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写作,没有人能比这些大师说得更好了

 我在存在 2016-04-17

做書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世界上最孤军奋战的事情,但与此同时,自古至今有又有无数或隐或显的写作者踽踽独行于这条路上,你虽然很难与他们搭上一句话,但是可以从他们对于写作这件事的不懈探索中汲取力量,获得启发。


除了一遍又一遍研读那些举世公认的创作大师的天才之作,我们还可以听听他们对于写作这件事的看法。这有助于破除那些在庸众之中流传甚广的关于写作者的偏见,比如马尔克斯就对关于写作的那种浪漫想象嗤之以鼻(写作的行为是一种牺牲,经济状况或情绪状态越是糟糕,写作就越好),他说:“没有非凡的纪律却可以写一本极有价值的书,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些大师都有着勤奋、自律的写作生活。


当然,即使你并不打算以写作为志业,也可以去聆听一下他们灵光四溅的金句。毕竟,没有什么能像他们这样把智力与语言调配得如此醉人。



海明威


只要别人不打扰你,随你一个人去写,你任何时候都能写,或者你狠狠心就能做到。但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你爱的时候。

想写出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是一件全日制的工作,实际写作可能一天只有几个小时。作家好比是一口井,有多少种井就有多少种作家,重要的是井里得有好水,定量汲水比一下抽干再等井渗满要好。

停笔的时候,你好像空了,同时又觉得充盈, 就好像和一个你喜欢的人做爱完毕,平安无事,万事大吉,心里没事,就待第二天再干一把,难就难在你要熬到第二天。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有一千页以上,把村子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怎么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的作家这么写,写得很好很不错,写作这行当,你受制于已经完美的杰作。所以我得努力学着另辟蹊径。



杜鲁门·卡波蒂


若想考察一个作家是否领悟了讲故事的自然形态,只要通过这样的方法:读完小说后,你是否能想象故事换一种讲法,或者说现在的讲法是否能让你的想象黯然失色,让你觉得它是无懈可击、不容置疑的?好比一只橘子是不容置疑的,你所要追求的就是如同一只橘子那样,被大自然创造得恰到好处。

多写是唯一的利器。写作具有关于透视、影调的诸般法则,就像绘画或音乐一样。如果你生而知之,那很好。如果不是,那就要学习这些知识。然后将它们以适合你自己的法则重新编排。

作者应该先殚精竭虑,把自己的眼泪哭干,在很久很久以后才开始动手,努力在读者身上唤起相似的反应。换句话说,我相信,任何艺术形态的最高强度都是一副深思熟虑、笃定冷静的头脑来实现的。



马尔克斯


我喜欢莱诺整行铸排机发出的噪音,听起来就像是下雨声。 要是它们停歇下来,我被留在了寂静之中,我就没法工作了。

大体上我认为,通常你确实是为某个人写作。 我写作的时候总是觉察到这个朋友会喜欢这一点,或者那个朋友会喜欢那一段或那一章,总是想到具体的人。到头来所有的书都是为你的朋友写的。 写了《百年孤独》之后的问题是,现在我再也不知道我是在为千百万读者中的哪些人写作,这使我混乱,也束缚了我。这就像是一百万双眼睛在看着你,而你真的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最重要的是她脸上的那种表情。她讲故事时面不改色,使人人感到惊讶。在《百年孤独》此前的尝试写作中,我想要讲述这个故亊而又并不相信它。我发现,我所要做的便是相信它们,而且是用我祖母讲故亊的那种相同的表情来写作:带着一张木头脸。

文学除了是木工活,什么也不是。写东西几乎跟做一张桌子一样难。两者都是在与现实打交道,素材正如木料一样坚硬。两者都充满把戏和技巧。

没有非凡的纪律却可以写一本极有价值的书,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我非常反对有关写作的那种罗曼蒂克观念,那种观念坚持认为,写作的行为是一种牺牲,经济状况或情绪状态越是糟糕,写作就越好。我认为,你得要处在一种非常好的情绪和身体状态当中。对我来说,文学创作需要良好的健康,而“迷惘的一代”懂得这一点,他们是热爱生活的人。

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把事情做好的人。我在旅行的时候,知道飞行员比我这个作家更好,我总是非常高兴的。

对于小说家而言,直觉是根本。它与理智主义基本上相反,而理智主义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我最厌恶的东西了——是就把真实世界转变为一种不可动摇的理论而言。直觉具备非此即彼的优点,你不会试着把圆钉费力塞进方洞里去。



亨利·米勒

很多作家有一种你或许会称之为心魔的天性。他们总是把自己搞得一团糟,你知道的,不仅仅是在写作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因为写作,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爱情、事业、钱,一切。全部都给拴在一起了,所有的东西都打在一个包里。这是创造型人格的一种表现。不是所有的创造型人格都是这样,但有一些是。

一个禅宗高手要做点什么之前,他会先用很长一段时间来修行、冥想、做准备,深思熟虑这件事,然后无念无声无我无这个那个。这个过程可能要几个月时间,也可能要几年。然后,他动手了,像闪电,直接命中目标——完美。

艺术家是什么?就是那些长着触角的人,知道如何追逐空气中、宇宙中涌动的电流的人。



纳博科夫

我想生活在拥有无声唱机和优雅的航空车的未来,银色的天空万里无云,一个遍布全世界的地下公路体系,卡车只许在地下行驶,就像摩洛克斯族人一样。至于过去,我不介意从各个不同的时空角落找回一些失落已久的享受,比如灯笼裤和又滑又深的浴缸。

