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探究

 pinggongbo 2016-04-06

梁洁姗(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为救亡图存,在“宗教救国”运动、“孔教运动”掀起的背景下,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受中国传统文化、康德学说及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提出了美育相对于宗教的优势。但是由于其自身对于宗教及美育的偏狭理解,使得这一思想无法在当时无法实现。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宗教


“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是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4月8日在北京神州学会进行演说时所提出的一个理论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在当时思想界及理论界引起了普遍讨论及关注。

    一、救亡图存,信仰缺失的时代

    蔡元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不安、文化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相继失败,辛亥革命爆发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至后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背景下,社会掀起了“尊孔复古”的浪潮。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寻求救国的办法。一批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在西方的学习生活当中注意到宗教对于人们道德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非宗教”性质以及人们信仰的缺失,是造成的社会混乱国家衰败的原因,因此提出“宗教救国论”及“孔教运动”。

    在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通过武力侵略中国,同时亦在中国建立学校,教堂。企图在精神上控制中国。正如狄考文牧师曾说:“真正的教会学校,其作用不单在传教,使学生受洗入教。在他们看得更远,他们要进而给入教的学生以智慧和道德的训练,使学生能成为社会上和教会里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们的先生和领袖。……作为儒家思想支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士大夫阶层,如果我们要对儒家的地位取而代之,我们就要训练好自己的人用基督教和科学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从而能取得旧式士大夫所占的统治地位。”[1]233由此可看出教会在中国设立的看似能够促进中国文化进步,增加国人文化知识的学校、教堂,实质上是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形式。

    在这样一种因国家危亡、国民精神信仰缺乏而导致的“宗教救国论”、“孔教运动”以及宗教教会教育势力扩张的背景之下,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

    二、“以美育代宗教”之思想渊源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受到中国以及西方的文化影响,是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康德学说及席勒的美育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三代之时,普通教育的“六艺”就包含了礼乐,蔡元培在《美育》中曾提到:“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尚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对于周朝时期礼乐相济的文化氛围,蔡元培是十分欣赏的,认为这是古代教育的理想状态,对于这一点,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到“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2]7同时,中国“非宗教”的精神亦对蔡元培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历来不可以玄想宗教鬼神的东西,而更多的是主张“以人为本”的观点。在《论语·先进》中就曾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实际上就充分表现了儒家文化的特色,把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神放在首位。蔡元培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中国自来在历史上便于宗教没有什么深切的关系,也未尝感非有宗教不可的必要。将来的中国,当然是向新的和完美的方向进行,各人有一种哲学主义的信仰。在这个时,与宗教的关系,当然更薄弱,或竟至无宗教的存在。所以将来的中国,也是同将来的人类一样,是没有宗教存在的余地的。”[2]155

   (二)康德学说

    蔡元培曾留学国外,在国外的求学生涯当中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中包括美育的思想。他在描述其在外国的学习生活当中,曾如是说“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地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重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3]66康德的二元论思想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两部分。现象界包括人在内的自然,这是《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范围,知性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物自体。在康德看来,物自体不能从理论上来证明,只能从实践上去信仰。蔡元培首先接受了康德的二元论思想,也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盖世界有两方面,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2]4现象界追求的是现世幸福,而实体界则以摆脱现世幸福为作用,追求一种超越价值。此外,现象界和实体界的区别还表现在“前者相对,而后者绝对;前者范围于因果律,而后者超轶于因果律;前者与空间时间有不可离之关系,而后者无空间时间之可言;前者可以经验,而后者全恃直观。”正是由于这两者不同,所以需要有审美来架设桥梁。[4]“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此为康德所创造,而嗣后哲学家未有反对之者也。”对康德的此种思想,蔡元培也完全赞同,故提出了 “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5]133-134

   (三)席勒的美育思想

美育”这一术语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最早提出来的,蔡元培在《美育》中提到“经席勒尔详论美育之作用,而美育之标识,始彰明较著矣。自是以欧洲之美育,为有意识之发展,可以资吾人之借鉴者甚多。”[2]240席勒的美育思想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层次反思的结果。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之所以未能解决政治自由的原因未经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席勒的“审美教育能够解决政治问题”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很大可能是受此影响而来。同时,席勒认为美育不是作用于人的某一个方面,而是作用于人的各个方面,既作用与认识的人,又作用于道德的人。[4]这是美育具有多种功能且具有普遍性的体现。蔡元培在此基础上亦提出蔡元培之有关“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6]508的思想。

