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玉器展,玉的事情,这里也算是讲尽了

 1234qinr 2016-04-18


“玉品斋”
可以订阅哦!
玉品斋,每日推送实实在在的全面的鉴玉知识。寻真的路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七、八千年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从掘土、伐木等生活历练中,认识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头;先民相信美玉含有丰富的「精气」,也就是「能量」。将美玉按照心目中阳、阴二气运行的模式,琢磨出圆璧与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样,刻画上「密码」式的符号,希望经由「制器尚象」发挥「同类感通」的法力,与天帝对话。他们相信万能的天帝派遣神灵动物,将神秘的生命力引渡到世间,才繁衍了人类。更由「万物有灵」的思维中,发展出中国特有的「龙凤文化」。


岁月悠悠,随着社会进步,人文主义抬头,远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灵性」的思维逐渐蜕变。配戴雕琢龙、凤、虎、鹰的玉饰,原本是为了彰显自身氏族特有的神灵秉赋,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时也被儒家诠释为美玉具备仁、义、智等「君子之德」


六朝、隋唐时,一波波来自异域文化的洗礼,玉器艺术有了极大的改变。褪去以玉通灵的神秘色彩、摆脱以玉比德的儒学教条,宋、元时期文人阶层形成,他们热衷认识自然,协调人文,追求写实、求真的艺术精神。但在追慕古礼、强调法统的心态下,又兴起了玉器的仿古风。


玉雕呈现宋元文化的精华。明、清二代是多项工艺技术日益精进的时代。明中期以来江南经济高度发展,在文人富商赞助下,玉雕益加精雅细致。十八世纪后半,清代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田玉料的开采;对西南的开发也导致缅甸翠玉的输入。由于皇室的主导,清代玉雕空前繁荣,攀越历史的高峰。


总之,近八千年的发展,玉雕具体地展现了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伦理,中世纪以后,形神兼备的写实手法达于高峰,说明中国文化中重视格物致知的治学传统。「敬天格物」诠释了我们的民族特性,也说明了中华古玉最深层的内涵。


玉之灵


先民相信美玉蕴含的「精气」已能沟通人神。若依照宇宙运行的模式,或氏族祖先的形貌来雕琢,更提升感应的法力。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王者为群巫之长,他们透过通灵的美玉汲取神明的智慧,与天地交流对话。


由玉石不分到玉石分离

仰韶文化 玉斧(木柄是现代仿制)


龙山—齐家系 玉刀


从工具到礼器

山东龙山文化晚期 玉圭


从「天圆地方」到「圆璧方琮」

良渚文化 玉璧 刻绘了鸟立祭坛的符号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四面直槽上刻了密码性质的符号


从「万物有灵」到「龙凤文化」的萌芽

红山文化晚期 玉猪龙


红山文化晚期 白石鹰杖杖顶


玉之德


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王室轮流来自华西与华东。在此过程里,远古先民迷信美玉具有特殊「灵性」的思维,随着社会进步,人文主义抬头,儒家学说兴起而逐渐被道德化。


在此悠久的岁月里,周人所施行的「圭璧组配」成为日后中国玉礼制的核心;汉朝皇室来自沛县,江南古越俗的「玉殓葬」更发展达于极致。源自域外的辟邪角杯传到中土后,不但用美玉雕琢,更增添华夏的神秘元素。


