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知识简介

 老刘tdrhg 2016-04-19

古籍的命名:
(1)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如汉代史游所著识字课本《急就篇》,开篇云:“急就奇觚与众异,罗

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就是用“急就”二字作为书名。
(2)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为书名者。如春秋三传:《左氏传》,左丘明撰;《公羊传》,公羊高撰;《谷

梁传》,谷梁喜撰。
(3)以概括内容命名者。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以一年四季的春秋二字来概括一年,用以

表示为一种按年纪事的编年史。
(4)以寓意命名者。如韩非子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屈原的《离骚》。
关于古籍书名标写,较为统一的体例标准,除揭示书的内容外,还有属于表现著形式、作者身份的。概分

为三类:
第一类:不加任何修饰成分,较为准确反映书的内容。这类书名一般在卷端即可见到,如文学评论著作《

文心雕龙》《文选》,史学著作《唐两京域坊考》《二十二史考异》,科技著作《九章算术》《历象考成

》等。
第二类:书名前有修饰成分,书名后有补充成分。这类书名在古籍中十分繁杂,例如有说明作者时代、官

衔、籍贯者:《唐右相曲江张先生文集》,表示作者是唐代张九龄,曲江人,官至宰相,因以为书名;有

说明作者时代的:《唐李义山诗集》,表示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的诗集;有说明作者的:汉代扬雄的《

法言》称《扬子法言》,有说明作者尊称的:宋司马光的文集名为《司马文正公传家集》,曾巩的文集名

为《南丰先生元丰类稿》;有说明著作方式的,如《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分类集注杜工部诗》;有说明

藏版及刻印情况的,如清人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第三类,一部书有别名、异名者。一书别名,古亦有之,但自宋元以后,坊估射利,文土矜奇,往往将古

书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明冯梦桢刊本改为《唐世说新语》;宋叶梦得《岩下放

言》,会稽书商刊稗海本改为郑景望《蒙斋笔谈》;郎奎金刻《释名》,改作《逸雅》,以合五雅之说。

近人杜信浮编《同书异名通检》,收4000余条,可见典籍同书异名之多。
古书作者及署名
先秦典籍,往往不提作者姓名,一部《诗经》,三百余篇中除极少数可以考见作者姓名外,绝大部分是无

名氏的作品。先秦诸子著作,题为某子,但并非他们自己的手笔,不少是出于门生、弟子、宾客及其子孙

后代之手。
汉代以后,典籍作者署名逐渐增多,而标法不一,或标姓名,或标字号,或名号同时标出,或用自号而不

用名,或带作者籍贯、官衔职务等等,如南宋词人张炎,号玉田,原籍天水,他的词集《山中白云》题为

“西秦(指天水)玉田生张炎叔夏”。又如《资治通鉴》标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朝散谏

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食邑一千八百户

、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
古籍篇名与序传
一、古书篇题列于正文之后
古人编书的体例,常与后人不同。小篇及章的目录,一般都放在一篇或一章之末。例如《荀子》书中有一

《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赋的末了都把所赋的物名说出,

并把这物名重叠一遍,这种重叠,决不是多余的重复。这礼、知、云、蚕、箴五个字,就是这五篇赋的题

目,而且都题写在每篇之末。长沙马王堆汉墓土的帛书《老子》卷前4种佚书,题目都是在一篇或一章之

后的。
把古书目录放在卷首,大概都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篇题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

,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
二、古书序传常置全书之末
了解一部书的内容主旨、篇目体例以及成书经过等,最好先读它的序文。古书往往有序文(统称为序传)。

《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典型的序传,它总结作者自己的世系,叙述著书的经过,考证学术源流,还

给每篇的述作大意逐篇作了提要。
现代编印的书籍,序文均列于卷首,而古书的序传,则均列于一书之末。例如上列《史记》的《太史公自

序》,又《淮南子》的《要略》,《汉书》的《叙传》,许慎的《说文解字叙》,梁刘勰《文心雕龙》的《序

志》等。
古代“篇”与“卷”的含义
古代文献的著录,都以篇、卷为计,从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开始就已如此。
我国古代用竹、木简写书,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篇)。故称之为“篇”。在竹、木简盛

行的同时,也用缣帛写书,并以“卷”计。因此,对于“篇”“卷”两个词语的解释,一般认为:“篇”

批量竹简、简册,后来用以指有首有尾完整的文章,也用来指称成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作《孟子》七篇”。“卷”指写在缣帛上的卷子,后用以指全书的一部分,明胡应麟《少

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
“篇”与“卷”的关系
(1)  篇卷相等。
汉代竹简、缣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汉书艺文志》所著几篇,即为后世几卷,篇、卷通用。如班固在

统计《论语》十二家的总篇数时,是将篇与卷混合统计的,一卷也就是一篇。
(2)卷大于篇
缣帛盛行后,改篇为卷,有的仍以一篇为一卷,有的篇幅较短,就会数篇为一卷,如《汉志·六艺略》“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是三百零五卷分为二十八卷矣”。这是卷少篇多,卷大于篇的例子

。 一般地说,缣帛的容量比竹简大,因此后世的书籍,卷也就比篇大,缣帛改变为纸本,更是如此。
(3)卷小于篇
司马彪《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像这样把一篇分为数卷的做法,只是发展到汉代以后的事。

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