    三、“宗教”及“美育”之概念

    在探讨蔡元培“宗教代美育”的实质之前 ,务必要明确所指的“美育”及“宗教”的内涵是什么。二十世纪初,关于宗教的替代问题,有许多知识分子都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讨论。如陈独秀则提出“人类将来真实之信解行证,必以科学为正轨,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即主张“以科学代宗教”而梁启超则提出“以道德代宗教”,其在《中国文化要义》当中认为“在中国代替宗教这,实是周孔之‘礼’:不过其归趣,则在使人走上道德之路,恰有别于宗教,因此我们说:中国以道德代替宗教。”[7]这样一种“替代宗教”热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宗教所存在的问题,因此人们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想要替代它。

    从蔡元培的几篇文章当中大致可以窥见其对于宗教的看法。在蔡元培曾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宗教做过两种界定。“宗教之定义,自其狭义者言之,自多神教以外,可指数者,惟回、耶 、佛三种。皆于科学 、哲学发展以后,无存在之必要。自其广义者言之,则不过一种之信仰心,随各人哲学思想之程度为进退,即人各一教,亦无妨碍。”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蔡元培所认为的宗教既包括狭义上的的各种形式,也包括广义上的信仰心。但根据蔡元培之后撰写的几篇文章中,可知其体现得更多的是狭义上的宗教观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他认为“夫宗教之物,在彼欧西各国,已为过去问题。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2]57“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2]57。此处蔡元培主张宗教是过时的以及涉及宗教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来解决。在《以美育代宗教》中“我们说的宗教,并不是指个人自由的信仰心,而仅是一种拘泥形式,以有历史的组织干涉个人信仰的教派。”[2]231他亦曾提出“孑民对于宗教,既主张极端之信仰自由,故以为无传教之必要。或以为宗教之仪式及信条,可以涵养德性,孑民反对之,以为此不过自欺欺人之举。若为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盖人类之恶,率起于自私自利。美术有超越性,置一身利害于度外。又有普遍性,独乐乐不如人乐乐,与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是也。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8]333在1922年49日的背景非宗教大同盟讲演大会上,蔡元培的演讲中提到“我曾经把复杂的宗教分析过,求得他最后的原素,不过是一种信仰心,就是个人对于一种哲学主义的信仰心;各人的哲学程度不同,信仰当然不一样,一人的哲学思想有进步,信仰当然可以改变忙,这全是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断不容受外界的干涉。我愿称他为哲学的信仰,不愿叫作宗教的信仰。”[9]在蔡元培的眼里,宗教的最终归宿是哲学,是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形式宗教则是陈旧的,是没有意义的[10]。由此我们便能够明确蔡元培要用美育所替代的是狭义的形式的宗教,即有仪式、有信条之宗教。 

    美育这一名词由蔡元培于民国元年根据德文Astheticche Erziehung翻译得出。想要将蔡元培在“美育代宗教”当中的“美育”所指辨析出来,就应当从其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段对于美育的论述加以研究。在《哲学总论》中蔡元培如此界定“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心理学虽心学之象,而心象有情感、智力、意志之三种。心理学者,考定此各种之性质、作用而已,故为理论学。其说此各种之应用,为伦理、论理、审美之三学。伦理学说心象中意志之应用;论理学示智力之应用;审美学论情感之应用。故此三学者,为适合心理学之论理于实地,而称应用学也。其他有教育学之一科,则亦心理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2]357此处蔡元培指出了美育与德育智育有区别,美育是受教育者情感教育的问题[11]。在此基础上,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美育。”[2]250美育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推动人情感变化且最终稿使人做出伟大而高尚的额行为的陶养的作用。另外,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中指出“美育不仅包括音乐、文学等,而且自然现象、名人言行、都市建设、社会文化,凡合于美学的条件而足以感人的,都包括在内。”“美育者,应用美学之伦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250由此可知,蔡元培所主张的“美育”,概念外延很大,日常生活中能够符合美学条件、能够对人的情感进行陶冶的对象,都是美育。

    蔡元培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原本属于宗教元素的德育智育体育从总分离出来,且他认为宗教的产生人类未开化的产物,因此提出“舍宗教而以纯粹之美育”的“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四、“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的发展致使“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受康德等人的影响,认为人的精神分为“智识”、“意志”以及“感情”三种,且“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2]250即在原始的宗教当中,智识、意志以及感情三者都是附丽于宗教的。但如上述的观点所表达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因未能得到解答而被宗教蒙上的“神秘的面纱”的现象,被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所解释,因此智识、意志和情感从宗教中独立出来。

从心理学的视角上看,纯粹美育之所以能够代替宗教的根本原因在于二者有相同的情感基础[4]蔡元培认为“美术与宗教通立于感情的基础之上。”二者在对于人们感情的安慰上有相同的作用。

