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屏风家具

 老刘tdrhg 2016-04-16
      明代晚期出现了一种悬挂墙上的挂屏,成组成双,或二挂屏,或四挂屏。清初的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为纯装饰性的饰物。这种陈设形式,雍正、乾隆两朝更是风行一时,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几乎处处可见挂屏。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主要用于遮蔽和作临时隔断,大多是接地而设。好奇者出于欣赏目的,所做的炕屏(设在寝室后墙,充当炕围子)、桌屏(陈设在条案和书桌上的小型插屏)等,形制虽小,却不失屏风的形式。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八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由此可见,挂屏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屏风原有的适用性质,成为精炒绝伦的装饰品。
  曲屏风是在汉代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而来的一种可折叠的屏风,也叫“软屏风”。它与硬屏风不同的是不用底座,且都由双数组成。最少两扇或四扇,最多可达数十扇。屏心也和带座屏风不同,通常用帛地或纸地刺绣或彩画。曲屏风属活动性家具,每扇之间或装钩纽、或裱绫绢,可以随意折合。用时打开,不用时折合收贮起来,其特点是轻巧灵便。有以硬木做框的,也有木框包锦的。包锦木框木质都较轻,屏心用纸、绢裱糊,并彩绘或刺绣山水、花卉、人物及鸟兽等各式图画。有的用大漆髹饰,上面雕刻各式图画。做工、手法多种多样。由于纸绢难以流传至今,所以现存明代传世作品以木制和漆制为多,纸绢制屏风极为少见。一般说米,带座屏风较重,曲屏风较轻。屏风挡住人们的视线,更突出了屏风前的陈设,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座屏风多陈设在居室正中的主要位置,相对固定。它又分多扇和独扇。多扇座屏为大型器物,成“八”字形。有三扇、五扇、七扇及九扇的,规律是都用单数。每扇用活榫连接,屏风下的插销插在“八”字形底座上,屏风上有屏帽连接。这类屏风多数被放在正厅靠后墙的地方,然后在前边放上宝座。在皇宫里,每个正殿都有这种陈设。
  独扇屏风又名插屏,一般为单扇插在一个特制的底座上的形制。底座用两条纵向木墩,正中立柱,两柱间用两道横梁连接。正中镶余塞板或绦环板,下部装披水牙。两条立柱前后有站牙二抵夹。两立柱里口挖槽,将屏框对准凹槽,插下去落在横梁上,屏框便与屏座连为一体。形体有大有小,差异很大。大者高300厘米有余,小者只有20厘米。较大的插屏一般放在挡门处,使人一进门不会有一览无余的感觉,同时又起到挡风遮光的作用。一般是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插屏的高度。插屏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可以装饰居室;小一点的插屏可以放在桌子或案子上,是纯装饰品。插屏以双面心为佳,如果是以山水、风景为内容,则更美。由于山水、风景都具有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特点,虽置于室内,却能起到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效果,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