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内针特色疗法 王占奎1 陈燕荔1 周丹1 小仓浩敬2 朱祥添2 谭玙2 周昂3 史丽萍1 郭义11.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标准化研究所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 天津300193 2.清铃株式会社(SEIRIN CORPORATION)日本 424-0037 3. 四川唯高科技责任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 摘要:皮内针疗法是将皮内针浅刺腧穴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与传统针刺相比,其在临床上有着一定的优势。本文从中医理论,技术特色,针具特色几个方面对皮内针作一论述。从而进一步促进皮内针在临床的应用。 关键词:皮内针 特色 皮内针又称“埋针”,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具体来说,它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较之传统的毫针刺法,皮内针在临床上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将皮内针分别从理论特色、技术特色、针具特色等方面作一介绍,希冀对皮内针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有所裨益。 1、中医理论特色 1.1皮内针和十二皮部 皮内针作为一种表浅刺激方法与中医针灸十二皮部理论密切相关。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人体表面皮肤上相应的投影区域,它和十二经脉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是以“面”来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体。可以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生理状态下,十二皮部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十二皮部功能正常则皮肤色泽鲜明,脏腑气血充盛,其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方面等重要作用才能发挥。 而在病理状态下,病邪则可通过十二皮部深入经脉最后到达脏腑。故《素问·皮部论》云:“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小与而生大病也”,此外《素问·皮部论》亦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说明意为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联系而逐渐深入。 皮内针正是基于十二皮部的生理和病理,通过对皮肤的刺激调动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治疗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治者,治皮毛”。皮内针即在十二皮部理论指导下的通过治皮毛而起到抗病防病之功。 1.2皮内针和卫气理论 皮内针作为一种特色的浅刺方法,其与卫气理论联系密切。首先对于卫气的分布,《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灵枢·经脉》云“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故卫气的分布是散布全身,处于皮肤腠理之间,运行于脉外。从生理功能上来讲,《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藏》亦云:“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故卫气有防御、营养、调节的功能,即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启闭汗孔之功能。 邪气侵犯人体,卫气首当其冲。病理状态下,由于其运行失常,则可导致各种病变。如《灵枢·刺节真邪》言“卫气不行,则为不仁”。卫气运行不畅,稽留腹中则可发生胸胁支满、喘息等症。如《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卫气失司,则目不能瞑。《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稽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本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皮内针就是基于卫气理论,通过刺激人体表浅部分,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3皮内针和留针术 皮内针是基于古代针刺长久留针的发展。关于留针术,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内经对留针的意义也有比较全面的阐释。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故《素问·离合真邪论》又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尤其是对于一些病邪较深的疾病、阴证、寒证、虚证均可通过久留针从而驱邪于外。正如《灵枢·始终》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阴阳清浊》曰:“刺阴者,深而留之”。《灵枢·经脉》谓:“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又如《素问·缪刺论》云:“……刺枢中,寒则久留针。”对于虚证,《内经》认为应久留针,如《素问·调经论》谓:“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盛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 皮内针的作用则是通过长时间的刺激,静以久留,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技术特色 2.1 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皮内针疗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的针刺方法。其不同于传统体针针刺法对施术者手法,指力等有较高要求,皮内针只需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一般术者均可完成。其次是方便患者,皮内针不同于体针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的留针姿势,皮内针施术完成后患者即可离去。这样不仅节约了患者就医时间,同时节省了医疗空间,对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大有裨益。 2.2 刺法安全,易于接受 皮内针疗法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针刺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皮针针主要有两种:麦粒型和图钉型(揿针)。麦粒型皮内针一般为(0.18~0.22)mm×(5~7)mm。图钉型图钉型(揿针)一般为(0.20~0.22)mm×(1.3~1.5)mm,其直径和长度均比普通针灸针小,刺入深度有限,极大的避免了一些针刺相关不良事件,如晕针、断针的发生。 其次,皮内针采用皮下浅刺,其针感较轻。现代科学对针感的研究表明,针刺作用于不同组织时产生的针感性质不同,如刺激神经多引起麻感,刺激血管多引起痛感,刺激肌腱多引起酸胀感,刺激骨膜多引起酸痛感。而皮内针由于是作用于皮下,尤其是以结缔组织为主要刺激对象,针刺对神经纤维尤其是神经末梢的影响很小,在这种情况下,针感引起的针感以及痛感均较轻。所以对于一些害怕针刺的患者以及儿童尤其适宜,易于接受。 2.3 动态留针,效应累积 皮内针疗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静态留针变为动态留针。传统针刺留针时间一般为30 min左右,并且需要保持特定姿势,尤其对于一些年老或者病情不配合患者,静态留针较难为之。但是皮内针则一般可固定于腧穴2-3天时间。其间不受患者运动影响,其可以通过较长的刺激作用时间,效应得到累积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内经》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针灸大成》云:“病滞则久留针”。《灵枢·经脉》亦云:“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所以对于一些慢性病症或者寒证,皮内针通过长时间刺激产生的累积效应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并且有现代学者[1]根据“针刺手法量学”的观点,提出针刺治疗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而皮内针则可持续刺激腧穴,蓄积有效作用时间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4 适应面广,疗效显著 皮内针疗法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且疗效显著。如笔者跟师临床发现,对于一些疼痛性疾病,减肥和呼吸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有学者[2]通过检索文献总结出皮内针在治疗痛证方面主要有:胁痛,足跟痛,三叉神经痛,落枕,痹症,肩周炎,痛经,神经性头疼,背疼,手术后疼痛等。此外尚有学者[3]按病变部位将皮内针疗法应用范围归纳为三大类:脏腑病症,头面五官科病患,经络病。如呼吸系统取列缺,肺俞,定喘等,心血管系统疾患取内关,心俞,厥阴俞等;头面五官科如面肌痉挛取痉挛部位置针;经络病如肩周炎取痛点等。笔者也以“皮内针”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1---2011年),时间截止2011年6月,检索文献301篇,经初步分类,发现皮内针疗法治疗疾病共涉及10余类系统,100余种病种。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尤其以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消化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为多。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皮内针尚可用于美容,如在有学者[4,5]用之治疗痤疮以及扁平疣均取得较好疗效。综合来看,皮内针疗法涉及病种广泛,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3、针具特色 皮内针是一种创新的针具,皮内针针具的突出特点就是针身较短,刺入深度有限,但其针刺效应并未有降低。其次皮内针可以固定于身体特定部位,并且患者可以自行摘除,节省就医时间和医疗空间。由于其针刺深度有限,最大限度的避开了大的血管,神经等,所以其安全性也是区别于普通毫针的特色。 4、结语 综上所述,皮内针疗法在理论,技术以及针具方面均有区别于传统毫针针刺法,其目前临床应用有其独特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和传统针刺取长补短,方便患者,提高疗效,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义.《实验针灸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彭科志.皮内针治疗痛证临床运用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36 [3]何玲.论皮内针疗法的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38 [4]包大鹏,孙远征.皮下埋针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31- 32. [5]任建军.耳穴埋针治疗扁平疣 59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31. [6]承淡安与澄江针灸学派[N].中国中医药报.2011-10-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