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教学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

 高占国 2016-04-22

 我们可能都遇到这样的场景,新的教学内容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叫到前边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他开始讲述之前,他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儿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沉默往往让一些见识不多的教师感到十分惊奇,但是,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惊奇的。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教师在讲课之初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有一位低年级的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题的能手。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算术题中的条件,她往往事先准备好图表,有时甚至把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实物这到课堂上去,她的学生好像解题能力也很强。可是当他们升入五年级的时候,老师们震惊了:这位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解算术题。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在整整四年的过程当中,应该由孩子们解决的难题,都由这位教师十分“关照”地越俎代庖了,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会积极思考。

真正的好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这些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有经验的教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在对某一现象、事件或者定律进行详细的讲解时,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提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们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当中来。

优秀教师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科目,他们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或者对某一命题正确性的现成证明。优秀教师给学生推出几种解释,然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事例来证明或者反驳所提出的假设。学生既通过狭义的切身体会,即对事物和现象的直接观察,又通过间接思维来证明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通过这种方法,知识不是像某些教师所习惯讲的那样,消极地掌握,而是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所以,这样的知识就会让人深信不疑,而学生十分珍惜这样的知识。

让教学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让那些问题的本质在学生面前变得清楚明白,让问题本身使学生感到不安,使回答问题的机会成为令人向往、充满情趣的劳动的机会。经常有这样的情况,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解决某一问题,这时,学生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就会变得更加浓厚,当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我们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多简单啊!有了这种想法,事实束身就变得无比清楚明白,显而易见,于是他们就能够记忆终生,甚至学习这一内容的情景都会牢牢地记住。

做到这些,数理学科相对容易一些,而文史学科也能够做到。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主题研究活动,适当提出一些学生在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促使学生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分析事实,对很多事件进行比较、对比,进而弄清楚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学生们再一次阅读相关资料已经不同于起初的学习了,这时,学生们仿佛对一些具体内容不十分感兴趣了。对他们来讲,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细节,面是找到一些规律。

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观察证明,如果抽象的概念、结论、推理等等,是学生们在研究、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里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的,那么在他们身上就会造就一种极其宝贵的善于进行脑力劳动的品质——具备研究问题的能力,不仅能通过直接观察的途径,而且还善于间接地认识、研究事实和现象。比如,参加科技小组的学生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过多次有一定难度的带有研究和试验性质的设计和制作模型的任务,那么,在升入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

现实中,我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都遇到过这种乍看起来令人不解的现象:学生的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不少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我们的观察证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不善于把课本上总结出来的概念运用于认识周围的事物中去。他们之所以不善于这样做,是因为那些总结出来的概念、结论、推理不是通过研究现象和事实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得来的。死记硬背那些书本上总结出来的现成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是来源于生活实践,不以对事实分析为基础,这就必然导致学生不会运用以这种劳动方式获取知识,而不能运用的知识,反倒成了他们的学生负担,会给他们以后获取知识带来诸多困难。这就是上面问题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