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lewis14 2016-04-08
导读ps
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基于GIS平台,对125个规划居住地块和124个现状居住地块进行分析,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维度构建绿地率模型,探讨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的确定方法。首先,遵循碳氧平衡原则,建立基于生态效益的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模型,并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区;其次,借鉴密度分区方法,构建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指标模型,根据地块的环境、服务、交通、地价因素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分级体系;最后,整合优化生态与经济双模型,形成绿地率分区的指标区间。

作者介绍
袁 媛: 博士,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主任,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
韩 焱:中铁房地产集团广州有限公司土地开发主管
张志君:硕士,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助理规划师
柳意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高级讲师

原文发表在《城市规划》杂志2015年第五期,感谢林静(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5级人文地理硕士生)缩写

引言
  随着城市化推进,城市开发强度的提高,绿地是对居住环境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现有规划控制研究中补充了不少与绿地相关的新指标,例如空间方面引入得地率、集中绿地率指标,生态方面提出固碳量、绿色容积率、综合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但缺少从开发控制层面切入,探讨绿地率指标确定的合理方法。现行控规编制中居住区绿地率指标以遵循技术规范为主,导致指标单一、不利于实施。研究亟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为地块的绿地率指标设定合理范围。



1居住区绿地率分区研究

1.1 基于生态效益的绿地率确定

1.1.1
动态方程
  基于生态效益和低碳原理的城市规划,尽量满足系统内部的碳氧平衡,包括碳排放与氧消耗和碳固定与氧释放之间的供需平衡。居住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理想状态下应达到子系统内部耗氧与释氧平衡。 居住区内部耗氧量与人口规模相关,而决定人口规模的开发指标为容积率。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形成一个氧气需求量与供应量的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函数,确定番禺区“人均耗氧量”、“每平方米绿地的释氧量”、“人均居住面积”3个系数并得出适合番禺区的居住区绿地率动态方程。


1.1.2
极限与优化
  根据现状与规划数据,番禺居住区最大容积率为3.6,适度拓宽区间,取容积率最大为5进行动态指标分析(图1与表1)。实际情况中,存在低容积率的绿地率问题、绿地率在高容积率下存在极限以及绿地率指标存在小数位不便于实际运用等原因,需对绿地率进行极限与优化,结果如表2所示。
 


1.1.3
绿地率分区
  根据相关规划,整理居住用地密度分区标准如表3,根据绿地率随容积率变化的动态指标表 (表2)得到番禺居住用地绿地分区表(表4)与绿地分区图(图2)。基于生态效益探究随容积率变化的绿地率指标分区中,绿地率为3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及石基片区,30%~4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村片区、石楼片区及小谷围片区,40%~47%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洛溪岛和大石片区。


1.2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确定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确定地价、交通、服务(周边公共和市政设施配置)和环境(周边大型公园绿地配置)作为影响绿地率指标的因子。基本假设是:地价越高、交通条件越好、配套公共设施越好的地块,经济效益越高,容积率越高,越需要与生态效益模型相互平衡;借鉴密度分区研究,以下从基准模型与修正模型两个层次建构绿地率分区模型。

1.2.1
确定因子权重,构建基准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因子的权重(表5,图 3),并确定基准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将分级结果与居住用地叠加(图4),得分较低的四级五级区域主要分布中心城区、沙湾、石楼中心区等高经济价值地区;得分较高的一级、 二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洛溪岛、石基、大石片区; 处于三级的区域为大学城、钟村、南村片区。


1.2.2
基准模型修正与优化
  考虑到旧城区、商务商贸区难以实现较高绿地率以及基于生态因子与安全因子优化模型,对基准模型进行修正与优化。优化后得到的居住用地绿地率分级体系,级别越高经济价值越高,绿地率取值越低。五六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及沙湾中心区,三四级主要分布在大石片区、洛溪片区、石楼片区和石基片区,一二级的分布相对较零碎。



2  绿地率分区整合
  最后协调经济和生态效益,将绿地率分区模型进行整合。经济模型的不同分级分别对应生态模型的分区(表6),得到绿地率的最终分级结果(图7)。
  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地率分区取值范围,是合理而具备可实施性的。例如,番禺中心城区绿地率多为25%~ 30%,小谷围街、石基镇、沙湾镇等地绿地率为30%~ 35%;南村和石楼片区的绿地率多为 30%~35%,既满足现行控规要求,又体现综合效益;洛溪岛、大石和南村片区绿地率较高,40%以上为主。



3 结论
  笔者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角度对绿地率指标合理分区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居住区人口和绿地的碳氧平衡,探讨基于生态效益的绿地率指标;分析评估居住区绿地率与地价、交通、服务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构建基于经济效益的绿地率指标模型。最后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整合两个维度的绿地率分区,完善番禺居住区绿地率指标控制方式。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生态模型基于用地内部的碳氧平衡,缺少对番禺区城市绿地的分析,最终通过经济模型中的各影响因子叠加与生态模型进行协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