚
张健臣等认为湿疹一般由风湿热引起,急性以风热为主,慢性以血虚、脾虚受风或寒湿所致。急性湿疹治疗宜清热解毒袪风除湿。慢性湿疹治疗宜养血袪风除湿或健脾燥湿。
4.急性湿疹与血中毒热
李月玺等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急性湿疹乃风、热、湿、毒为患,血中毒热是重要的因素,治疗除清热、燥湿、袪风、止痒外,更应突出凉血解毒一法,常选用丹皮、紫草、赤芍入血分,清热凉血,活血解毒。
5.慢性湿疹与内虚
一般认为,慢性湿疹多因血虚风燥,湿热蕴积所致。施梓桥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足、正气不固、复因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因而“内虚”为发病的先决条件,外来因素是通过内在有关脏腑虚弱而发病的。患者由于湿疹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剧烈瘙痒而致夜寐不安,胃纳不振,饮食减退,可进一步使体虚加重。故对慢性期的治疗以补法为主。在用益气药时,施氏喜以大剂量黄芪和白术配伍。黄芪的一般用量为15-24g,虚象较重的病人可加大到40-60g;白术的一般用量为12-15g,与黄芪配伍可加大到24g。施氏指出,本病病机的根本乃“内虚”,病位主要在脾、肺二脏,因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肺主皮毛,具有宣发为气,输精于皮毛之本,肺气虚则卫表不固,皮毛枯槁。黄芪、白术均为补气药,然黄芪最善补肺;白术最善补脾,二者合用,既可健脾补中,又能补肺益气,无论脾气虚、肺气弱或脾肺气弱之症,均可应用。
(二)西医发病机理研究
西医认为,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质,后者受遗传因素支配,故在特定的人中发生,但又受健康情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例如患者有时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无害刺激——如某些食物可使湿疹加重。患者的敏感性很强,斑贴试验时可对许多物质发生阳性反应;除去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但也有的患者通过加强锻炼、改变环境等使机体的反应性发生改变,再接受以往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可不再发生湿疹。这些都说明其发病机理的复杂性
。在湿疹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如神经痛可导致湿疹恶化,神经创伤可引发湿疹,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能促使湿疹好转等。
(三)治则治法研究
李景霞将湿疹分为五型论治。即①热重湿型(相当急性湿疹),用清热利湿法,选龙胆泻肝汤,药用龙胆草、黄芩、柴胡、泽泻、车前子各10g,茯苓20g,金银花、连翘各30g。②湿重于热型,用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解毒法,选除湿胃苓汤,药用苍术、陈皮、厚朴、黄芩、泽泻、猪苓、白术各10g,金银花。连翘各15g,茯苓20g。③阴虚血热型,用养阴清热,除湿止痒法,选滋阴清热除湿汤,药用茯苓、黄芩、泽泻各10g,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当归、丹参各15g,生地黄、白鲜皮各30g。阴虚甚者加玉竹、石膏各30g。④血虚风燥型,用养血润燥、除湿止痒法,药用黄芩10g,当归、丹参各30g,白鲜皮15g,生地黄、熟地、赤芍、白芍、何首乌、白僵蚕、防己各10g。⑤婴幼儿湿疹,用健脾利湿法,选小儿健脾除湿汤,药用苍术、陈皮、厚朴、黄芩、泽泻、淮山药、扁豆各3-6g,茯苓、二花、连翘各6-9g。刘铭镜等将湿疹分为四型:
