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月14日第28期讲课实录】周蔚-重睑手术的形与神

 玉香姐姐 2016-04-19


讲课时间

2016.4.14 晚20:00


直播群

医美圈【眼部整形①③③群】


分享主题

《重睑手术的形与神》


讲师介绍

周蔚

青年美容外科医师,200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专注于眼部、鼻部精细化美容手术,曾在国内多家知名民营整形医院工作,在十三年美容外科工作中,累积四千余例眼部美容手术心得体会,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手术风格。曾与多位中外眼部大咖同台交流学习。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赴韩学习眼部美容技术。对南北中外各派眼部手术有自己的理解认识。

  

课程实录

(版权声明:以下为内容为公益微课堂分享笔记整理稿,后期将统一出版图书《微言医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笔记整理:闫静杰等医生整理编辑

 

 

各位老师,各位群友,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医美圈及群主,提供这么优秀的平台。今天晚上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重睑的形与神”。


重睑手术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想做出来一双漂亮的眼睛,做出形神兼备的美感却非常难。


对于每一个主刀来说,想做出来一双漂亮的眼睛的话,我觉得大概需要三个阶段。

 

在刚开始菜鸟阶段时,我们首先要保证做出来的是双眼皮,不是三眼皮,重睑线不能太浅,不能消失,不能分叉,这是最基本要求。


随着熟练度、技术的不断提高,就要往更高的层次去追求,就是第二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要做出来比较好看的眼形。双眼皮要对称,弧度、美观度、流畅度、长宽比例、线条等要好看。


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以后,就要有一个升华阶段,就是画龙点睛。这个时候需要找重睑的神形兼备的感觉,做完手术后,要让眼睛看起来能说话,能传神。把手术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完成。


我总结,重睑的失败,归其原因就一个,就是力的失衡,或者说是相互制衡不当所致。

我们先从菜鸟阶段开始,我们要保证重睑线不分叉,不消失,不变浅,不是三重睑。这个阶段,就一带而过了。

 

重睑变浅消失原因很多,归类总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粘连不牢;第二,外力过强;第三,上下无阶梯。

 

如果组织过于肥厚,尤其是睑板前脂肪、眶隔脂肪过于肥厚,或术后长期的水肿,睑板前组织祛除的太干净,或者长期涂抹抗疤痕软膏,归于粘连不牢影响重睑的形成。下面有一个案例就是长期涂抹抗疤痕软膏,导致的重睑线消失。


再有外力与粘连的对抗,内眦赘皮、外侧条索韧带的牵拉、反复的水肿,膨胀的拉力,也会使粘连慢慢消失,重睑线慢慢的消失。


做完手术后,成片的瘢痕;或上睑下垂,睁眼睛时无力;术中皮肤祛除过多,缝合时皮肤过紧;这些情况很难形成上下的阶梯,也会影响重睑的形成。



最后一张是二次修复后的照片,这位患者术前有轻度的睁眼无力,术中发现瘢痕增生的特别明显,且术后有反复的水肿。


术后一直涂抹抗疤痕药,结果后期出现单侧的重睑线变浅、消失。


说完重睑线消失,再说重睑线分叉。分叉归其原因,我觉得还是力的失衡。各种外力与重

睑设计走线的错误导致。比如内眦赘皮,如果重睑线设计在内眦赘皮之内的话,就能避开大部分内眦水平的牵拉,就不会形成内侧的分叉。


再比如,缝合时一个错位的缝合,使切口上下皮肤受力不均匀,也会造成内侧的分叉。


有时候想做成一个外双的双眼皮,也会故意用这种错位缝合的方法,效果也是不错的。


老年人,上方的组织因为重力的下垂,尤其是外侧下垂比较严重,因为一个跷跷板原理。或者内侧皮肤松弛下垂,鼻部横纹向内侧眼角延续,都会造成重睑线内侧的分叉。这个时候我觉得先解决这些外力的干扰,再做重睑,就能事半功倍,做出一个好看的重睑。


还有三眼皮,很简单,肯定是上方组织祛除过多,术中出血、电凝使用等造成广泛的粘连。这些都会形成三眼皮。



讲完第一个阶段,这个时候不管重睑好不好看,至少可以交差了。然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后,我们要追求第二个阶段,就是把双眼皮做出一个好看的形态。


