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美白对虾副溶血弧菌病预防与控制技术介绍_虾类专题(对虾专题)_中国水产养殖网

 XUPUJO0314 2016-04-26
空肠、空胃、肝胰脏严重萎缩 
文/图湛江绿泰化工有限公司黄海坤 
2013年早造,华南地区的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暴发比往年严重,有些地区排塘率达9成以上,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联合国粮农组织5月3日发布报告称,一种被称为“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神秘疾病致使亚洲多国的养殖虾大量死亡,经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其元凶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沿海半咸水水域中的副溶血弧菌。该细菌经口传播并定植在对虾消化道产生毒素引起组织损坏,并造成对虾肝功能紊乱及消化系统障碍,然后引发病害死亡。
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是革兰氏阴性弧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呈现绿色。该菌在含2%-4%的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比较适宜,适宜的生长条件温度为37℃,酸碱度为7.4-8。淡水中存活一般不超过2天,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副溶血弧菌分布极广,主要生活在海水和鱼虾、贝壳、甲壳动物中,通常引起胃肠感染,也可以引起肠道外感染。
近几年来,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病原主要是副溶血弧菌,在对虾养殖中,多发病于虾苗放养7-30天,患病对虾体色呈白浊微红,多数肝胰脏肿大,质地松软,颜色呈淡白或淡黄色,部分患病对虾的肝胰脏明显萎缩。对虾发病期间,通常在池塘水面缓慢游动或趴伏于池塘边坡上,失去食欲,空肠空胃。该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极高,从发病少量到排塘,时间最短仅2-3天。
笔者认同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元凶是副溶血弧菌的观点,并从去年下半年起,与养虾户、技术员共同探讨,对副溶血弧菌的预防和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整理成书面材料供虾农参考,希望可以帮助虾农避免副溶血弧菌对养殖的影响。
一、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
1、副溶血弧菌产生溶血毒素
溶血毒素具有直接溶血性,可使对虾多种细胞发生溶血,溶解对虾血液、细胞致死。
2、副溶血弧菌有肠毒素作用
造致对虾消化道组织损伤,回肠糜烂,胃粘膜炎,甚至肝胰脏、消化功能紊乱。
3、副溶血弧菌产生脲酶
使对虾肠液积聚产生肠道积水,严重者可能出现拉白便现象。
4、副溶血弧菌的胞外产物可使对虾免疫力明显下降,生长速度慢,以致易引发其他多种疾病
二、副溶血弧菌在对虾养殖中的传染途径
1、随虾苗进入养殖池塘
副溶血弧菌随同虾苗调运到养殖区,由于养殖者不知道虾苗是否带弧菌,又不进行检测,也不可能使用相同的方法抑制该菌,无设蓄水池消毒,虾苗带弧菌,加上养殖水体带菌,放苗后,副溶血弧菌严重超标,放苗后5-7天就排塘,最迟不超过20天就死亡。
2、随海水进入养殖池
海水本身就带副溶血弧菌,况且大部分发病的虾塘所排的养殖污水又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大海,于是海水成了副溶血弧菌的污染源,在无抗生素,无消毒剂的环境下迅速蔓延和流行,造成副溶血弧菌随海水进入养殖地。
3、随行人、动物、气流、雨水、强风等携带传染到养殖地
副溶血弧菌活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一个月以上,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如果没有完善的预防措施和设施是不可能切断该菌的传播。
三、副溶血弧菌在对虾养殖中的危害方式
1、从各种途径带入虾塘的高耐药性的副溶血弧菌附在饲料、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对虾吃食后,经口传播并定植在对虾消化道产生毒素引起组织损坏,并造成对虾肝功能紊乱及消化系统障碍。
2、副溶血弧菌有侵袭性,对虾在脱壳时,通过虾体破口侵入虾体引起软组织感染或经血液循环(败血症)播散至肝胰脏等组织而引起坏死性感染。
胃发红、肝胰脏肿大萎缩
四、副溶血弧菌的防控措施
1、要选择携带弧菌数量在安全范围内的虾苗放养
有行业专家分析和养殖者证实,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病原体来源于对虾育苗场,带副溶血弧菌超标的虾苗,随虾苗进入养殖池塘,在盐度较高的池塘放苗后6-7天就发病,最长不超过20天就全部排掉。因此虾农选虾苗前,先用弧菌培养基检测虾苗体内弧菌是否超标,要特别注意选择健壮和不带弧菌的虾苗放养。