君子比德于玉

西周 带璜组玉佩


夏、商的玉礼器

夏代 牙璋


商晚期 凸缘璧


「神主」与「鸠杖」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纹玉器


西汉 玉鸠杖首


「圭璧制度」的确立

商晚期 玉戈


龙山-齐家系 璧


法力无边的玉璧

东汉 「长乐」璧


写实与辟邪

东汉 玉辟邪


西周早期至中期前段男女贵族玉石服饰

西周早中期 组玉佩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鱼形佩


西周中期后段、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男女贵族玉服饰

西周晚期 玉项饰


战国至东汉男女贵族玉服饰

战国 螭虎纹佩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组玉佩的变化

南北朝晚期 组玉佩


「玉容器」及其他

汉代 玉角杯


各种服饰用玉

战国至西汉早期 玉带钩


商晚期至西周 玉韘


「玉兵」与「玉具剑」

西汉 玉具剑


丧葬玉

西周晚期 覆面玉石饰件


玉之华


中国玉器发展的脉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曾一度低缓无力。反观同时间的中亚一带,玉石工艺的发展相对显得活络,且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隋、唐时期。其玉器或以国礼贡品、或以贸易商品的形式,进入中土,为中国玉器注入新血。此后,汉人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长期对峙,亦相互接触。透过异文化的冲击、影响,甚至是交融,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元的八百年,玉器发展遂出现重大转折。这股剧烈的变化,让玉文化广纳更缤纷的内容,犹如养份充足而含苞待放的花朵,可谓「玉之华」。


本单元分四项子题。首先揭示此时期最明显的变化与特质,出现大量以自然界之花叶、鸟兽、人物为主题的写实象生之作。再则呈现此时期承接传统文化中,以玉为沟通人神之媒介;为表彰道统之象征的观念,展品为北宋真宗禅地祇玉册。也就在延续道统的企图下,宋代复古之风兴起。连带的引发仿古与伪古等,对后来元、明、清玉器影响甚大的议题。虽然有关此议题,目前可确定年代的文物数量不多,但其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略,因此仍单独辟立一单元陈述。最后,罗列各色呈现契丹、女真、蒙古等草原民族特质的玉器,其活泼、不受拘束,甚至带着奢华的质感,相信将吸引大家对其生活、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不同以往的认知。


崇尚自然的写实风

辽、金 舞人玉佩


南宋 鹿纽玉印


象征法统的「封禅」玉册

宋 真宗 祥符元年 禅地玉册


追慕三代的仿古玉器

南宋 螭纹玉璧


文化的竞逐与融合

宋、辽 玉龙纹盘


玉之巧


明朝可谓是历史上最复杂的时代,一方是极端保守的极权政治,一方是因商品经济萌芽而松动的社会阶级,反映于文化艺术上,则是异常多变,甚至矛盾对立的风格并存,玉器文化发展出人文与世俗化的新风貌。在「技也,而能近乎道矣」的观念下,工匠受文人的掖助,而有类似现在「自创品牌」的情形出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国玉器发展至清,由于高宗乾隆皇帝爱玉,又在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征服回疆后,和田美玉大量而稳定的输入中原,主客观因素的圆满配合,玉器制作遂达到空前繁荣的景况。然而亦在此时,出现市场时尚与帝王品味背驰的情况,雅与俗、复古与时新的冲突,反而造成时代风格更形丰富、有趣。


玉器工艺在乾隆朝攀越巅峰后,逐渐进入平缓中酝酿变化的时代。最大的转折在于,中国七千年来对玉质的认定产生改变,翡翠以其光滟四射,有别于闪玉温润内敛的美感,取代了闪玉,成为近、现代人们珍爱的玉种。


「玉之巧」单元分为四项子题。首先是检讨「粗大明」的观念,以进一步了解明代玉雕风格的多样性。再则罗列出有「御制」、「御用」款或御制诗的玉器,让作品自身呈现清朝皇室用玉的磅礡气势,并观察最爱玉的皇帝,清高宗与当时玉器风格形成的关系。最后,从最接近现代的清晚期至民国初年玉器,去理解现今一般大众对玉器喜爱的类型与特色。

良材集京师,工巧推苏郡

明中晚期 玉「寿」字花卉纹执壶


明晚期 「子刚」款螭纹玉簪


皇室盛世风华

清 乾隆 玉杯、盘


复古与时新

清中期 玉云龙仙鹤觚形瓶


清 乾隆 青玉仙山楼阁山子


新品味的建立

清中晚期 玉嵌宝石福寿如意


玉不琢 不成器


古今中外,均是采取「以石攻玉」的方法来雕玉。


自古以来,人们从自然界找寻比玉更硬的矿物,如:石英、柘榴石、刚玉、金钢石等的石沙,来配合木、竹、石、骨、麻、以及铜、铁、钢等质材的工具,将美玉切割琢磨成器。在正式开工前,要先将大小不一的石沙、石块,经过捣碎、研细,依细度筛选分类成各种不同的「解玉砂」,浸水备用。


