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务工转正最新消息(2)

 晴书轩 2016-04-06

  根据该省移动公司要求:“转正之后,固定薪酬保持不变。而量化薪酬部分,相应降低。”不过,为了保障转聘工作平稳过渡,该公司要求“降薪幅度必须控制在10%以内”,并且为转正人员提供总额为600-1000元不等的“工龄补贴”。

  降薪的无奈

  不只是劳务工降薪,正式工降薪更厉害。相比2012年,我2014年完成了更多的工作量,但个人收入少了数万,整个集团同事大多如此。而2014年,全国正式员工的交通补助、物业、取暖补贴,也全部取消了。

  2014年,中国移动离职正式工5524人,同比增长了138%。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电信,根据中国电信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4年,中国电信正式员工人数减少约5585人。而在2013年,整个中国电信集团正式工从66万降至64万,减少2万。

  为了补充人力,2014年,中国移动招聘了1.7万人,同比增长了124%。但李常并不确定能有多少人留下来,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中国移动招聘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每年都在减少,以广东省为例,现在开出月薪不超过4000-5000元。”

  与之相应的是,2014年全年,中国移动劳务工转正3.3万人,但离职劳务工人数达到4万,属于“入不敷出”。

  曾有多位运营商高层吐槽电信行业为“一个十年不加薪的行业”。2001年,中国移动正式工3.87万人,薪酬总额69亿,人均年薪酬17.8万。此后至今,中国移动正式工年均薪酬从未能超过2001年,始终徘徊于15万左右。

  “国资委一直对运营商实施薪酬总额考核。”李常介绍,其目的,其实是希望国企能够‘减员增效’,通过提高员工效率,来提升企业收入、竞争力。“但你也知道,国企内部很难执行员工激励,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只能通过不断招人去扩展业务。”

  但是,受限于薪酬总额要求,如果大规模招聘,必然会拉低员工平均收入,这让运营商的人力部门颇为头疼。“对我们来说,人员、薪酬都很难实现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李常回忆称:“大约2001-2003年,集团人力开始尝试‘劳务派遣’。当时,劳务派遣被集团视为‘先进的用工方式’。”因为劳务工不直接与中国移动签署协议,无需向国资委汇报人数。而且,劳务工薪酬被统计为“业务支撑费用”,并不计入国资委的薪酬总额之中。

  当时,劳务派遣在石油、铁路、金融、电信行业普及,并迅速壮大。财报显示,中国移动劳务工数量在2005年达到20万,于2010年突破30万。庞大的人员数量支撑着中移动的业务迅速崛起。

  但眼下的问题是,所有劳务工转正之后,“中国移动的员工数、薪酬必须汇报,并通过国资委审批。”李常说道,“员工数增加一倍,但薪酬总额不可能增加一倍,怎么办?”

  李常透露,目前集团只有两个“权宜之计”:让近两年成立的多个子公司接收一部分刚转正的员工。子公司的人力、薪酬不受国资委考核,但子公司的容量有限,解决不了太多问题。“而另一个方案,则是继续集体降薪。”

  “几乎没有企业能达到劳务派遣工比例低于10%的标准。”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函洪桂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用工标准制定得很高,但市场上又存在灵活用工的需求,这是最矛盾的地方。”

  洪桂彬是专注于公司法、劳动法的著名律师,他告诉记者:“一些央企领导开始跟国资委诉苦,国资委正逐渐放宽了薪酬总额的限制。也有不少企业在清退劳务工,这已经引发了很多‘清退争议’。”

  无论如何,对运营商来说,这场人力资源的变动无比艰难。

  管理试验

  如果考虑当下的市场环境,情况则更为复杂。运营商执行多年的“人海战术”与如今的市场格局已经完全脱轨。

  2014年,中国联通收入同比下滑5%,中国移动收入、利润均现负增长,中国电信收入、利润微增。与此同时,中国的移动用户总量达到12.9亿,渗透率接近94%。李常表示:“电信市场已经完全饱和,近几年,人海战术带来的只能是过度竞争。”进一步说,运营商需要全面转型营销模式,改变人力资源的利用方式。

  2012年底,中国电信率先尝试“划小核算单元”经营改革,这一经营理念借鉴了人称“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通过把在企业内部划分出大量最小化的经营单元,以此提高竞争力。稻盛和夫曾通过这种经营模式拯救了濒临破产的京瓷株式会社,并一手打造了日本第二大运营商KDDI。2014年,中国电信开始在全国推广“划小”承包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小CEO能力提升工程”。

  中国联通则在推广“人岗匹配”,以“岗位 能力 业绩”为平台,通过资源激励培养向高价值、高业绩、高能力的员工。

  中国移动最有代表性的转变是启动了“NPS(净推荐值)考核”。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忠诚度分析指标。苹果、飞利浦等公司很早就启动了NPS考核,并将其视为“未来利润”。爱立信副总裁兼OSS&CEM产品管理主管ShamirShoham曾向记者介绍:“借助大数据技术,NPS转型可以给运营商带来大量高价值用户、高价值业务。”

  然而,营销模式的转型成果目前尚不明显。与此同时,员工效率的考核带来了新的矛盾,一部分低效率员工“脱颖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