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之四)

 杏坛归客 2016-04-13

文■东方鹰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诗歌写作行为的三级飞跃中,它是在感知飞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虽然以表象为基本材料,不脱离感性认识,但其具有分析综合效应和理性认识因素;它虽然更多地作用于内孕飞跃中,和形象思维具有内在联系,但它关于对于诗歌构思和形象塑造乃至最后成篇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诗歌创作活动中,想象和联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是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回忆起起有关的其他事物,这是在神经中已经暂逝的某种联系的恢复;想象倒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对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某些暂时神经联系进行重新结合的过程。诗歌创作中的想象,则是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新事物的形象。
  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的中介。因为想象和思维密切联系着,象思维一样能进行分析综合,具有理性认识的性质,所以,它往往可以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反映,使人预见未来。想象的这种超前呈示功能,能够使诗人在诗歌尚未成形或尚未成熟时,把它们的未来形貌展示出来。“预见”实际上也是一种“内视”能力,它能够帮助作者在脑海中清楚地“看到”要描绘的形象。鲁迅强调的“打腹稿”就是一种“内视写作”。毛泽东写《送瘟神》,就是“浮想联翩”然后“欣然命笔”的;他写的《蝶恋花》更见这种“内视”的功夫。那献舞的嫦娥,那捧酒的吴刚,那飞泪的亲人……没有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写下如此感人的艺术珍品的。

  想象是以表象作为基本材料进行思维的。但想象的分析和综合不同于抽象思维中的分析和综合。抽象思维的分析和综合是以概念为基本形式的逻辑推理;而想象的分析和综合则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形象。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艾笛生说:“我们想象里没有一个形象不是先从视觉进来的。可是我们有本领在接受了这些形象之后,把它们保留、修改并且组合成想象里最喜爱的各式各种图样和幻想。”只有想象活动的参与,诗人才能选择、提炼、概括、缀合从生活中获得的种种表象,才能按照作者“最喜爱”的“图样和幻想”对生活素材进行重新的组合,创造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知识与经验是想象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想象力的丰富程度与知识经验的多少成正比。满足已有的知识,因循守旧,势必成为创作的绊脚石。任何作者要克服个人经历、实践、观察和学识上的局限性、狭隘性,冲破就经验的束缚,就必须借助想象。写诗不等于录像,不是对现实生活得简单描摹和抄袭,因此,想象可以弥补或突破作者局限,去创造新的生活领域。别林斯基认为,无论丰富的思想内容也好,强烈的情感也好,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也好,甚至高明绝伦的技巧也好,都不能帮助那种缺乏创造性的想象的、不能通过形象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人,只有创造性的想象,才构成诗人之所以有别于非诗人的特长。
  想象从其有无目的划分,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的强弱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想象。幻想和联想是两种特殊的想象方式。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得想象。初级形式往往如此。例如:不由自主地随别人对故事的讲述而想象故事中的情景;看到天上的白云而把它想象为人的面孔、奇峰、异兽或某种动物等。无意想象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但它的有些内容经过改造是可以入诗的。梦则是睡眠状态时的想象活动,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有些诗人看到了这种“变位”、“变形”的艺术魅力,使梦境也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杜甫写过《梦李白》,李贺写过《梦天》。
  有意想象,即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通常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在再造想象中,事物的形象都是别人想想过的事物,都是“再造”出来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浪漫主义的表象分解与综合往往采用超现实的形式。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都表现了人与超现实事物事物的种种联系。这种创造想象的运用,往往使诗歌具有形象新奇,色调浓郁,风格瑰丽,情感奔放,个性鲜明等特点。诗歌写作中的创造想象,要求对所有表象的分解越细越好(托尔斯泰称为“捣成碎粉”);对新表象的综合越和谐越新颖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