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项守则,提高公共生命素养

 江山携手 2016-04-13
 【作者简介】陈健民: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客座教授、博士导师。

    公民社会虽然崇尚关爱、正义、参与、宽容等崇高理想,但在NGO生活中,却又经常因为人际间的冲突,令不少参与者对这些理想产生怀疑。譬如说参与者在筹备活动过程中觉得意见不受尊重、参与者间缺乏关爱,那又如何能从组织中孕育一股生命力,去尊重和关爱服务对象呢?
 
    参与NGO的人许多都是带着善良的动机,但这种动机不一定就令人懂得处理公共生活,特别当NGO不像政府部门或企业般权责分明时,如何能通过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是一种考验。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修养计划创办人P.M.Forni在他的
Choosing Civility一书中提出了25项处事守则,虽然是教人讲礼貌、注意人际关系技巧,但我觉得不少守则对于提高“公民性”,改善公共生活有相当参考价值。
 
    修养和公民性的英语都是
Civility,或者我们就称之为“公民修养”吧。此字的字根是拉丁文Civitas,代表城市。此字亦是“文明”的字根,可见早年西方社会已认为城市生活有开启民智和教化礼仪的功能,令人进入文明的殿堂。Forni提出要注意25项公民修养如下:
 
    关注(
payattention)——留意他人的处境。在公众地方大声打手机便是没有关注其他人可能受到骚扰。
 
    肯定他人的存在价值(
acknowledgingothers)——插队不单浪费了排队的人的时间,而且是否定人们的存在,否定往往引发冲突。
 
    向好处想(
think thebest)——先往人家的好处想,不单令自己的心灵保持纯真轻省,亦会影响对方更真诚与您相处。在基督教文化中,有教导说接待陌生人,无意中便接待了天使。我在美国迷路、坏车时经常碰到人们积极协助。但中国人“防人之心不可无”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对热情的陌生人会有所顾忌,结果是向人家浇了一盘冷水。其实往好处想不是盲目不设防,只是世上如果好人居多,就不应先假设对方是坏人,结果是大家绷紧神经做人。
 
    言调温和(
speakkindly)——深思熟虑、言调温和是公民修养的核心。我们不要低估语言的力量,它可以建立也可以摧毁听者的自我。善良的说话令身边的人生活在喜乐之中。有时,要懂得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后,让对方有说话的机会。要控制声量,大声说话令人受惊,窒息对话。争论时要以事论事,不要攻击对方的种族、国籍、性别或其他与论题无关的私人生活。“你们女人就是这样不讲逻辑……”“你们北方人就是那样不切实际……”这些都是不能接受的。即使意见分歧,亦要把对方视为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只是一个要被彻底打倒的谬误。想一想对方为何会接受这样(你认为是错误)的理念,有助于平心静气、化解分歧。必须尊重对方,不要把人的弱点作为取笑的对象、不要贬低人家的成就。用语言践踏人家是想抬高自己,是嫉妒,是自卑感作祟。
 
    不在背后说闲话(
don't  speak ill)——如果您经常以中性或正面的方式谈论他人,人们便放心坦诚地与您交往而不用担心您会在背后蜚短流长。您控制您的舌头,换来更多真诚的关系。
 
    接纳和给予赞赏(
acceptand give praise)——不要吝啬赞美,它令对方心情愉快,亦令自己有正面的人生观。但赞美必须出于真诚,否则变成花言巧语。要注意在工作地方不能随便赞美同事的外形,目不转睛盯着女同事亦会惹来反感。
 
    尊重他人意愿(
respecteven subtle “no”)——无论您的提议是否出自最良好的愿望,人家说“不”,就不应强求。有时人家为了保护我们的自尊,用种种间接的方式向我们说“不”,我们应该领情,而非因为人家未有明言,便穷追不舍。为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人家的拒绝?因为我们还像小孩一样自我中心,希望世界按着我们的喜好运转。有时是因为我们自信心太低,觉得人家拒绝我的好意,便是把我全盘否定。
 
    身体护理(
mind yourbody)——好好打理自己的身体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干净而没有异味的身体和头发、指甲不藏污纳垢、干净的牙齿和清新的口气,令您在公共生活中,无论在公交车、地铁、或者与人讨论时更有自信,亦令人更愿意与您交往。我们亦要注意身体发出的声音:“打喷嚏、打呵欠、倒胃口、放屁都会令人感到不适,应该用手帕遮掩或者躲入洗手间处理。
 
    表达自己(
assert  yourself)——过度迁就他人而失却自我对精神健康有害,适当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见,拒绝过度的要求。
 
    保持安静(
keep  it down  and rediscover silence)——噪音带来精神紧张、高血压、失聪,我们有责任留意自己制造的声浪(如谈话、音乐)是否骚扰他人。
 
    尊重他人的时间(
respect  other people's time)——守时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迟到便应设法通知对方,到达后必须向各人道歉。
 
    尊重他人的空间(
respect  other people's space)——不要挤拥他人、让人们先离开一个空间(升降机、车厢)才进去。
 
    避开私人问题(
avoid  personal questions)——除非彼此已进入朋友关系,在公共生活中避免询问人家的年龄、婚姻状况、有否异性好友、为何不生孩子、为何看医生、做了什么手术、收入和消费情况等。对某些国家的人来说,详细询问他人的政治取向(如投票记录),或者宗教信仰(如是否经常上教堂和祈祷),可能视为侵犯隐私。
 
……
                                              文章来源:《教育家》2012年12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