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山别称亭林的来源

 陈农 2016-04-04
金山东北门户亭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在此生活,有亭林古文化(公园)等多处遗址可资佐证;1400年前,南朝大学者顾野王(小名阿南,原名体伦,字希冯,人称顾亭林、亭林先生)居此,建宅筑园(遗址今称读书堆),读书著文。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这里创建法云寺(后称宝云寺);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建顾野王祠,通海运盐枢纽新泾塘等交通网络发达与寺庙的兴旺,带动集镇发展。那么,历史上的亭林有哪些称谓呢?

  梳理历史资料,目前见到亭林镇区的别称有顾亭林,地区别称有顾亭(里,行政单位)、顾亭林湖、顾亭湖、亭林湖(湖名)等。最早名称“顾亭林市”,指当时这里的集镇,见唐代大中十四年(860年)《顾亭林市新创法云禅寺记》碑文。五代到宋,有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顾亭林法云寺感梦伽蓝神记》、宋庆历七年(1047年)《顾亭林法云寺重修护伽蓝神堂碑》、宋嘉祐六年(1061年)《顾亭林法云寺重修大殿记》等可知,亭林镇区一带当时一直叫顾亭林。“乡、里”一度是古代两级行政机构,类似现在的镇,村,但面积远大于镇村。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仙山乡,下辖六里,其中一个里叫顾亭。元代《至元嘉禾志》称,仙山乡下辖一里叫顾亭。可见,顾亭是南宋后亭林地区名称。元代,亭林设官办贸易、税收机关亭林务,出现了“亭林”一称。明代嘉靖《南畿志》古迹中有顾亭林,说明顾亭林的称呼明末还在使用。

  北宋官员唐询(1005—1064年)写有《顾亭林》一诗,诗中有“平林标大道,曾是野王居”之句,可见,当时顾野王宅遗址所在的地方,大路边的平原上树林葱郁,顾亭林的“亭林”是因这里有片茂密的森林,自然风光优美,故称。清代《江南通志》载:“顾野王宅,在亭林镇。北有湖曰顾亭湖,南有林曰顾亭林,今宝云寺其址也”。又载“读书堆在亭林宝云寺后,陈顾野王读书于此,堆高数丈,横亘数十亩。林樾苍然,野王墨池在其侧”。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顾亭林法云寺感梦伽蓝神记》记载:寺南高基,顾野王曾于此修《舆地志》。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古迹·顾亭林》云:旧经:顾亭林湖,湖南有顾亭林,陈顾野王居此,因以为名焉”。这是目前见到顾亭林的“顾”因顾野王得名的较早依据。这些信息告诉我们,顾野王所住的地方建有亭子,树林很多,所以称顾亭林。一种可能是顾野王之前就有亭与林,另一种可能亭与林是顾野王宅园中的林木与亭子,古人常以周边环境自称,故顾野王自号顾亭林、亭林先生,后世称顾野王为顾亭林,顾亭林同时也表示地名。

  亭林镇区北部历史上有座亭林湖,它与亭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提举常平官为把亭林湖变为田,因地势南高北低,反导致海水倒灌,使民受害。元代《宝云寺记》碑文记载:“亭林湖湖南有顾亭林,顾公野王尝居此,因以为名。其地今为宝云寺,本号法云,在顾亭林市西北……顾亭之湖,余润渗漉”。元末明初贝琼《清江贝先生诗集》卷七《重过亭林》:“欲访曾游地,楼台半有无。夕阳明鸟背,秋水落龙须。为客今成老,逢人亦暂娱。夜归冲暝色,重问顾亭湖。”“清代乾隆年间顾文焕《亭林竹枝词》:青帘不挂酒家胡,白舫何人更泛湖(指亭林湖)。千倾湖光春涨绿,元人诗笔宋人图”。这些史料都提到了亭林湖。1990年《金山县志》记载,亭林镇北,古有亭林湖,位于红杨(今称红阳)、亭北、荡泾(今属亭北)3村。从中可以看出,亭林湖,曾叫顾亭林湖、也称顾亭湖,在今亭林镇区北面。(金山报 云间乡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