首先,我们要把两侧做对称,这是最起码的形态要求。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难的,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


究其原因,分两大类。一个患者的自身原因,一个医生的设计操作失误的原因。


先说患者侧原因,比如术前双侧角膜暴露率不一样、双侧眼球凸度不一样、双侧皮肤松弛程度不一样、两侧眉毛的高低有差异、双侧眶骨不对称、内外眦关系存在差异,这些都会造成术后的不对称性。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有兴趣的群友建议看一下,黄寺整形外科医院李战强博士的一个讲座,对于术前检查这块讲的非常好。


重点我们讲下医生侧的原因。从术前面诊、设计、画线、麻醉、切开、祛组织、缝合、甚至术后的护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造成术后双侧重睑的不对称。


这就是重睑手术最吸引人,最好玩,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所在。


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我个人认为影响双侧不对称的最大原因,就是出血。


出血造成的肿胀,出血也能引起局部的水肿。


先从麻醉开始,我个人习惯,做一个皮下浸润麻醉,打在皮下稍微深一点的层次,肌层我是不打麻药的。


皮下这层一般打的比较娴熟的话,这一层很疏松,一般是不易出血的,而且麻药造成的水肿,能够很快消散。


肌层的水肿,有时到手术结束后局部还是泡泡的、肿肿的,但是麻药打在皮下,手术结束时基本就不肿了,效果、形态也能表达出来。


还有一点,我做重睑时,如果跟内、外眦同时做,我一般最后单独打外侧眼角的麻药。

因为我遇到过三例,打完外侧麻药后,眼睛瞬间出现提肌麻痹,睁不动了。


过了大概一个小时后,眼睛才能微微睁开一点。


另外,要熟悉解剖,避开最容易出血的位置。如果是刚开始打麻药时误扎到眼轮匝肌出现血肿,这种血肿,一般比较好处理,因为修剪下方眼轮匝肌时,绝大部分血肿都能清除掉。


清除不掉时,用干纱布挤捏,淤血被纱布吸走,也有利于止血。


最头痛的一类,就是提肌腱膜下的血肿,一旦出现,眼睛瞬间就睁不动了。这个时候就很难判断双侧的对称性。


容易出血的位置,有这么几个,一个是睑板上缘的动脉弓,还有在祛外侧眶隔脂肪时,外侧眶隔膜靠外的地方,有从下方穿支出来的一个泪腺动脉的分支,这个地方也特别容易出血,且不好止。还有内侧睑板前,有很多肉眼可见的一些血管,应该算内眦动脉的一个分支。


还有去除roof时,在靠近眶骨缘处,有一个动脉弓,也会引起出血,并且这个出血也是很凶猛的。



在这借用杨超老师的一个图片,感谢杨超老师。


在手术前我们知道了哪个地方容易出血,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手术中就能游刃有余,在需要切开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用电刀提前预防性的切开、止血。或者用弯钳夹持止血。

在我刚开始做重睑时,是垂直挂睑板的,经常在缝挂的时候,一下子出来一个大血肿。后来就改在睑板下方1mm的位置,水平去挂睑板,这样就能避开睑板上缘的这个动脉弓,避免提肌腱膜下的血肿。


一旦出现血肿,要迅速用弯钳或镊子夹住回缩的血管断端,再止血。看到出血,马上用纱布压着,用电凝去烫这样是不对的,越烫出血越严重,反复的去烫反倒更容易出血,而且会扩大创伤面积,造成术后不必要的粘连。


有时血肿是一大片的青紫,看不到出血点,这时候可以用干纱布捏一下,然后把纱布拿开就能看到很明显的出血点。这时再用电凝止血比较容易。


如果是已经形成了血肿,两侧已经不对称了,眼睛一侧已经睁不动了,这个时候怎么保证

术后的对称性呢?


