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洋为中用”到“中为洋用”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4-11
          ——从2016“国交版”《炎黄风情》谈起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龙声华韵”系列之《炎黄风情》,暨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会,于4月9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演出了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先生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2016“国交版”,受到业内高度赞扬,被认为是“教科书级”的音乐会,是“这部中国民族交响乐经典之作首演25年以来的巅峰时刻”。

国交携手汤沐海指挥,选在春暖花开的这个周六晚,在国家大剧院全新演绎这部民族经典,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当晚音乐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不仅大量北京本地观众以家庭为单位购票,更有外地乐迷组团来京观摩,以致不少一时大意的业内人士错失购票时机被拒门外。不过据悉全球最大的环球唱片公司对当晚的音乐会进行了全程实况录音,并将公开发行全版唱片,令无缘现场的观众能共享美乐。

《炎黄风情》继1991年首演以来,通过国内外乐团在世界各地的频繁演出,成为近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但以往为了方便曲目传播和易于国外观众理解等原因,一直并没有完全按照作曲家的原始构思进行二度创作。此次国交找到鲍元恺和汤沐海大师,就做一版最地道的《炎黄风情》一拍即合,对全曲的多个地方进行了更为民族化的调整。
从当晚现场看,此版本较以往,全曲织体更为细腻,民族音乐符号更为鲜明。丰富的中国多地区生活背景和长期的国际乐团合作经历,使汤沐海的处理把交响乐团的能量发挥到极致的同时,确保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演绎的精准性。六个篇章对应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六省区,音乐形象鲜明,《无锡景》、《紫竹调》中的小桥流水姑苏人家和《走西口》、《看秧歌》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色彩分明、跃然眼前。

《对花》中新加入的竹板可谓点燃了音乐的民族魂,通透脆亮的独特音色和劲道十足的弹性发音绝非平常西洋打击乐器可模拟的原汁原味。《杨柳青》的纯弦乐拨奏、《紫竹调》中长笛改短笛的音色变化、《走绛州》贯穿全曲的板鼓、《夫妻逗趣》中三弦和板胡的嬉戏对唱、钢琴和小堂锣的节拍错位滑稽碰撞都令人印象深刻。而《放马山歌》中首次加入的“吱。。。驾!”“吁。。。”等乐队队员模拟赶马的人声吆喝,更是叫人眼前一亮,音乐带入感十足。

音乐会可以说是毫无意外的获得了全场喝彩,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直言:“今晚乐队与汤沐海大师完美的配合让我们随着《炎黄风情》24首享受到了中国最绝美的地域文化,《无锡景》、《杨柳青》那几段江南水乡简直是美的出人意料,再有《走西口》、《兰花花》的戏剧性张力,这不仅是一时美的享受,更对我在创作上有很多的启发,而且就作品新版本身来说,是中国交响乐民族化进程上的又一进步。”

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历经百年,过去一直号召“洋为中用”,用西方乐器、西方的音乐形式讲中国故事。所以《炎黄风情》在那个时代,意图“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让民歌获得新生。在母语文化缺失的时代,用音乐唤醒母语记忆。”而现在,我们接受西方的交响乐已近百年,“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是到了回报的时候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2016“国交版”《炎黄风情》算是应运而生,这个被作者称为“最地道的版本!”旨在成为西方学习中国交响乐的教材之一,助中国交响乐发展从“洋为中用”走向“中为洋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