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名系第一

 鹿文康金 2016-04-22
 
daojiaocn
学习交流QQ群:332368535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道教文化!



题记:不读与不度

任何哲学都必须以宇宙本体论和生成论为核心,以解释宇宙存在本质和运行状态。道学经典著作《道德经》中哲学思想部分也是如此《道德经》以其独创概念体系和话语方式,揭示了宇宙本质存在机理以及万事万物与宇宙之关系。

老子提出“道”“德”概念。道,宇宙本体之整体全息和局部振动本质存在之自洽状态;德,与道相应和状态。也就是阐述宇宙本体论和生成论,宇宙本体论“道”和宇宙生成论“德”。

为方便理解,可暂且这样理解道与德:道,宇宙本体之整体全息存在和部分之振动存在所呈现状态及基本规律的总称,可简化表述为“规律”;德,对道之相应的存在状态,可简化表述为“按规律做事”。

道之主导,德之相应,就好比随音乐起舞,音乐是道,舞者合乐律起舞是德;手指拨弄琴弦是道,琴弦振动发出之乐音是德;地球上太阳东升西落是“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德”雨季河湖泛滥,雨季过后河湖枯水,是“道”人们水涨趋高而居,水落滩涂耕种,是“德”;气温有温热凉寒是道,人酌情减增衣物是德;对盗贼来说,丑时人睡觉深沉寅时易醒是“道”丑寅之间入室行窃是“德”。依道而行德,即为道德。

,这个字在《道德经》中最多,近二百个。两千多年来,尽管对道德经之句读解读众说纷纭派别林立,但各家各派对这个“不”字之理解没任何分歧,一概以单纯“否定”义处之。正因在《道德经》里“不”这个字出现太多、太明显、太普泛、太寻常了,日常人们总是挂在嘴上,普通寻常到似乎不值得深究。古今孜孜以求道之真谛者和穷究道理之学者们,虽然也常将“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标志话语,然其内心还是想当然地认为,既然《道德经》是道学核心经典,其所述之“道”就应是玄妙深奥难得之珍稀存在,并不认为如此一个寻常至极简单至极的“不”会蕴含什么奥义玄机。

岂知“不”才是道德经这出大戏之核心主角,这个核心主角一直被当成微不足道的路人角色。就像人看不见自己的睫毛,硬是将此无处不在的“不”忽视了两千多年。有-无、可-非、中、象、朴、甫、器、柔弱等概念,这些老子为人提供的认识掌握道德的方便工具之称名,也全都与“不”一起被忽视掉了,全都成了大戏中的路人角色。这就造成了《道德经》问世二千五百多年,人们并未全得其真髓,类似买珠还椟。好像老子故意给人们玩了个射覆游戏,两千多年来人们争争吵吵都号称找到了真相本身,实际上老子伏藏的只是一把打开真相的钥匙“不”,并举例介绍了这把钥匙的使用方法罢了。

一个简单逻辑:既然《道德经》里“不”这个字出现如此之多,而且《道德经》之所以给人以变动不居、反复无常、似是而非、不可捉摸的感觉,基本上都是由“不”造成的。那么“不”这个字本身是否就体现这种变动性的而非单纯否定之义的确定性呢?这种反复变动如果真是蕴含于“不”中,那么“不”是否就体现着类似循环往复之“振动”呢?若可用“振动”表示,那么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界定“振动”,也就是说振动必其有范围,否则不能成其振动,那么这个振动之范围或者说边界或者两端是什么呢?于是“可”和“非”就以标示范围边界之两端的意义自然呈现出来了,这个振动是在“可-非”之对立统一范围内之振动;既然“不”体现着振动,就必定喻示有其振动所围绕存在,喻示其是围绕哪里振动呢?“中”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是围绕“中”振动;如此看来,“不”是否就是表示“可-中-非”这样的振动状态呢?于是可得出结论:“不”就是对“可-中-非”这样的振动状态之描摹,也就是表示宇宙振动本质之模型。

至此,道德经里所有看似寻常的字词全都得以洗去尘埃染裹而呈现出其准确之概念性本义:“不”之振动的规律性和守常性,是“复”;“不”之振动对“可-非”既成范围之突破,是“反”;“不”之振动之完整性,是“曲”;“不”之振动所外化出来可以被人之心识所感知的状态,是“象”;人们去认识、理解和掌握“不”之振动这些“象”之方法方式,是“观”;“观”什么?观“象”;“观”什么“象”,观“不”之“现象”以得到抽象之“大象”;如何观象?现象-具象-万象-比象-类象-取象-对象-想象-大象;“大象”什么样子?是“朴”的样子;“朴”是对“现象”进行“抽象”之成果;“朴”太抽象了,有没有具体精确的描述形式?有,是“甫”,“甫”是具体的理论、公理、公式、定理、定律、模型等,是大象之朴分化出来的具体规则;“甫”有什么用?用以指导生产生活发明创造,用来制“器”。“器”之广泛使用和传播,使得人类对道的认识产生巨大促进作用,人类之眼界、能力和境界得以整体提升和跃进,人类文明的高度得以提升。这实际上是人类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进化提升,是人类之集体修行法门。这样理解“不”,两千五百多年来,对《道德经》的一切歧义都会化解,道德经就不再是一部深奥懂的著作,突然变得简明易懂。发现了“不”之本义,接下来对《道德经》之正确句读和解读,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了。 