①风热型:用袪风、清热、利湿法。药用荆芥、防风、黄芩、泽泻、猪苓各10g,金银花20g,生甘草6g,配合止痒粉(含薄荷脑、樟脑、石炭酸各1g,氧化锌、淀粉各20g,滑石粉加至100g)外涂;②湿热型:用清热、凉血、袪风法。药用金银花20g,黄芩、黄柏、泽泻、木通、车前子、牡丹皮、白鲜皮、地肤子各10g,生地黄20g,配合3%黄柏煎液湿敷;③脾虚型:用健脾燥湿法。药用炒苍术、炒白术、茯苓、泽泻、陈皮、炒栀子各10g,生甘草6g,配合25%黄柏油悬液(含黄柏25g,植物油加至100ml)或止痒粉外涂;④血燥型:用滋阴润燥、养血活血法。药用沙参、麦门冬、当归、生地黄、赤芍、刺蒺藜、红花、白鲜皮各10g,鸡血藤20g,丹参15g,配合二黄松馏油软膏(黄柏、大黄各10g,松馏油5g,凡士林加至100g),可加涂止痒粉于软膏之上。治疗170例,结果痊愈71例,基本痊愈38例,好转41例,无效15例,不明5例。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将阴囊湿疹分为四型:①阴伤型:用滋阴养血、除湿润燥法。选养阴除湿方(含生地黄30g,玄参12g,丹参或当归12g,茯苓9g,泽泻9g,白鲜皮15g,蛇床子15g)配合五倍子膏、皮癣膏;②风湿型:用活血袪风、除湿止痒法。选颌下疏风方(含当归9g,丹参12g,赤芍9g,红花9g,荆芥9g,威灵仙9g,刺蒺藜9g,苦参9g)配伍五倍子膏、五石膏;③阳虚型:用温肾助阳、健脾除湿法。选温肾健脾方(含吴茱萸6g,蛇床子9g,苍术、茯苓各9g,小茴香6g,补骨脂、仙茅、益智仁各9g);④湿热型:用清热利湿法,选生地黄30g,黄芩9g,泽泻,赤苓、车前子各9g,木通6g,六一散9g内服,配合生地榆15g,黄柏15g煎汤湿敷,治疗145例,其中痊愈74例,占51.1%。周双印将异位性湿疹分为三型:①胎热型:多见于婴儿期。治以清热凉血、疏风止痒法。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味。药用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各3g,玄参、生地黄、车前子、蝉蜕、木通、甘草梢各6g,山药、茯苓、黄芪、五灵脂各9g;②阴虚型:多见于儿童期。治以滋阴清热、健脾袪湿法。方用养阴袪湿润肤汤。药用南北沙参、玉竹、天花粉、生地黄、白藓皮、荆芥各12g,薏苡仁、党参、黄芪、赤小豆各15g,炒丹皮、茯苓皮、丹参各10g;③血燥型:多见成人期。治以养血润燥法。方用当归饮子加丹参、五灵脂各10g。外治法:婴儿期以香油调湿疹散外涂。儿童期用苍苦五倍汤煎水外洗。洗后以地虎糊外涂。成人期可用蛇矾洗剂煎水外洗。治疗31例,结果痊愈27例,好转3例,无效1例。作者指出本病因禀赋不足和湿邪内蕴。拟方用药时应酌加滋补脾肾之品,如白术、茯苓、淮山药、党参、薏苡仁、车前子及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药物如黄芪、丹参、五灵脂等
。
黄鸿魁将湿疹分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急性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以黄芩、苦参各10,生地、赤白芍、苍白术、连翘、白藓皮、蒲公英各15,甘草、黄连、各6,土茯苓30。慢性湿疹治以养血祛风、清利湿热。以生地、土茯苓、白术、地肤子、丹参各15,当归、白芍各12,黄连3,生甘草6,苦参10,鸡血藤30。针对瘙痒在此基础上加用祛风燥湿止痒药,如苦参、地肤子、蛇床子、徐长卿等。若痒剧选用虫类搜风药如僵蚕、全蝎、乌梢蛇等。还可用熄风平肝药,如龙齿、牡蛎、珍珠母、石决明、代赭石等有宁心安神、平肝熄风、重镇止痒作用。
二、临床研究
(一)辨证论治研究
1.曹志敏等将湿疹分为急性湿疹、慢性湿疹尔型进行辨证治疗,其中治疗急性湿疹44例,慢性湿疹21例,总有效率为83%。
(1)急性湿疹
蒲公英,生栀子,银花,连翘,牡丹皮,黄柏,苍术,萆薢,茵陈蒿,车前子(包煎),加减水煎内服。
(2)慢性湿疹
生地黄,当归,白芍,小胡麻,银花,白鲜皮,地肤子,地龙,萆薢,紫草,制大黄,水煎内服。
2.瞿幸将湿疹分为血热湿盛、肝胆湿热、脾虚湿蕴、肝风湿热、血燥夹湿、湿瘀互结6型进行辨证论疗。
(1)血热湿盛
生石膏30g,知母10g,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蚤休20g,白茅根30g,大青叶15g,苦参12g,白鲜皮30g,车前草12g,六一散10g,水煎内服。
(2)肝胆湿热
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茵陈蒿30g,马齿笕30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苦参10g,地肤子20g,生苡仁20g,六一散10g,水煎内服。
