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的保障。在胰岛素治疗中仅有三成多病友血糖控制达标,这与胰岛素注射不规范有关。要想改变现状,学习、执行规范注射技术,已成为病友刻不容缓的必修课。尽管病友注射胰岛素的用具不同,但注射程序、注意细节是相同的,有10步细则应当认真执行。 用肥皂在流动水下冲洗。不具备洗手条件时,可用75%酒精(下面所谈酒精皆为该浓度,过高过低皆无益)擦拭手指。洗手看似小事,但手不清洁是引起注射污染的重要原因。 短效与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50R等)应在餐前半小时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优泌乐等)注射后5分钟即可发挥效果,因此可在餐前、餐中,甚至餐后立即注射,对疗效的影响都不大。虽然注射与进餐之间有时间要求,而实践中也允许有数分钟的差异,但注射胰岛素后的进餐则只宜提前,不宜错后,以防发生低血糖。中、长效胰岛素应在每天较固定的时间注射。如睡前注射,一般应在21:00~22:00。 以注射点为中心,用酒精棉球向外呈圆形擦拭,两圈之间不可有空隙。如捏皮注射,还应消毒手指。但要注意:一定要让酒精自然挥发后再注射,否则会导致疼痛;切不可用含碘药液消毒,以免影响胰岛素吸收。 从理论上讲,每次注射应更换新的注射笔针头,但针头未列入医保,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据调查,每次更换胰岛素笔针头者不到一成,一连使用超过10次者大于三成,确实无奈。经过多次使用的针头,可能在注射胰岛素时发生断裂,后果非常严重。
重复使用针头是笔者不推荐的,但如果迫不得已,不要取下针头,使用中的注射笔不宜冷藏,而备用笔与瓶装胰岛素则应放入冰箱冷藏层中。另外,安装针头前要用酒精擦拭笔芯前端的橡胶膜。但是,绝不可以用酒精擦拭针头,这样做不仅增加注射痛感,而且破坏针头表面的硅胶保护膜。摇匀:将注射笔(针管)垂直上下或颠倒往返不少于10次,达到药液混匀而后排气。排气方法为:先将剂量旋钮前拨1单位,针头向上,轻弹笔身10多次,使笔芯中气体上升聚集在针尖下方,轻推注射键直至有一滴药液溢出针尖,然后将剂量旋钮调至注射剂量。 捏皮可增加皮下组织厚度,避免注入肌肉层。适用于体型偏瘦、皮下脂肪较薄、针头长度超过6毫米、垂直注射与儿童青少年病友。捏皮方法:拇指关节弯曲,虎口呈圆形,宽度约6~8厘米,将手指放在皮肤表面,轻轻捏起。 注射胰岛素可选择的最佳部位为上臂与大腿的中外侧、腹部。有些部位由于其下方有密集的血管与神经,故不宜注射,如:关节周围、胸骨与肋骨下方、腹部正中线、脐周5厘米、腹部两侧及大腿根(腹股沟)等部位。对于不同种类的胰岛素,最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同。对于短效与超短效类似物,我们建议您注射于腹部(60分钟吸收100%)或上臂(75分钟吸收85%),以利于胰岛素尽快吸收;
对于中长效胰岛素,我们建议您注射在大腿的中外侧(90分钟吸收70%),延缓胰岛素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注射后需要运动,则不宜注射于四肢,以避免运动加速胰岛素的吸收。 在注射时,患者应该遵循三个原则:轮替原则、相对固定原则和回避原则。
轮替原则:同一个注射点连续注射,可诱发注射点处皮肤萎缩、脂肪变性、胰岛素吸收障碍,局部反应可在数月后出现。两个相邻注射点应相隔一横指(2厘米)。
相对固定原则:如早、中、晚注射固定于上臂、腹部或大腿,采用今天注射左侧、明天注射右侧的方式进行轮换。
回避原则:皮肤出现破裂、皮疹或感染时应回避,在相距5厘米以外部位注射。 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可根据血糖控制、运动量增减、饮食情况、是否出现过低血糖等具体情况,试探性增减1~2单位胰岛素,但此时一定要严密监测血糖。 成人表皮厚约1.2~3毫米,穿透后即为胰岛素应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握针姿势:如握拳,拇指按注射键,小指、无名指分开支撑、固定于皮肤上。
进针角度:成人使用针头长度5~6毫米可呈直角刺入。如针头长度在8毫米以上,或在四肢及皮下组织较少时,可捏皮后呈45度角进针。
注射六字口诀:快、慢、停、放、按、拔。进针速度要快,可减轻痛感;推药速度要慢,利于吸收;推药后针在原部位停留不应少于10秒;如捏皮此时可放松,用干棉球轻按针孔(勿重压,拔针后也勿搓揉);缓慢按原进针角度拔针,当针尖离开皮肤后,拇指再离开按钮。 短期观察,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瘀斑,如果出现要看在数日后是否自行吸收,如多次出现且持续不消,或者注射部位有瘙痒、皮疹等异常感觉,应速与医生联系,结合全身检查以判断是否有低血糖出现。长期观察,病友要注意体重的增长、警惕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并观察注射局部皮肤有无凹陷、皮下有无硬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