综上:道,宇宙本体之整体全息存在状态(无)和部分存在(有)之(可-中-非)振动本质(不);德,围绕“中”与宇宙振动本质谐振所达成的状态(和)。《道德经》全部内容可凝结为一句话十一个字:“道德无有可非振中不和谐”,再凝结,就只有两个字“无”“不”。道德五千言,二字以蔽之,无、不!若仅限于对宇宙部分存在之“有”的认识,则只落于一字“不”。

宇宙本体之道“无”、“有”,尤其是“有”之“不”,能对一切现象做出准确地整体描述、解释和规范,它能够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和人生价值做出终极说明。以“不”读老子,真义自现;以“不”度人,众生得度;以“不”救世,改天换地。

姑且如此简化定义道德:所谓道,即振动;所谓德,对振动之响应。

本书之目的,首先是将《道德经》所蕴含神奇自由之力量发明出来,传递给世俗世界中正遭受重压之疲惫的人们,给予人们恢复心灵自由之希望和勇气。再者,希望人们藉此净化澄明内心,恢复本有之灵性。而最终,引导人类整体跃进到道统文明。

所引《道德经》原文乃帛书甲乙本参照楚简本和通行本修订,以“不”重新句读解析之。本文只关心《道德经》所蕴含之思想价值,至于《道德经》出自何人之手,是否伪托之作,成书年代先后,版本之别,原创抑或汇集,皆无关宏要,概不予考证辩驳。

道长微信号:qsdr129323(青山道仁)

名系第一

,道也“,恒道;名,名也“,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也,以观其眇;恒“”,也,以观其(jiǎ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

【今译】

”,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之一体两面、两种性质、两种力量,为道之自有本含,之永远不可或缺之两方面构成;“可”与“非”是用以描述“道”此两个方面、两种性质、两种力量而引入之称名。因而,“可”与“非”在称名上也永远不可或缺。

“有”和“无”,是“道”所呈现相辅相成之两种存在状态,也要引入称名以便于描述。将推动天地之始的那种整体全息存在,也就是天地之由生,称名为“无”;将生长万物堪比万物之母的那种存在,也就是万物之所生,称名为“有”。所以心生求道之欲望(心)时,可通过恒常存在之“无”,来观察体悟道之微妙;通过恒常存在之“有”,来观察体悟道之归终

“可-非”和“有-无”,这两组概念都是用来描述道的这两个方面和两种状态,称名虽异,然所描述皆出自对道之本质状态之描摹,可以说非常抽象玄妙的。

【解析】

为了便于人们对“道”“德”之理解把握,从而悟道进而秉道行德。也是为了便于阐述道德存在之机理,这一章给出了“可-非”、“有-无”、“观”几个概念和概念组。通过解析这些概念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关系建立起“道德名系”,作为《道德经》之认识论总纲。

“可-非”和“有-无”两组概念,作为帮助人们理解把握“道”和“德”之工具,可称之为“工具概念”或“概念工具”。下文阐述的就是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组概念工具,是这两组概念工具综合运用的说明书。

无,道之本体整体全息存在状态;有,道之非整体存在之振动状态之外化显象。“有”生于“无”,“无”涵括主宰“有”。“有-无”是描述“道”的,“可-非”是描述“有”的。“无-有”这组概念工具,用于对“道”之认识体悟层面上。“可-非”这组概念工具,用于“德”之操作层面上,针对“有”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及所产生之状态结果就是“德”。

给出两组概念工具后,随后提出了使用这两组工具来体解“道德”之方法——观。对“道”之认识把握和对“德”之把握方式和过程就是“观”。通过观“有”之“可-非”体会“道”之振动本质的奇妙规律,通过观“有”之德的操作方式来认识道之“无”整体全息存在状态:通过观“可”发现世界,通过观“非”来全面认识世界。这个“观”,是心识灵性定向振动之义,还有想象、探求、推导、演算、求证等意义。“观”之最终目的是发现体悟“道”之本质,也就是“观道”或“道观”。观“有”之“可-非”,也就是“以有观无”,观“有”之“可-非”动态平衡状态来认识“无”之整体全息状态。《道德经》全篇都是秉持“整体动态平衡”之观念,来阐述对“道、德”之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是在使用“可-非”和“有-无”这两组概念工具展开解析事理物理、判断对错,以便以正确方式方法处理对待事物。