(3)脾虚湿蕴
苍术、白术各10g,厚朴10g,茯苓10g,砂仁4g,炒苡仁10g,黄柏10g,车前子10g,白鲜皮15g,地肤子20g,大腹皮10g,水煎内服。
(4)肝风湿热
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各30g,刺蒺藜20g,钩藤15g,黄芩15g,牡丹皮12g,茵陈蒿15g,白鲜皮10g,苦参10g,生甘草6g,水煎内服。
(5)血燥夹湿
当归12g,何首乌15g,生地黄15g,丹参15g,鸡血藤15g,红花10g,黄柏10g,苍术10g,白鲜皮15g,刺蒺藜20g,全蝎5g,水煎内服。
(6)湿瘀互结
萆薢20g,黄柏10g,茯苓皮15g,牛膝12g,地肤子20g,防己12g,鸡血藤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忍冬藤15g,水煎内服。
(二)专病专方研究
1.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土茯苓、生甘草、车前子各10g,栀子、泽泻、木通、柴胡、生地黄各15g,每日一剂,水煎服,并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湿疹60例,全部治愈。
2.泻心汤加味
大黄、黄芩各10g,黄连6g,地肤子、白鲜皮、茵陈蒿各15g、每日一剂,水煎服。治疗急性湿疹166例,总有效率达91.64%。
3.化湿散
羌活、白芷、黄柏、大黄各10g,黄连6g,马钱子3g,煅石膏30g,用菜油适量将化湿散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疗急性湿疹100例,痊愈81例,好转17例,无效2例。
4.活血利湿润肤合剂
丹参25g,茵陈蒿15g,生地黄、黄精各10g,苦参5g,每日一剂,水煎内服。并配合中药湿疹膏外涂,治疗湿热血瘀型慢性湿疹30例,总有效率达96.07%。
5.连冰膏
黄连50g,大黄25g,黄柏30g,甘草20g,焙干研末,与冰片10g混匀,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备用。每日一次外涂,治疗外耳部湿疹20例,治愈达100%。
6.当归六黄汤加减 黄芪15,当归10,生地、熟地各10,黄芩10,黄柏10,蝉衣5,白藓皮10。水煎服,日1剂。治疗慢性湿疹40例,痊愈23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9例。
(三)针灸治疗研究
1.梅花针加火罐
王凤艳等用梅花针加火罐治疗顽固性湿疹24例,痊愈24例,显效7例,无效1例。方法如下:采用梅花针叩刺皮疹部位,湿疹局部以微血为度,然后在叩刺部位行走罐疗法。每日一次、七日为一疗程
2.穴位敷贴法
刘秀顺等用消风导赤散敷脐治疗婴儿湿疹96例,53例痊愈,16例显效。治疗防法:把中药(生地黄、赤茯苓各15g,牛蒡子、白鲜皮、金银花、薄荷、木通各10g,黄连、甘草各30g,荆芥、肉桂各6g)混合粉碎,过80目筛后,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4填脐,外用纱布、绷带固定,每二日换药一次,连用三次为一疗程。患处用黄连粉适量干撒,待皮损渗液减少后,用香油调适量黄连粉外涂,每日换药一次。
三、实验研究
湿疹的发病机理主要是IV型变态反应。Lorens等报道唑酮诱导的小鼠耳部接触性皮炎,其组织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侧耳组织,据此认为CGRP在IV型变态反应中起作用。Hosoi等报道CGRP可抑制IV型变态反应抗原递呈郎格罕细胞的功能。有关中药治疗湿疹作用机理的研究,表现为中药对CGRP的降低具有上调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与IV型变态反应的抑制有关;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来减轻变态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可以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巯基酶或抗原抗体反应时化学介质释放,对溶酶体膜有稳定作用;还可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致敏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后的炎症。总之,有关湿疹的实验研究工作开展得尚不够,若能在临床治疗取得疗效得同时,结合除湿药的药理、药化研究,将有助于湿疹防治工作的深入。
