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時期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五千年至七千年前,就已出現區域性的文化活動。〈呂氏春秋〉:「昔古朱襄氏之至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積蓄,萬物解散,果實不成。故作五絃琴,以來陰氣,以定群生。」說明最早琴具有使天地和諧的功能,巫者多能操作琴音,所以琴不僅為樂器而已,實為法器。至於琴的來源目前所知有幾種說法:一是伏羲說,如漢蔡邕〈琴操〉:「昔伏羲氏作琴,所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二是舜說,如〈樂記〉:「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三是黃帝說,因為絲的產生是在黃帝時期,琴絃是絲所製,故有此一說。 夏商時期 早在黃帝時期,就已重視音樂的研究,他命伶倫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以生竅律,期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三分損益,以別十二律。當時的樂官都是身具巫師及樂官的身分,可以參與國家大事。「琴為法器,以辨吉凶」。《尚書.舜典》:「帝命夔為樂官,夔始制樂。」這是記載中的第一位樂官就此誕生了。《尚書.益稷》記載著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說明早在夏時已以琴為歌詠之用。從而開啟周朝詩經與楚辭的民間歌詞文學內容。代表人物:夔。 周朝時期 到了周朝在《左傳.昭西元年》記載:「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非以慆心也。」當時琴為儀禮之器。先秦能用於獨奏樂器非常有限,主要的就是琴佔主要地位,我國第一部民歌集《詩經》中有:「我有佳賓,鼓琴鼓瑟。」這時琴已為宴席上的同樂之器。《詩經》歌詞句形以齊言為主,因為音樂藝術的交流結果,南方《楚辭》的長短句法盡情的表達思想感情,影響很大。《禮記.曲禮下》:「士無故不撤琴」這時琴已是隨身相伴之物,琴既是禮器,以琴節度,以琴禁邪。由晉平公與衛靈公在桑間濮水之間,聽師曠演奏琴曲,清商、清徵與清角,而造成晉國大旱,赤地三年的故事,我們除了可以知道他以琴為諫器之外,他演奏的技巧已達到非常高的水準,在琴器製作的表現能力上也相同的達到了很高成就。代表人物:師曠。 春秋戰國 封建制度開始之後,魯哀公時「禮崩樂壞」,《論語》:「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這些宮廷樂師由皇宮分流入民間,琴人的地位開始改變。民間著名琴家紛紛出現;其中方子春、成連、伯牙及雍門周等,都見傳於今。鍾子期與俞伯牙之間因琴而成莫逆的知音故事,至今已傳頌千年。至聖先師孔子所作的〈幽蘭〉琴曲,此曲是孔子自衛返魯,在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芝蘭當為王者香草,今乃與眾草為伍。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辭於蘭……。」孔子總是隨身攜帶著琴,無論是周遊列國或厄於陳蔡之時,總是以琴為知音,因為只有面對琴時,他深藏內心的自我才能完全的流露,孔子是深懂琴的。 兩漢 這時期音樂藝術無論創作到演奏,樂器製作、樂律、音樂思想等方面均獲得飛躍發展。《淮南子》:「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黑白,然而摶琴撫絃,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絃。」說明演奏的技藝已達高超之境界。另根據目前郭店及馬王堆出土實物可知琴的定型,約在此時。在律學方面亰房的六十律、荀勗的律笛及何承天的新律等各有不同發展。這時期琴學專著主要包括劉向《琴說》、楊雄《琴清音》、桓譚《新論》、蔡邕《琴操》等。可以說漢代開始,不只是士大夫階級,而開始為專業的個人愛好而彈琴,並且有個人的琴學專著出現。司馬相如夜彈《鳳求凰》博得卓文君的愛情,蔡文姬流落西域,悲憤成詩,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至今仍廣為傳唱。代表人物:蔡邕。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君主和諸侯王大多愛好文學與音樂,在他們倡導之下,出現了不少文人琴家,但世局多變,世族門閥制度的限制,一些出身寒門的文人,常處於不得志的境地,所以憤世嫉俗,遁隱逃世,而以琴書自娛。 因而玄學、清談、山水與隱逸是這段時期的特色。琴人多因逃避政治或追求仙家而隱於山林,反而使琴學開花結果。如竹林七賢的人物,阮籍所作的《酒狂》即表現現實生活的音樂。嵇康所作〈聲無哀樂論〉反映當時政治背景的音樂論述。〈琴賦〉則可以看出他對琴學精深獨到的見解。他們以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精義,不拘法禮,縱酒放誕。流傳至今的曲目如《廣陵散》、《酒狂》、《長清》、《短清》、《長側》、《短側》、《梅花三弄》。代表人物:嵇康。 隋唐 《陽關三疊》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此曲為個人之間送別的樂曲之外,也入過大曲。