一般我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去找一个标识物,去找那些不会因为肿胀而发生变化的一个地方缝挂。这个地方就是睑板,找睑板上缘。只要两侧睑板是对称的,缝挂这个位置,重睑也肯定是对称的。


这个时候,我一般会在睑板上缘分出来三个小洞,这样不会破坏上睑提肌的向上拉力,缝合时挂在睑板上缘这个位置,那么术后双侧的对称性还是可以达到的。


组织的水肿,任何创伤都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局部的水肿,但是只要这两侧都水肿,且肿胀程度是一致的,那就无所谓,这样也能判断出来一个对称性。


但是有些医生,喜欢做完一侧眼睛后再做另外一侧,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最好每一步都双侧一起进行,这样可以对比双侧切口下方的组织厚度、包括祛组织的量、祛皮肤量、下侧的皮肤宽度等。这些都能很好的去对比。同时两侧水肿程度也是一样的,缝挂的时候也能判断出来两侧缝挂的高低位置。这样就能保证术后的双侧对称性。


除了血肿、水肿等肿胀引起来的不对称,还要保证双侧切口下唇祛除的组织量是一致的。缝挂区域,就好比铆钉挂的这个位置,缝挂前,最好能用镊子夹一下,去感受一下。如果你准备缝挂这个位置,相对比较致密,提起来那个力量可以传导到后面的睑板上,那么这个缝挂点就是比较牢固的缝挂点。如果提起来的是一个松松垮垮的组织,那么你缝了以后,很可能这个地方的重睑线会变浅消失。


还有就是左右手顺不顺手的问题,难免有时在顺手的一侧力度就比较大,做的比较顺心,比较顺畅,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祛的组织多一些。那么在对侧就感觉很别扭的时候,反倒会相对保守一些。这就造成双侧的不对称。发现问题,就刻意的在顺手位适当减量,反手位适当增量。

 

术后一旦发现不对称,如何判断不对称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遇到不对称的时候该怎么处理?


我在整理手术照片时发现一些规律,好看的双眼皮不仅睁眼的时候好看,闭着眼睛的时候这个弧度也非常优美。如果睁眼睛的时候双侧不对称,有问题,那么闭眼的时候肯定这个弧度走向、缝挂位置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如果第二天换药的时候,发现了双侧的不对称,那么我们先看双侧的肿胀程度,如果双侧肿胀程度差不多的时候,就让患者闭眼睛,然后观察两侧缝线位置的高低。如果发现哪一针特别特别地高,那么肯定是影响到了你的弧度、形态的对称。


如果缝合的比较密(如单侧缝合十针左右),那么把这最高的一针拆掉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缝合的比较疏松的话(如单侧缝合五针左右),那么这一针肯定不能拆的,可以嘱咐患者术后4-5天来院,提前把较高那针拆掉。剩余的术后七天后拆线。


如果一侧整体上比较偏宽的话,可以在术后五天把整体偏宽那侧提前拆线,窄侧等术后八天再拆线。



说完对称度,我们再说弧度、长度。也就是所谓是平扇、开扇、平行等双眼皮。什么样类型的眼睛适合什么样的双眼皮呢?


总结下来,可以从以下几点设计参考,首先看内眼角的角度,如果内眼角是钝角,那就不适合做平行型双眼皮;如果内眼角是一个锐角,是很修长、细长的锐角,给她做平扇形或者平行型双眼皮就比较优美。


第二看外眼角的高低位置。如果外眼角是下垂的,最好设计一个开扇型,这样视觉上可以纠正外眼角下垂的感觉。如果外眼角是轻度上扬的感觉,那就不要再做开扇型了,会感觉更往上飞了,这时可以做成新月型、平行型、平扇型都是可以的。


看完内外眼角,第三种要看眼睛的长宽比例。如果一个人眼裂非常长,那么不管是平行型、开扇型、平扇型这三类都会适合。如果患者的眼裂非常的短小,这种人往往给人感觉是比较内敛含蓄的。如果非得硬给他做出来一种外双的双眼皮,是不符合其气质的,做出来反倒会很别扭。


第四,要结合眼球的凸度和内眼角的关系去考虑,前凸的内眼角再加上内眦处是锐角的话,很容易形成外双,这个时候做手术时,要尽量往内做,不要往外做,如果刻意做平行型就会外翻的比较厉害,就会出现不好看的形态。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要顺势而为,所谓道法自然吧,不可逆天而行。患者本身适合做开扇型,若硬要做出平行型的话,肯定不好看的,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以后,起码可以做出一个眼型非常好看的双眼皮了,但是,总感觉缺了一点点神韵。