    在教育学视角上,“美育代宗教”这一观点是从教育的进化发展方面来论证的。蔡元培认为曾有一段时间,宗教完全是教育“宗教本旧时代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权委于宗教家;所以宗教中兼含着智育、德育、美育的元素。说明自然现象,记上帝创世次序,讲人类死后世界等等是智育。犹太教的十戒,佛教的五戒,与各教中劝人去恶行善的教训,是德育。各教中礼拜,静坐,巡游的仪式,是体育。宗教家择名胜的地方,建筑教堂,饰以雕刻图画,并参用音乐、舞蹈,佐以雄辩与文学,使参与的人有超尘世的感想,是美育。”[2]229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人类型是非善恶的标准、运动发展方式等要素与宗教无关并通过科学的方式加以证明和解释。由此,德育、智育、体育等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二)宗教的产生是由于民众的愚昧

    蔡元培主张“美育代宗教”,是通过论证宗教虚假性来进行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未开时的产物“上古之世,草昧初开,其民智浅陋,所见惊奇疑异之事,皆以为出于神意。”[2]490-491这是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才致使宗教的出现,且统治者为加强对人们的精神控制,因此进行一系列虚假的宣传,以博得愚昧无知的人们的信任和追随。蔡元培曾描绘“神之赏罚,不惟于其今生也,而又及其来世,善者来世为幸福之人,而恶者则转生为贫苦残废之人,甚者为兽畜。”[5]435宗教通过这样的说法,制造了一种宗教能够使人心灵有所慰藉作用的假象,但是实际上难以解决问题。且蔡元培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从前一切神秘的事物得到了科学上的解释,“迨后社会文明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以科学。日星之现象,地球之缘起,动植物之分布,人种之差别,皆得以理化、博物、人种、古物诸科学证明之。”[2]59因此,科学的发展使得宗教“没有存在的余地”。

   (三)舍宗教,以纯粹之美育

宗教与美术、美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且在历史的发展当中,宗教和美术是相互渗透、交织发展的。但是在此过程当中,宗教由控制和利用美育的嫌疑。由蔡元培“凡宗教之建筑,多择山水最胜处,吾国人所谓天下明山僧占多,即其例也。……凡此种种,结尾美术作用,故能引人入胜。苟举以上种种设施而屏弃之,恐无能为役矣”[2]59这一论述便可看出。同时他认为“宗教只为累,一至于此,皆刺激感情之作用为之也。”宗教通过种种手段把人的感情活动引导到现实生活的政治斗争和利害关系的冲突中去。但美育却能够“陶养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的功能。因此,蔡元培认为“兼刺激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以纯粹之美育。”

美育与宗教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

    首先,“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蔡元培从宗教中的美育原素的局限性与引起信仰的强迫性和审美材料鉴赏的自由性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深刻阐述了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受到宗教的束缚,而成为宗教的奴仆。“因为有了美育,宗教可不可以代美育呢?我个人以为不对,因为宗教上的美育材料有限制,而美育无限制,美育应该绝对的自由,以调养人的感情。吴道子的画没有人说他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所欣赏的美术。宗教常常不许人怎样怎样,一提起信仰,美育就有限制。”蔡元培正是通过在宗教当中受限制的审美艺术以及独立的自由的美育的比较,提出了“美育要完全独立,才可以保有它的地位,在宗教专制之下,审美总不很自由。所以用宗教来代替美育是不可以的”观点。

其次,“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这句话阐述的意思是美育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蔡元培提出“美育是整个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美育。”说明美育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内涵和形式。例如“油画以前是没有的,现在才有,照相也是如此,唱戏也经过了许多时期,无论音乐工艺美术品都是时时进步的。”“但宗教却绝对的保守。譬如一部圣经,哪一个敢修改?这和进化刚刚相反”。宗教总是固守这原有的信条,禁锢思想,止步不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此说来,美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而宗教则停滞不前,那么美育代替宗教便理所当然。

    再次,“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则都有界限。”从上文所述的蔡元培对于美育的概念来看,他所主张的美育的外延非常大,覆盖面广,能够适用及普及到大部分的人,因此具有普遍性。而宗教因不同教派之间的信条和教义不易,因此形成了异常鲜明的界限,宗教与宗教之间会出现不相容的情况,以“异教”和“异派”相称。宗教之间的门户之见强烈。由此可见,宗教的美育原素与美育学科的要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蔡元培曾如此描述宗教关系:“佛教和道教互相争斗,基督教和回教到现在还不能调和,印魔教和回教也积不相能,甚至基督教中间也有新教旧教天主教耶稣教之分,界限大,利害也就很清楚。”在这样一种分析下,便形成了“美育不要有界限,要能独立,要很自由,所以宗教可以去掉”的观点。