(一)单味中药药效学研究
1.甘草酸铵及甘草酸铵霜抗炎和止痒作用的研究
甘草酸铵系甘草酸的单铵盐,甘草酸又称甘草甜苷,其分子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母核相似。温文秀等报道甘草酸具激素样活性,有抗炎、抗变态及止痒的作用。王茂义等用研制的甘草酸铵霜治疗湿疹、荨麻疹、皮炎及瘙痒性等皮肤病,有效率达92%。通过动物实验分析,证实甘草酸铵霜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和止痒作用。
2.青蒿琥酯注射液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青蒿琥酯是由中药青蒿中提纯的有效化合物―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陈华等报道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治疗湿疹、皮炎及光敏性皮肤病58例取得明显疗效。余其斌等用青蒿琥酯作进一步临床观察实验,结果对湿疹的治愈率为65.7%,有效率为100%。认为其作用机理是青蒿琥酯诱导Ts细胞活化;也可能是对IL1活性起抑制作用,或抑制巨噬细胞对淋巴因子的反应来减轻炎症反应。
3.苦参、苦参总碱治疗湿疹作用机理研究
陈学荣等为探讨苦参、苦参总碱治疗湿疹的作用机理,分别进行乐如下实验。
①苦参总碱与普鲁卡因静脉注射了湿疹疗效比较:各组总例数、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恶化例数与无效例数在苦参碱组分别为:24、8、12、0与4;在普鲁卡因组分别为100、32、32、10与26。
②苦参总碱、苦参液、苦参片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疗效比较:各组总例数、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与无效例数在苦参总碱组分别为:18、8、5、3与2;在苦参液、苦参片组分别为54、6、16、19与13。
上述两种实验表明苦参总碱的疗效较普鲁卡因与苦参液、苦参片为优。目前已从苦参中分离出七种生物碱,在苦参总碱以氧化苦参碱为主。苦参抑制变态反应的机制与氨茶碱相同,即苦参中的苦参总碱(氧化苦参碱)能抑制环核苷酸磷酸耳酯酶,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二)复方药效学研究
1.兼有凉血活血、清热利湿作用的中药复方具有较好的抑制IV型变态反应及炎症作用。已有报道用小鼠二硝基氟苯(DNFB)变态性接触皮炎动物模型,对治疗湿疹有效方剂中最常用的中药进行筛试,得到黄柏、栀子等15种中药对小鼠变态性接触性皮炎有显著抑制作用。涂彩霞等选用以上15种中药,按中医理法组成4个不同复方,利用小鼠DNFB变态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进行动物实验,以考察中医法则核药味组合与实验药效的关系。I方:当归1.5g,赤芍2g,黄芩2g,泽泻1.5g,甘草1.5g;II方:苍术1.5g,蝉蜕1.0g,金银花2.5g,茯苓2.5g,黄连0.75g;III方:荆芥1.5g,浮萍1.5g,茯苓2.5g,栀子1.5g,赤芍2.0g;IV方:泽泻1.5g,蝉蜕1.0g,木通1.0g,浮萍1.5g,防风1.5g。结果显示4种复方对小鼠变态性接触性皮炎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兼有凉血活血、清热袪风利湿作用的
III方抑制作用最强。投用中药的小鼠血浆CGRP降低程度较未投药者轻,其中以III方作用最显著。
2.湿疹软膏临床疗效好、止痒、抗炎作用明显
实验研究显示其显著的增强体液免疫作用,田淑宵等报道用湿疹软膏(有黄连、炉甘石、生大黄、雄黄、儿茶等清热燥湿药为主组成)治疗湿热型急性、亚急性湿疹41例,痊愈36例,显效3例,好转、无效各一例。通过动物实验分析,证实湿疹软膏具有一定程度的抑真菌作用,有明显提高致痒域和止痒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