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歌手》:我们是否能接受它走向平庸?

 alayavijnana 2016-04-15

这一季的《我是歌手》有点没有以前好看了。例证不难找,比如歌手们的选曲愈发保守、编曲逐渐空洞与程式化、决赛直播刷新了「车祸」的惨烈程度。问题不仅出现在音乐层面,还出现在了节目本体,比如芒果经纪人们更加用力地硬high、比如在结果早已剧透殆尽时洪涛老师仍在强行采用吞吐式播报法、比如曾经的「仪式感」越来越被综艺感所取代。


这种转变不是单独、片面、割裂的,而是关联的、成体系的、蔓延到了整个节目制作环节中的。所以才会让那么多普通观众都产生了相似的感觉。



但在刚刚过去的这三个月,本季《我歌》至少在两点上刷新了这个节目的高度:1、选出了一个兼具音乐水准和舞蹈能力的歌王——前三届歌王都是稳重有余、时尚不足。音乐性只是流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热辣、劲爆的舞台表现带来的感官冲击,亦是流行音乐不可或缺的要素。2、请来了世界级歌手作为帮唱嘉宾——这次已经是 Ne-Yo 和 Akon 这种格莱美得主了,下次能请到谁?顺便八卦一下,本季节目几乎都要请到 Adam Lambert 这种当红咖来作为首发歌手参加了(只是最后的细节没谈拢)。现在已经出得起世界级的预算了,距离作出世界级的内容的那一天……至少更近了一点。


以及,《我是歌手》仍然体现了它最强大,也是流行音乐行业所急需而自身又极度欠缺的:推广能力。比如黄致列,此君原本籍籍无名,在参加《我是歌手》的短短四个月间,微博粉丝狂涨400万、百度指数暴涨300倍、身价直逼一线明星。黄丽玲、李健、邓紫棋、韩磊……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这些歌手爆红是因为他们突然学会了唱歌?突然碰到了个好制作人?还是突然签了个好公司?都不是。他们本来就很好,但再好的歌手,也需要展示的平台。当他们能够登上《我是歌手》这类能把自己展示给海量观众的节目时,他们就成功了。


只要《我是歌手》还能具备这样的推广能力,流行乐坛就需要它。



当我们看《我是歌手》时,我们在看什么?我们看的是排名吗?恐怕不是,即便我们得知了确切的排名,我们至少也想听听歌手们当轮的表现,看看他们的演唱是否匹配这个名次。比赛只是把歌手们召集起来的缘起,设定竞赛规则是为了激励歌手们奉献出更好的表演,而不是让歌手们使出浑身解数在比赛中争个一二三四——最重要的还是音乐本身。


所以只要把音乐做好,其他的什么歌手人选份量不够、比赛结果被剧透、公众质疑排名……这些问题都不重要,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其实已经在解决了)。


我们是否能接受《我是歌手》这个节目开始走向平庸?从电视节目而言,它有它的生命周期。即便导演组做得再用心,也免不了有收视率下滑节目停播的那一天。《我是歌手》也不例外,但绝不是现在。而对于中国流行乐坛而言,它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广渠道和资源整合平台。


明年节目做得怎么样,就看洪导您的取舍了哈。



最后附上《我是歌手》第四季十大金曲 DK 版:

(按出场顺序排列)


黄致列《Bang Bang Bang》

徐佳莹《莉莉安》

李玟《Nobody》

信《江南 Style》

金志文《中国姑娘》

老狼《旅途》

张信哲《这么远 那么近》

容祖儿《Bad Boy》

李克勤《我不会唱歌》

王晰《再见,我的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