就像这双眼睛,虽然它也是对称的,但是看起来呢,不是很美,总感觉眼睛是无神的,或者是空洞的。



像这种眼睛看起来也对称,但是看起来也不美,也不好看。


下面就说到今天的重点,如何能做出来一个形神兼备的重睑?能够把神韵给做出来,要让眼睛能动起来、会说话、能传神。


怎么样能做出来这种眼睛呢?不妨大家从这么几个方面考虑: 比如角膜的暴露率、睫毛的前翘度、下睑外侧的轻度下置、下方的眼苔和上方重睑的相互呼应、还有内外眼角的角度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的一些美瞳、睫毛膏、假睫毛、眼影、眼线等其他方面的修饰,和手术之间的配合上去做文章。

 


要让眼睛有神,首先必须要让眼睛变大。眼睛大了,才能表达出来更多的,更丰富的神采。就像单反相机,为什么一个大光圈的镜头,比如说F1.2的大三元F1.4的小三元。为什么这些牛头的镜头这么贵呢?


其实就是进光量比一般小光圈大,那么进光量大,细节的表现就更加丰富。同样道理,眼睛如果大的话,它从内而外反映出来的一些东西就多。


我是很赞同农夫孙老师的,力的此消彼长的这个观点,还有曹思佳老师的这种,力学的武侠阴阳学说的这种概念。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觉得眼睛变大,很好办,把上睑提肌腱膜折叠、迁徙一下就好了嘛。

但我除非是真正的上睑下垂,否则我一般很少真正的去动上睑提肌。


因为这个变量太大了,本来不动上睑提肌,就很难做出来一双很对称的眼型,如果再加上上睑提肌的调整,你肯定就人为的增加了这种不可控性,结局就更容易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除非是有很丰富的经验,对重睑手术已经做到了一个游刃有余的境界的大咖,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做重睑时,往往会发现,当你祛除切口下方,睑板部的眼轮匝肌时,角膜暴露率会自然而然地增大1-2个毫米。


如果切口下方的重睑线,设计稍微窄一点,去皮多一些,缝挂的时候尽量稍往上捎带一点点提肌腱膜组织,这个时候不仅睫毛会往上翘,而且角膜暴露率还会进一步的增大。


同时要消除其他制衡上睑提肌的力量,比如双侧内外眦的拉力、上方组织的重力、whitnal韧带(横韧带)变异后的下移。


横韧带的解剖,外侧从外眦上方发出,内侧在内眦上方滑车处止点。


在外侧有时会向下移行,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条索状的致密组织,会影响到睁眼运动。



还有ROOF组织的祛除,还有下垂的眶骨,尤其是下垂的眶骨打开外侧眼轮匝肌下方,会发现从眶隔膜向外移行到外侧眶骨这种眶骨膜,有时是一种致密增厚的组织,这种组织在上睑提肌的上方,这种增厚的致密组织会下压眼睛,使眼睛睁不动。


这个时候,我一般把外侧这种下压的组织大刀阔斧的全部祛除掉。


有的人,外侧眼角的角度非常窄,这个时候也会影响到睁眼睛的力量。


很多人一说开外眼角,都会有一个误区。都说外眼角一定要把它开多长、要开几毫米、要比原来长多少,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做开外眼角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它能长多少,而是要使其外侧眼角的角度变大。外眼角从锐角变成钝角,角度变大后,睁眼睛的力量就自然会变大。这种限制、制约眼睛的力量,把它给打开后,自然眼睛就会睁大。


这就是为什么开外眼角时,会达到一个下睑下置的效果的原因。


第一点让眼睛变大,眼睛看起来会有一些神采。第二点让睫毛稍微前翘,眼睛看起来会比较灵动。我认为主要是处理外侧睫毛的上翘,会增加眼睛的神韵。


外侧眼角上翘,就是把外侧的下拉的组织祛除,下方的皮肤可以设计的稍微窄一点,往上挂一点,皮肤祛除稍微多一点,睫毛就会上翘,就会增加灵动感。


让眼睛有神,一方面让眼睛变大,一方面使睫毛前翘。最近还有一点感悟,不知道正确与否,跟大家一起讨论下。


我觉得好看的眼睛,睁眼时重睑线上方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应该是随着睁眼睛,睑板的上提,重睑线上方的组织有略微的上升,有一点点向框内轻微收缩的感觉,这个时候的眼睛才是最好看的。而睁眼睛时,重睑线上方组织如果厚厚的,不动的话,就给人一种很呆滞的感觉。