最早出現於ㄧ四九ㄧ年《浙音釋字琴譜》。唐朝是個東西文化交流繽紛的時代,各地新音樂如龜茲、高昌、西涼等樂種也都有機會進入皇宮,傳統流傳的琴樂不甚受重視,卻也因此能保有古代琴樂原始傳統。琴樂名手賀若夷、甘黨。因為琴曲藝術的普及和提高,推進了造琴工藝的大發展,宋周密《雲煙過眼錄》:「古今斲琴名手,唐雷霄、雷威、雷鈺、郭亮、并屬人,張鉞、沈鐐,皆江南人。」唐代斲琴名手首推四川雷氏,世譽「雷公琴」。減字譜的出現在琴學上是劃時代的變革,不僅改變過去文字記譜的方式,也影響若干演奏方式,其影響直至今日,還無法有其他方式完全取代。代表人物:曹柔。 宋元此時風格流派主要分為汴梁、兩浙、江西等。成玉礀《琴論》:「京師過於剛勁,江西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這派的創史人郭楚望,曾在韓佗胄的親信張岩家中為門客,得到《閣譜》之外更重視民間的琴曲,如〈瀟湘水雲〉、〈秋鴻〉、〈泛滄浪〉等。另外著名琴家如:劉志芳、毛敏仲、徐天民《徐門琴譜》、楊瓉《紫霞洞譜》、汪元量等人。宋元兩代的琴學理論有突出的發展,朱長文的〈琴史〉是我國第一部琴史專著。懷舊及復古之風起,同時創作力很強;創作曲目如毛敏仲的〈漁歌〉、〈樵歌〉、〈佩蘭〉、〈山居吟〉等。另外有琴僧系統的出現如: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和尚等。另外文人如:沈括、張知白、房庶、王灼、鄭樵、陳暘、朱熹等人,都有專論於世。元代主要人物:耶律楚材。號湛然居士,代表人物:郭沔。曾從弭大用、苗秀實、萬松老人學琴。代表人物:郭沔。 明明代大量琴譜得以刊刻流傳,見於記載的琴譜,就有一百四十餘種。明代皇族朱權收錄唐宋之前藝術珍品六十四曲,歷十二年主持撰輯《神奇秘譜》於洪熙元年(西元1425)刊行。分上、中、下三卷。浙派代表人物:徐和仲,徐天民的曾孫。蕭鸞著有《杏莊太音補遺》與《杏莊太音續譜》、黃獻《梧岡琴譜》。虞山派代表人物:嚴澂,著有《松絃館琴譜》主張清、微、澹、遠。琴家徐上瀛(別號青山)士陳愛桐之子,陳星源的傳人,他認為:兼收各家之長而別創一格,所撰《溪山琴況》刊行於崇禎十四年(西元1641)。全書共有二十四則,編印《大還閣琴譜》。明代出現一批造琴能手,為衡王造琴的馮朝楊、為益王造琴的涂桂、崇禎間內府局監造的琴張、潞王的中和琴。《陶庵夢憶》中說:「張敬修治琴為吳中絕技之一,斵琴技藝上下百年無敵手。」他的兄弟張順修、張睿修、張敏修等所造琴同為絕技。另外施彥昭、吳拭、嚴調御等人都為名手。代表人物:徐上瀛。 清代清代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琴人活動多元,他們傳授門徒 尋師訪友著書立說,《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一直到近代盛行不衰。自宋明以來因譜傳派,有其影響者有:浙派、虞山派、廣陵派、蜀派、閩派、嶺南派、九嶷派、諸城派、梅庵派等,均對近代造成影響。清代琴人很多,記載中就超過千人,而以吳越地區為最集中,琴社的組成及定期的聚會,不斷豐富提高演奏及學術的水準。同時編印了許多琴譜傳世,有的是抄本、稿本。韓石耕、莊臻風、蔣興儔等人傳有大量琴歌。廣陵派的徐常遇編印《琴譜指法》、徐祺,編印《五知齋琴譜》、吳灴,編印《自遠堂琴譜》、汪明辰、秦維瀚,編印《蕉庵琴譜》、金陶與雲志高,編印《蓼懷堂琴譜》、韓桂、戴長庚,著有《律話》、蔣文勛,著有《琴學粹言》、甲申歲,編印《二香琴譜》等。可以說清代是琴的盛世之ㄧ。 民國清末以降,許多戰爭發生的關係,對琴文化產生非常大的傷害,許多琴人生活動盪,各分成不同流派,包括:閩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張孔山、諸城王氏和京師黃勉之等。工尺記譜法開始引進琴譜,民間俗樂也被譜成琴曲,出現有地方風味的琴曲等。琴人主要如:張椿、祝鳳喈,所撰《與古齋琴譜》、張鶴,所撰《琴學入門》、陳世驥,所撰《琴學初津》、張合修,所編《天聞閣琴譜》、王溥長、王心源、王冷泉、王露、王魯賓,所編《梅庵琴譜》、黃勉之、楊宗稷,所編《琴學叢書》、賈闊峰、溥侗、史蔭美、張椿圃等人。因此繼西元1919年由葉希明主持的「蘇州怡園琴會」及周慶雲、史量才等人主持的「上海晨風廬琴會」及「蘇州今虞琴會」出版《今虞琴刊》後,琴社紛紛成立於各地。西元1956年由查阜西主持古琴調查小組,考察成果頗豐,但是不幸文化大革命期間(西元1996-1976),對古琴的傷害,使之幾乎瀕於滅絕,期間老琴人紛紛故去,老琴紛紛毀壞,包括絲絃的製作也幾於失傳。 當代 台灣早期由少數文人能操琴如:林占梅等人。日治時期李逸樵等人。民國三十八年前後由大陸至台及其後繼者如:章志蓀,編撰《研易習琴齋琴譜》、胡瑩堂、梁在平、朱雲、邵元復、孫毓芹、吳宗漢、容天圻、張清治、唐健垣,編撰《琴府》、梁銘越等人。從七十年代起琴學進入大學科系教育至今,隨著兩岸文化交流更加頻繁,琴學流派的特色性不突出,個人風格的呈現性逐漸顯現。大陸文革以後有些學院恢復古琴教學,卻使用新式的鋼絃為主;或有新創作曲目出現,但褒貶不一;活存下的老琴師多為私人授徒方式,薪火相傳。目前琴壇主要分為創新派、傳統派、樂音派、文人派,各種型態爭鳴於世。琴器製作人數與工藝水準與日俱增。海外各地也多有琴社成立,如紐約、倫敦等地。隨著絲絃的恢復,傳統琴音得以再現風華。二零零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古琴為代表著全人類口頭非物質類文化遺產之一,古琴的未來有賴於今日更多的努力。 摘自台北琴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