有名的是《洛丽塔》,不是我。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再默默无闻不过的小说家,有着一个不知该怎么发咅的名字。


凯鲁亚克

在你决定以写作为职业的那一刻,你就减弱了对体验的感受力。写作的能力变成了一种盾牌、一种躲藏的方式,可以立时把痛苦转化为甜蜜。而当你年轻时,你是如此无能为力,只能苦苦挣扎,去观察,去感受。

做好一样东西和糟蹋一样东西的区别到处都有,不管是在天堂还是地狱。

评论不应该成为一个习惯。这会让作家以为自己是个专家、权威,以为小说是集体产业和专业物种,以为想象力是一种理智的、社会的活动一一这些都是极为有害的错觉。

艾略特在他那篇著名的谈《尤利西斯》的散文里要讲什么? 他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如此缺乏通灵的能量、缺乏精神的和原始的力量,所以只能重复老故事吗?他的意思是人类的爱、死、某些能克服的挑战或某些把我们打垮的挑战,巳经拥有了经典叙述形式吗?

我儿时对艺术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艺术家为世界带来了某种新事物,同时他没有破坏任何其他事物。这似乎是一种对物质守恒定律的驳斥。这对我来说仍然是魔法的中心、快乐的核心。



雷蒙德·卡佛

我根本不信雪莱荒谬的鬼话,说什么诗人是这个世界上“不被承认的立法者”。这是什么鬼念头!迪内森说她每天写一点,不为所喜,不为所忧,这个我赞成。 那些靠一篇小说、一部话剧或一首诗就能改变人的世界观甚至人生观的日子即使有过,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小说不需要与任何东西有关,它只带给写作它的人强烈的愉悦,给阅读那些经久不衰作品的人提供另一种愉悦,也为它自身的美丽而存在。它们发出光芒,虽然微弱,但经久不息。



村上春树

我觉得我的工作是观察人和世界,而不是去对它们进行评价。我一直试图让自己远离所谓结论性的东西,我宁愿让世间万物都处于无尽的可能性当中。

我翻译一本自己喜欢的作品,就好像让那些美妙词句一行一行地从我的身心穿过。

我写小说的理想就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钱德勒放在同一本书 里——这是我的目标。

幽默感是心绪平静的表现,你需要冷静才能幽默。而当你严肃的时候,你可能会处于心绪不稳的状态——严肃有这个问题。可是幽默的时候,你的心是平静的。虽然这么说,但你是不能用微笑去打贏一场战争的。

写一本书就像演奏音乐一样:开始时我演奏主题,接着我即兴演奏,最后还有一个所谓的终曲。

我觉得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它就像一种燃料,可以温暖你,也可以把你烧成灰烬。我自己的记忆如同一只柜子,柜子有很多个抽屉,当我想变成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我就打开其中某个抽屉。

村上龙的天赋在于自然、有气势,他好像拥有一口离地面很近的油井。我的情况则不同,我的石油储藏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我必须不停地挖呀挖呀,非常辛苦,而且找到石油要花时间。可是一旦找到了,我就非常坚强和自信。我的生活是系统化的,一直不停地挖掘是件好事。



帕慕克

小说家则是借耐力来打拼,基本上是靠着耐心,慢慢地,像蚂蚁一般地前行。小说家令人印象深刻,凭的不是那种疯魔而浪漫的眼光,而是他的耐心。



艾柯

我觉得在一定年龄,比如十五六岁时,写诗像是种自慰。但到晚年,优秀的诗人会焚毁他们早期的诗作,拙劣的诗人则把它们出版。幸好我很快放弃了写诗。

我觉得我们天生对自己的作品永不满意。但现在,修改变得如此容易,可能是太容易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变得更苛刻的了。

相比描写性,我只是更喜欢身体力行。

我一直说我善于利用空隙。原子和原子之间、电子和电子之间, 存在很大空间,如果我们缩减宇宙、去除中间所有的空隙,整个宇宙可能压缩成一个球。我们的生活充满空隙。早晨你按了门铃,随后你得等电梯,到你出现在门前,中间又流逝了好几秒时间。在等你的若干秒里,我在思考正在写的一篇新文章。我可以在厕所、在火车上工作。游泳时,我想出很多东西,特别是在海里时。在浴缸里,想出的没那么多,但也有收获。

我始终认定,一本好书比它的作者更富智慧,它能传达出作者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自从变成小说家后,我发现自己有偏见。不是认为一本新小说比我的还糟,不喜欢,便是怀疑写得比我好,不喜欢。

我一共有大约五万册书。但作为一个珍本收藏者,我沉浸于人类对离经叛道思想的偏好,因而收集的书,都是关于我本人不信的事,像犹太神秘教、炼金术、魔法、胡编乱造的语言。书本会骗人,尽管是在你不知不觉中。我有托勒密的书,没有伽利略的,因为伽利略讲的是事实。我更喜欢疯子的学说。

我喜欢一个说法,叫固执的无兴趣。要培养一种固执的无兴趣, 你必须把自己局限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你不可能对事事都求知若渴,必须强迫自己不要样样都学,否则你什么也学不到。

每个季度都有一篇文章讨论在美国小说已死、 文学已死、文化已死。人们不再读书!青少年只玩电子游戏!事实是,全世界有数以千计的店里堆满了书、挤满了年轻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多书、这么多卖书的地方、这么多光顾那些地方买书的年轻人。

相关图书



作者: 《巴黎评论》编辑部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第一卷
原作名: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译者: 黄宁 等
出版年: 2012-2
页数: 380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074020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5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5书单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