“观”是人之灵识对宇宙本质存在方式之感知以及感知成果是由灵识也就是“心”所决定的,宇宙“现象”之后,人之灵识之“心”对其感知和加工,至于感知加工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心”,也就是灵识本身之指向,也就是“欲”。“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句话,阐明宇宙大道本身本不存在“道、德、无、有”以及后文所提出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皆是基于人对认识宇宙本质状态的欲望所催生出来的认识工具,因而可称之为工具概念或概念工具。在本书后文中会论述到,这个宇宙之存在方式所呈现的具体状态实际上是人之欲望,也就是“心”所赋予的,也可以说是“万物心造”。“心”对宇宙万物的介入干预是自“观”象始,而往往会走入物质实“相”和具象化人格神之“像”的歧路。

整体全息存在之“”没有“可-非”,也没有对错、正反、好坏等;部分存在之“有”才有“可-非”,才有对错、正反、好坏等。因而事物对错、正反、好坏等判断必须建立在一定范围、角度、标准、条件的“可-非”“有”。所以,要想获得客观公正之观察结果或结论,必须“观”这个“有”在整体全息之“无”的存在状态。至于如何“观”,诚如《阴符经》所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后文会有详细阐述。

以上这些概念:道-德、无-有、可-非、观,实际上是为了使人便于理解宇宙本质存在状态,人为引入之称“名”,以方便描述对道德之认识把握和应用之系统关系,形成完整的认识论名系结构,可称之为“道德名系”。


道德名系图

 

如果将“有”之层面的“可-非”这组概念,以“阴阳”代之亦未尝不可。道德经全篇少见“阴阳”二字,只是在第四十二章阐述万物创生方式时出现过一次。因为“阴-阳”这组概念是讲性质的,太过抽象,作为工具概念使用操作性不强,远不如“可-非”来得直观明确。实际上也可以说,《道德经》通篇讲述的就是在“有”之层面上对立统一阴阳平衡振动之理,以及在“无”之层面上阴阳合一的整体全息存在状态。

除了宇宙本体论和生成论外,《道德经》主要讲述“以有观无,以内感外”之“观感”修行大原则、大法门,最后凝结为灵识之“心”。就像“阴阳”一样,虽然道德经中很少使用“心”字,可是作为体现人之内在意识能动性的“心”或者说“灵性”,是无处不暗含其中的。陆九渊、王阳明将其发明出来成为心学。心感道而知道,身应道而行德,心知而身行,心身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心学之全部内容。这个心,不单是“人心”,还有社会之心、人类之心、天下之心、宇宙之心等含义,也就是“道心”,或者说是“宇宙意志”。后文还会阐述能够“观”之前提是“澄心”,也就是“澄怀观道”,这既是个人修心悟道之要旨,也是人类心灵得以净化,灵性得以解放,灵力得以提升之出路。

按常规阐述方式,既然老子要阐述的是“道”和“德”,那么应该首先给出道和德概念之清晰定义。然“道”太过抽象,《道德经》是为了让人明道行德的,但老子深知人之局限,人是很容易曲解、妄解或故意歪曲道德真义的。因而,在阐述“道德”之前首先要防止人为对道德之情感化理解所造成的偏颇与极端。引入了“有-无”和“可-非”这两组完全不具任何人格化特征的概念,从认识论上进行预防校正,让人们明白“道德”不是世人通常基于情感判断的非黑即白或非对即错,它是超越于黑白对错等人为情感判断和时空而超然存在的。

通行本之断句“道可道,非常道”与帛书版之断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将“可-非”这组体现对立统一和动态振动平衡之关键概念给抹杀掉了,从而将明明白白之认识论彻底搅合成彻头彻尾之不可知论。这造成了人们要么产生对宇宙大道认识的无力感,觉得真理真知不是人可以认识和掌握的;要么对造成现实世界无条件顺从和逆来顺受的奴性;要么造成对不可知世界之无视和无所顾忌地肆意破坏。如此句读完全背离老子真意,两千多年来,谬种流传,贻害无穷,恶果丛生。

句读为帛书本之“道可非,恒道也”,或者通行本之“道可,道非,恒道”亦没有区别。都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作为大道之“有”层面的“都是永恒的大道所生所含。可、非是对立统一共生共存的,任何”之事物都是从转变而来,任何“非”之事物都有其“可”的一面。人们所要做的是平衡认识和对待“可-非”之存在,把握“可-非”转化方式,以推动事物合道发展。们有普遍斥“”意识趋向,对于”之事物不容忍,造成了人类混乱不堪而自食其果。诚如《淮南子·人间训》所言:“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