无论时代古今或成品精粗,制作玉器的工序基本为:开料、钻孔、成形、雕纹这几个步骤。无论工具的形状与质地为何,当直刃的片具来回切割,圆刃的砣具高速旋转,实心的桯钻、空心的管钻边转边压,线性工具拉进拉出时,都需要不停地加上湿润的解玉砂。换句话说,必须藉助工具带动坚硬的解玉砂在玉料表面来回运动,才能切割、琢磨既硬又韧的玉料。除了最后的抛光外,在琢玉的任何工序中都要不停的加水,才能降低磨擦所生的高温,避免玉料爆裂与工具磨损。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玉雕传统,技术自有古朴与精进。本院藏有一些璞料与半成品,也有不少成品的背面、底部等较不显眼的部位上残留了清晰的制作痕,综合这些遗痕,本单元除了依开料、钻孔、镂空、琢纹四个步骤分别详加解说外,更选择未完工及完工的玉器各一,说明从「设计」到「完工」的完整工序。


开料与成形

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 玉钺


钻孔技术之二-管钻

龙山—齐家系 玉铲


钻孔与镂空

良渚文化 镂空纹璜


琢纹

红山文化 带齿动物面纹玉饰


推磨出呈弧形凹洼的「瓦沟纹」


由「设计」到「完工」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龙凤纹玉佩(未完工)


虽然在中国有着长达七、八千年制作与使用玉器的历史,但在十八世纪以前,先民所采用的玉料主要是闪玉;常见的颜色为:白、青白、灰、黑、黄、绿,若有大量三价铁渗入,就会变成褐红色。


蕴藏在北缅甸的辉玉,虽有近五百年的开采史,但直到近三百年前的十八世纪,该地区归属清廷云南省管辖时,所产的辉玉才逐渐大量输入中土;因为它鲜艳的翡红与翠绿就像翡翠鸟的羽毛色泽,因此被称为「翡翠玉」。


闪玉与辉玉虽分属不同的矿物家族,却有相似的外观, 闪玉与辉玉它们都可呈现美丽的绿色,但因致色元素分别为铁与铬,所以,闪玉多介于草绿至碧绿,辉玉则是亮丽的翠绿。一般称前者为「碧玉」,后者为「翠玉」。但后者若也有微量二价铁存在,原有的翠绿就易略偏暗草绿。而质量优良的绿色闪玉,也常焕发艳丽质感。这是为何有时二者会被混淆之故。


中国的核心疆域内缺乏优质的贵宝石矿,所以在元明之前,除了闪玉外,只有一些半宝石类用作装饰品的质材。石英家族中的玉髓、玛瑙是最早被选用的半宝石类。石英家族中晶粒粗显易见的就是水晶。可因各种离子存在,或受辐射等因素而呈现各种色泽。清宫中常将透明带色,可看见内部裂璺的宝石或半宝石泛称为碧玺。此次我们将曾被误称者与真正的碧玺并列展出,以供比对。


考古资料证明,汉代时就有青金石与琥珀制品,推测矿源分别来自今日阿富汗与缅甸。中世纪以后波罗的海琥珀亦进入中土。清宫中宝石种类甚多,多来自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此次展出的红色宝石经鉴定有:红宝石、红尖晶石、红碧玺、红玉髓等,清宫对宝石镶嵌的处理,与印度、土耳其等传统不同,故特选二件异域文物以供比对。


清代 三色翠玉异兽笔架


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文化

玉髓耳饰玦 一对


清代 玛瑙双柄杯


清代 翠玉嵌珠宝钿花


清代 紫晶仙人


清代 青金石山子


清代 金珀鼻烟壶


蒙兀儿帝国或德干高原 嵌红、绿宝石水晶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