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看客(ID:jrkanke) 请想像一下:假设你在55岁时从工作岗位退休,并且有两个选择,一是一次就领走一大笔钱,二是每个月领固定的钱,直到进棺材为止,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 有的人喜欢一次就拿走一大笔钱,认为先拿先赢,钱握在手上才真实,还可以爱怎么用就怎么用。 有的人担心一次将钱领走,钱将会很快的花光,于是选择每个月领固定的钱,认为比较有安全感。 不论是哪一种领法,都有遗憾之处,我曾经看过有人领了一笔钱之后,被别人骗走、借走后一去不回、或投资失败而付诸东流,后悔已来不及。 也听过有人选择每个月领固定的、少少的钱,结果才领不到半年,就发生意外,提早离开世界。 这个人的亲戚在提起他的故事时,往往会加上这样的一句话:“早知道,就叫他把那笔钱一次领出来,至少死前可以大大地享乐,不用那么节俭。” 那么你呢?你会怎么选择? 我认识不少个人工作室、小公司老板、自由业、SOHO族的朋友,他们自己发自己薪水,退休金当然也要自己准备。(说真的,即使劳退新制上路,在公司上班的小职员也不会领到太多退休金,养老金还是得自己想办法攒。) 当被问到“会怎么使用养老金”这个问题时,有些人的方式是将所得存在银行,逐年逐月看着这笔钱变多,等到退休后再一点一点拿出来用。 有的人将赚来的钱买栋房子或小店面,然后租给别人,收月租过退休生活。 前者的方式很像“一次领一大笔钱,再慢慢花用”;后者的方式则相当于“领月退俸”。 我最近读到日本企业策略师大前研一的书,他提到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出现疑问:难道妳不将钱留给下一代吗?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是为了要给下一代过更好的生活而打拼,也希望留下三代都不愁吃喝的资产,我却认为如果让孩子知道自己将来靠长辈就会有车、有房子、有现金,那么将会降低孩子为自己负责的动力,进而减少让孩子发挥潜力的机会。 有一篇文章提到“富裕病”指出,有两成的富人子弟因为从小就容易得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因此,我想大家就不必太羡慕含金汤匙出生的小孩,也不要给小孩太多的享受。 虽然距离老年还很久,但目前的我所想到的方式则是: 1、将存款的一部份拿去买年金,每个月领一笔钱和保险公司比赛看我活多久。 2、有房租收入,如此就可跟上通膨。 3、希望到老时还有书的版税可领,学金庸要写畅销书(申请专利金、权利金也是一种方式)。 4、多元投资,在退休时,金额够丰厚可以学欧美人士去坐豪华邮轮。 5、将钱放在银行,一点一点花掉。 不过,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方式,对于口袋没攒到钱的人,都只是空谈! 为了让我们的老年生活有钱可花,现在,就请你想一想,自己有办法在退休前存到一大笔钱吗? 如果没有,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未来有固定收入,不管是多是少,总是有钱可用。 近年来,许多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报导“台湾的退休移民潮”,提到许多名人,人生上半场为工作职场打拼、住在繁华的台北市中心,下半场则选择住在宜兰、南庄、南投、花东、垦丁等这些风景怡人的地区。 尽管我离退休年龄尚远,也强调“退而不休”,不过退休话题仍然是我与朋友聚会时,经常会谈到的话题,其中,像是“退休后,住哪里最好”这一类问题也曾经引起讨论。住在高级的安养中心,生活设备会顾虑到老人的安全,吃住也有人打理,听起来似乎不错,不过,我先生的老家刚好就位于老人很多的社区,常听他说,每次一有老人家去世,社区的气氛就更显哀伤。 欧洲也是个老年化的区域,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鼓励“三代同堂”,认为家中有老、中、青三代,老人们比较愿意活动,而且当中生代忙碌时,小孩子也有人可以帮忙照顾。我美国小姑的公婆选择独居,但他们的房子距离小姑家不远,如此一来不但能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当小姑有事无法照顾小孩时,他们就可以伸出援手,逢年过节时一票孩子到她家热闹热闹,快快乐乐也很不错。 一位近70岁的长辈选择住在离学校、医院、捷运、餐饮店近的市中心,每天到学校操场运动、坐捷运到想去的地方。我则想过,自己在老的时候,最重视的应该是医疗,因此希望住在靠近医院近一点的地方。 我一位朋友的公婆因为很喜欢阳明山,于是在阳明山后公园开了一家安养中心,这么一来,当自己老了的时候,也可以住进去,天天洗温泉、倘佯在芬多精中。住别墅或休闲的公寓是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如果一个人存了800万,到花莲买一栋面海的300万的住所,还剩下500万过生活,而且每月生活费可以控制在一万元以内,您认为如何? 据说台北市公家的安养中心已经到了一位难求的地步,不知道是接受安养中心的人变多了,还是因为公家的安养中心费用经济,不过每次提到“退休后要住在哪里”时,我总不忘提到日本的趋势观察家大前研一提到的事情:他鼓励具备外语能力的人,以日本存下的退休金到东南亚去退休也很棒,以同样的钱可享较高的生活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