每个人都是从看似一无是处婴儿长成大人,每棵堪作栋梁之材的参天大树都是从微末种籽萌芽长大的,每个成功故事都是由一系列不太成功的部分堆砌出来的婴孩需要成年人呵护养育才能成长,种子需要阳光雨露才能长成栋梁之才,错误需要宽容才能改正。正视疾病才有可能恢复健康,讳疾忌医则必命不久矣。人们只有重视”之事物和事物“非”的一面,才能控制自己少犯错误,每个人只有自觉改正自己,人类才能有更多,人类不应该只察察闵闵于“

脱胎于佛学之人格神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可”“非”不分、善恶不明之说教,尤其是人格神佛教大量攫取本属道学的内容,经过扭曲包装发挥成了人格神佛教之圭臬,更是加深了中国人之人格分裂和意识混乱,人格神佛教实际上是道家哲学之低俗人格神教版,而道教是道家哲学之高级人格神教版。人类心灵要净化脱毒,灵性要灵动澄明,灵力要恢复提升,应该从“斥心态向容非观念转变人应该宽容对待,而不而厌”。人类更应该看淡而重视”,认识到“非”在促使人类提升方面之巨大作用。应该给以转化空间和时间,人类只要认识到这个道理,有可能转变为”,并且“可”才可以更加提升。大道通过生成养护万物,通过”考验提升万物。万物只有重视和改正才能不被大道所灭,重视和改正了才能留下,万物才可以向更高层面进化。“可-非”之转化、进化和跃进体现在“可-非”螺旋振动性上,在此暂且不作深入阐述。

“玄之”之“玄”何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文中还会出现几处“玄”字,如“玄德”“玄同”等,为便于理解的深入,在此先弄清“玄”之本义是有必要的。

玄,其甲骨文字形,类似阿拉伯数字“8”,是太阳一年之中某个固定时刻表杆顶点投影在赤道日晷上所走出的轨迹之描摹,也就是说一年中任何特定时间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在坐标象限内的数据连线都是个“8”形。因此“玄”即反映了时间推移也反映了空间转换,也就是涵括了“可-非”或者说“阴-阳”之时空变化,体现了宇宙之振动本质。所以“玄之”说的是宇宙运行之“可-非”“阴-阳”运转是无限的一个玄套另一个玄之无穷奥妙总体存在,宇宙本质就是无穷振动的大合唱。

以下引自互联网的原文内容,可帮助人们理解“玄”之本义。


其一:利用《周髀算经》对“日中立竿测影”所记载数据,转换成八尺表杆在春分和秋分正午时刻指向太阳的日影长度数据,然后绘制出二十四个节气日晷雷达坐标图,发现其日影轨迹居然是“8”字形,如图所示

其二:下面这张太阳8字轨迹合成照片,显示了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间出现于西班牙赫罗纳上空之太阳轨迹。拍摄者Juan Carlos Casado每隔7天都在上午9点15分拍摄太阳盘面,在捕捉到了53张照片后,将其添加至十字架海角国家公园之背景照片上。

 

  这张多次曝光的照片展现了太阳在一年中运行之8字曲线轨迹。如果在一年中每周一次或两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记录太阳位置,就能制作出这样的8字形日行轨迹图。

    由于地球旋转之轴心稍微不同于太阳,太阳最终在一年中形成了这样的轨迹。地球也是按照椭圆形轨道运行的,由于地球之一个半球距离太阳更远,从那个慢慢向地平线下降的位置看,太阳每日运行轨道呈现圆弧形。随着倾斜角翻转过来,太阳的圆弧在天空中越来越高。正如这张太阳8字曲线轨迹图所示,太阳在天空中的最高点出现在夏至日,而最低点则是在冬至日。

虽然太阳8字轨迹图描述的是太阳运行之轨迹,但我们也有可能制作月球之8字轨迹图。由于月球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地球运转,平均下来,月球似乎一天总比前一天晚51分钟重新出现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这意味着只要每天晚51分钟拍月球照片,在一个朔望月里,就能制作同样的8字形。

根据轨道计算,对于站在其他星球表面的观测者来说,他们可能也会看到太阳8字轨迹图,但对于一些星球来说,太阳轨迹不会呈现出8字形。例如,在水星上,由于轴倾角与轨道路线之间之相互位置关系,使得太阳轨迹几乎成了一条纵贯东西的直线。而在火星上,太阳运行轨迹看上去更像泪珠。这说明,在不同星球上“玄”所呈现之形象是有区别的,这种现象本身即体现了宇宙之无穷“玄”妙。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福生无量天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