“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以美育代宗教”。原因是“美术以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为主要内容来陶冶人的精神,因而有利于培养人的宽厚、包容、富有同情心的世界观,能使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从而指导人去进行“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人们既然受着日常美育熏陶,“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之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到了重要关头就能挺身而出,“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严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已不是由一般的智育所能使之达到的境界;更不是宗教能使之达到的境界。

美育只有从宗教束缚中独立出来 ,才能起到陶养情感的作用。存在于宗教之中的美育,由于常受宗教之累,而失去了美育陶养情感的作用。美育只有从宗教中独立,才能摆脱宗教对美育的桎梏,起到陶养感情的作用。如果仅就美育而论,“宗教可以没有,美术可以辅宗教之不足,并且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

    五、“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评析

    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其自身对于美育以及宗教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就其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效果及社会的反响来看,“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并未能获得社会的大力支持。可从其主张的根本——对美育与宗教的理解上做解释。

蔡元培对于宗教的观点是狭隘的。他认为宗教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初始时的愚昧无知导致的。他提出“初民时代没有科学,一切人类不易知道的事,全赖宗教去代为解释。”[2]256殊不知这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宗教的产生。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提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除了依赖感或依赖意识之外,我们就不能发现其他更适当、更广包的宗教心理根源了。”[12]526而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认为“由于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那么这个缺陷的根源只应该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在我们看来,宗教实际上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这里马克思认为宗教的存在应当从国家自身的本质当中去寻找,从社会的角度去寻找其根源。费尔巴哈及马克思的论述都说明宗教的产生不仅只有认识论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以及心理的根源。蔡元培想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即以“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方式,使宗教消亡,是其对于“宗教”这一概念的内涵的狭隘的理解。

    对美育的理解上,蔡元培认为美育能够代替宗教的原因是美育与宗教有相似的地方,即能够慰藉人的感情,缓解人的压力,从而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情感上的安慰。[4]蔡元培注重阐释美育带给人愉悦审美享受以及感情陶冶的作用,主要涉及的是人生顺境以及美好的方面。但是,现实生活中丑恶、痛苦等消极体验是存在的,而宗教能够直面这些消极体验并对其进行反思,假若只简单地以“美育代宗教”,即是主张只重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有关消极体验的部分便被忽略掉了。蔡元培提出“鉴刺激感情之弊,而专尚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间,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能够陶养人的感情,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但是美育所主张的无杂念,超越功利的观点有脱离实际的嫌疑。美育诉诸人以感觉而非理性,而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拥有极深的根源以及不可替代性。

    就宗教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讲,它亦不能够被取代。如在文化的形成当中,宗教或许是文化的原型,因为人类其它一切文化样式诸如科学、伦理、哲学、艺术、审美等,都可以从宗教中找到其发源的蛛丝马迹。[13]在人类明晰的理性文化样式———哲学产生之前,宗教一直扮演着万学之学:人类文化老保姆的角色,不论是科学、伦理,还是哲学、艺术,可以说都曾萌芽于此,孕育于此,以致于有人说,“没有宗教观念的形成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产生。[14]再如在宗教作为某些民族形成的关键因素能够促成某些民族的形成,蔡元培在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没有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之前便对之做出了几乎全部否定的判断,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全面的。

卡西尔曾经说过“科学、信念、艺术,这三种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高低的三种方式,缺一不可。”以处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的眼光审视“以美育代宗教”,其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美育代宗教”提出的是在一个救亡图存、急需传播新文化、反对旧思想的文化启蒙时代,在那个国人尚不知审美、美育为何物的时代,蔡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宣扬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传播美学新知,自有其时代的合理性,虽思之未深,亦情有可原。

而笔者认为蔡元培所主张的美育代宗教,并非完全否定宗教,而是在当时那样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利用美育来改造宗教,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信仰之路。无论是梁漱溟、还是冯友兰,其提出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借宗教之名进行现实社会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33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名篇[M].张圣华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7,57,58,59,155,229,231,239,240,250,256,357

[3]崔志海.蔡元培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5:66.

[4]李清聚.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D].

江苏: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2

[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133-134,435,490-491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508.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3.

[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高平叔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倪洁.美育与教化——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研究[D].背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012

[1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26

[13]李清聚.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理性反思.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14(4)

[14]黄海德,张禹东.宗教与文化的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6

 

Cai Yuanpei’s thought on “the substitu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religion”

Liang jiesh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510631)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Religious Salvation Movement and the Confucianism Movement, for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Cai Yuanpei proposed the view on” the substitu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relig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theory of Kant and Schiller’s aesthetic theory, Cai advocated “the substitu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religion”.He put forward the advantage of Aesthetics.However, his narrow-minded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and Aesthetic made this thought fail to realize at that time.

Keywords: Cai Yuanpei;Aesthetic Education;Relig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