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旅游丨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性模式——“文化 旅游 农业”

 myqwe124 2016-04-05




项目背景


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时,在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际,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旅游消费与投资环境持续改善环境之下,毕节市七星关区紧跟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国家、贵州省、毕节市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文件精神,以贵州省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以区域交通环境改善为机遇,以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工作。在此背景下,七星关区政府委托绿维创景进行八寨镇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规划。


问题聚焦


村庄现状问题主要存在于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处于低级、粗放的小农经济阶段,传统农业不足以发展村庄经济,导致村庄经济活力缺失,人口流失,村庄空心化。

第二,村庄建设良莠不齐, 村庄传统特色风貌和建筑符号逐渐消失,缺乏良性交往空间,街巷空间脏乱差,空心村现象逐步加剧,传统村落活力渐逝。

第三,村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差,文化服务设施匮乏,卫生设施条件差,村民物质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在贵州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生态文明型和民俗特色型四种典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趋于成熟,已成功发展了一批美丽乡村。在周围村庄快速发展,八寨镇村庄自身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找到八寨镇的出路呢?是遵循固有模式,还是跳出成功经验,探寻一条全新的道路,是项目组亟需解决的问题。


规划思路


项目组以村庄实际为出发点,秉承“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关键要素整合,旨将八寨镇打造成为区域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的最美乡村。


规划在八寨镇植入中华诗画文化,规划在高流村改造中植入陶渊明诗画化,在镰刀湾村改造中植入人民公社文化,在庆坪村改造中植入中华孝文化、在谢家村改造中植入三国演义故事文化,在镇江村改造中植入国学文化。以中华文化为灵魂,重塑村寨文化,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村寨文化,形成旅游吸引力。



规划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

 

“文化+旅游+农业”模式 
1
文化——复兴传统文化,再现中华文明

结合村寨改造,在规划的乡村中注入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国学文化、四大名著等,把优秀的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村庄里,如画在墙上、房柱上、窗边檐下。


让游客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熏陶于真实的“山水田园诗”之中,让游客在乡村田园生态自然环境中,在游玩嬉戏过程中学习到中华优秀文化:学会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感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优秀文化,喜欢上乡村户外自然环境,形成“1+N”旅游效应。 


2
旅游——与农村风光结合,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


八寨镇农村的农田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复兴的文化均可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往来。以乡村旅游实现农民的本地化就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3
农业——围绕有机刺梨,发展优势产业

刺梨是一种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都很高的水果,在食品、保健品及药品开发方面都具有广阔前景。贵州省政府从政策与资金上大力扶持有机刺梨产业发展,同时得到企业的认可支持。


基于贵州省有机刺梨基础,在产业选择中,项目组建议将茶产业作为八寨镇6个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产业。


另外,依托八寨镇特殊的地形地貌,发展生态农业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可以在荒山上种植各种果树和有机刺梨,培育园林绿化树种、花卉、盆景,在房前屋后、塑料大棚中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美化了村庄的同时增长了收入。刺梨是一种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都很高的野生水果,在食品、保健品及药品开发方面都具有广阔前景。

  村庄 “文化+旅游+农业”模式



(本模式由绿维创景享老分院与贵州分院所创,转载引用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