2、配备蓄水池,养殖用水要经过沉淀、过滤和消毒
当前,不少沿海岸对虾养殖超负荷,养殖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任意排放到海区,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而且带有大量病原体。像以往的进水方式养虾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养殖,造成对虾疾病不断发生以致排塘。因此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水质净化处理养虾才有成功保障。
实践证明,取沿海较深的海水进入蓄水池,经过沉淀可以去除部分有机物质,减少养殖中的危害;沙过滤可除去一些对养虾不利或致病的较大型生物,如带有病毒的桡足类、枝角类、固着纤毛虫、菌团及其他部分的病原体;然后采用含氯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彻底杀灭弧菌,必要时用底改物质或有机酸铬合重金属进行底改,经药效消失后,从蓄水池进入做为养殖用水,水质较佳,养成率就有保障。
3、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弧菌密度
在发生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虾池中,养殖水体通常被检测出大量的黄色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在放苗前要检查水中的弧菌密度,若水中副溶血弧菌密度超过3.0×102cfu·ml-1或总弧菌密度超过5.0×103cfu·ml-1应进行水体消毒。养殖期间每5-7天检测一次,若发现水中弧菌超标,应及时进行水体消毒。
放苗前水体消毒每亩米水深用250-300克混干沙全池泼洒,出现早期死亡综合症的初期每亩米水深用300克-400克,每5-7天施用一次,防治弧菌效果很好。
4、及时添加淡水,逐渐降低盐度
现行暴发的副溶血弧菌是海水弧菌又称嗜盐菌,盐度越低,其生长繁殖速度越慢。近二年很多添加淡水塘养虾有较高的成功率充分说明了副溶血弧菌这一生物特征。因此,放苗后,有条件的虾塘,可逐渐添加清洁的淡水,降低池塘水的盐度以抑制副溶血弧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预防与控制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目的。
5、补充钙离子,促进对虾正常脱壳
人工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水体中往往缺乏钙元素,从而导致甲壳动物脱壳时不能正常硬化造成软壳症。台风、持续降雨、异常天气对虾产生应激反应,刺激对虾不能正常脱壳,免疫力低易受外伤,副溶血弧菌具有侵袭性,能直接通过对虾外伤破口(如断须、鳃肿、尾扇溃疡)等侵入引起组织感染或经血液循环播散引起坏死性感染,容易发病死亡。因此放苗后甚至养殖全程都要坚持补充钙离子,特别是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和对虾脱壳时期要及时泼洒“健壳素”或磷酸氢钙,缩短甲壳的硬化过程,缓解各种软壳症状,增强体质,避免副溶血弧菌的侵袭。
6、培养和维持良好的水色
良好的水色(包括黄褐色、褐色、黄绿色、绿色)一是能够增强水中的溶解氧;二是能稳定水质并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三是安定养殖生物,使对虾有一个安全而乐于栖息的环境。要培养和维持良好的水色,关键措施:
一是培好藻,养虾就是养水,养水就是培好藻,因为水体的溶氧的70%以上是靠藻产生的;二是保持足够的溶氧。三是保持培菌和养藻的平衡。
7、不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对于水体病原弧菌及水质控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乳酸菌它能产生酸性物质和代谢产物,不仅能强化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食欲和促进生长,而且可抑制对虾消化道的副溶血弧菌的生长繁殖。在对虾养殖过程中,不定期地使用乳酸菌拌料投喂,对虾将有助于优化消化道的菌群组成,对增强对虾食欲和预防消化道疾病均有良好的效果。蛭弧菌对对虾病原菌及其他细菌有裂解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养殖环境和对虾体内的副溶血弧菌。芽孢杆菌在控制养虾池中发光细菌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配合使用,在改变水和沉积微生物种群结构,消除或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改善水质等方面,对养殖生物产生有益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