所以我还是主张适当祛除一些眶隔脂肪,或者把上方臃肿的组织适量祛除,这时双眼皮看起来会更灵动些。当然适量祛除是在防止粘连的前提下,使得眶隔上下组织间不仅可以滑动且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个时候眼睛看起来会更好看。


在上睑增大到一定限度后,我们还可以在下睑做一些文章。这就涉及到了下睑下置,或者是一个过度开外眼角,就是会损伤部分下睑睫毛的这种做法。


这个话题,学术上一直是有争论的。很多眼科专家,他们都是反对的,反对开外眼角,反对做下睑下置的手术。为了避免误导大家,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外侧缝挂的最后几针。尽可能往深处去固定,缝挂到骨膜上时,外侧的双眼皮就不会是下垂的,有一种上扬的感觉,看上去会增加很多的神采。


还有就是美瞳、假睫毛、眼线、眼影等这些非创伤性修饰,和双眼皮的遥相呼应。这样就能使双眼皮更加有神采。


所以术前一定要跟顾客详细的沟通,如果顾客平时不怎么化妆修饰,千万不要给她做过宽的双眼皮,而且内外眼角也不要开很大,她会很在意这些疤痕的,做出来眼睛也会很假。如果顾客天天化妆的话,那给她做一个自然的双眼皮,一化妆就基本成内双了,她也会不满意。


其实我也是刚刚开始关注,眼睛的“形与神”的第三层境界,有这种寻找这种“神”的意识,经验也不多,这里只是给大家抛砖引玉。


下睑下置的手术我个人是不建议做的,所以做的不多。


感谢医美圈,谢谢大家。



大家都很关注下睑下置,其实我做的也很少。我收集了些下睑下置的照片,给大家分享。

可以看到,下睑下置做完以后,下睑是外翻的,如果出现这种问题的话,会非常的棘手。所以我个人是不建议做这个手术的。


轻度的眼窝凹陷,可以按常规的重睑方法去做。一个阶梯原理,把下睑的眼轮匝肌,作为一个眼轮匝肌瓣向上推进,上方的眶隔打开释放脂肪,基本上能解决这个问题。

重度的眼窝凹陷,就要找到原因,一些人是先天性的,一些人是手术造成的。处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先天性的重度的眼窝凹陷,也是可以找到眶隔脂肪的,只不过他的眶隔脂肪位置比较深。


而且眼窝凹陷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眶隔前壁是增厚的,包括眶隔上方的组织很致密的,而且有向两侧拉的力量。这个时候,要把致密的眶隔前壁大胆的祛除。大部分都能找到眶隔脂肪,只不过它的位置比较深,找到并把它释放出来。


有些眼球前凸,眼窝凹陷是脂肪被挤到外侧了,这个时候在内外侧找到脂肪,把它转移到中间去,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内外侧、上方都没有脂肪,可以给他做一个内吸眼袋,把下睑的脂肪转移到上方去,但一定要注意铺平,这样也能解决凹陷的问题。


还有医源性的上睑凹陷,手术造成的,这种上睑凹陷处理起来就比较棘手,因为第一个医生已经把眶隔脂肪祛的差不多了。


或者说第一次手术时,造成的上睑提肌腱膜的离断,上睑提肌腱膜的回缩,会带着眶隔脂肪一起往眼窝回缩,这个时候要找到上睑提肌腱膜断端,把它拉下来,并找到眶深处的脂肪,把它平铺下来。


眼轮匝肌如何往上推?我是这样做的,重睑线切口切开皮肤,不切透眼轮匝肌,然后自切口线向下方皮下浅行游离,当游离到睑缘上方2-3mm处,垂直打开眼轮匝肌。

保留睫毛根部的眼轮匝肌,从这个位置打开眼轮匝肌,在睑板前筋膜和轮匝肌之间往上分离。


把重睑切口上方的皮下也适当分离,使轮匝肌游离成一个瓣,眼轮匝肌会有一个自然的往上的回缩,这个时候把上方游离的皮肤套在轮匝肌瓣上,拉下来,固定在切口。


(版权声明:以上为内容为公益微课堂分享笔记整理稿,后期将统一出版图书《微言医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