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功锻炼的正常反应与效验

 厨人 2016-04-03


气功锻炼的正常反应与效验

 2016-01-14气功 







气功,最简单最有效最省钱的治病健身方法,涵盖初学入门、佛家禅定、道家修真、武术硬功、房中养生等内容。


在气功锻炼过程中,绝大部分正常反应都是一些效验现象,一般分为良性、中性和不良反应三类。

一、良性反应

良性反应占练功反应的绝大多数。由于练功加强了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的功能,很多练功者会出现手足温暖甚至微微出汗的现象,有时还伴随有精力充沛、轻松愉快的舒适感觉。练功一个阶段后,一些练功者的畏寒肢冷、皮肤干燥、手足皲裂等症状可能明显减轻或消失;一些练功者食欲改善,唾液增加,消化系统功能得到有效地调节。由于气功锻炼可通过优化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而促使新陈代谢增强,因此练功者往往会表现出皮肤光泽面色红润。这些现象都属于良性的练功反应,但应注意若过分地去追求这些效感,反而会干扰良性反应的出现和练功的深化。

二、中性反应

关于练功反应,古人总结为八触十六景,即痛、痒、冷、暖、轻、重、滑、涩(滑涩指肌肤感觉)、掉(动摇)、猗(修长)、冷、热、浮、沉、软、坚,现代称为动触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00名练功者中出现肌肉跳动感的有40例,热感者60例,轻感者33例,松感者21例,麻感者19例,冷感者18例,痒感者15例,紧感者9例,重感者6例。这里除轻松感属于练功的良性反应外,其他感觉均属中性反应。中性反应是练功者气功锻炼达到中级入静阶段的表现,一般顺其自然会更有利于练功者入静。

三、不良反应

气功锻炼过程中,练功者出现不适的感觉称为不良反应。例如练静功,由于求静心切,反生急躁,烦躁不安,古人称为“急”;若平时不觉有杂念,一练功时反而杂念丛生,心绪浮动,古人称为“浮”;若练功时虽无杂念,但头脑昏沉,昏昏欲睡,古人称为“沉”;若一放松时便体态萎靡,歪斜倾倒,懈怠瘫软,古人称为“宽”。“急”“浮”现象多见于阳盛或阴虚的体质,“沉”“宽”现象多见于阴盛或阳虚的体质。这些现象都属于练功的不良反应,一般改进练功方法或停止练功后就会消失,所以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成为心理负担,只要及时克服就不会发展成为偏差,但任其自由发展也可能成为偏差。克服的办法是在遵循练功的原则和要领基础上,运用视、听、嗅、触、动等实际刺激来诱导入静和放松。阳盛或阴虚体质的人宜多练静功,但要从动功入手,动中求静。阴盛或阳虚体质的人应多练动功,提升阳气。再如初练动功者,由于肌肉紧张,姿势、动作呆板,练功者往往出现肩背酸沉或四肢发抖等肌肉疲劳现象,这就需要练功者一方面调整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同时通过自我按摩拍打来消除身体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循序渐进的锻炼,当机体适应了这种运动时,一切身体不适的感觉不仅会消失,很可能练功还会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