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特征 ——基于天津市的调研 为了摸清广大家长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情况,进而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天津市妇联和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于2008年7-8月,联合在天津市城乡9个社区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本调查采取立意和分层定比方法抽取样本,每个社区发放120份问卷,其中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家长各40人。调查对象的选取以符合该社区居民整体状况为基点,兼顾特困、单亲、残疾、隔代家庭等特殊群体。回收有效问卷1054份,其中学前儿童家长占35.8%,小学生家长占32.4%,中学家长占31.8%。 本次调查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统计结果显示,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着力点:注重德育、智育和身体素质,最担心孩子的安全、健康和学习 调查中,我们向家长了解了“在家庭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功夫最多?”列出“身体素质培养”、“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教育”、“兴趣爱好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格和心理素质教育”、“生活和劳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要求家长选择三项下功夫最多的并排出顺序。统计结果显示:三项选择合计比例最高的是“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教育”为72.4%;其次是“身体素质培养”为58.4%,值得一提的是首选比例高达40.4%;第三是“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 为58.2%;其他依次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人格和心理素质教育”、“生活和劳动能力培养”。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选择排在首位的是“身体素质培养”高达40.4%,说明广大家长对履行自身对孩子基本职责的重视;再就是第三选择排在首位的是“创新能力培养”(18.1%),尽管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比例并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对现代人才素质的了解和重视。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家长对孩子期望的三项选择,排在首位的分别是“身心健康”(49%)、“拥有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20.1%)和“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23.7%)。为了便于分析父母期望的总体状况,在统计中我们将三项选择相加,结果显示,“身心健康”、“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拥有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分别为64.6%、47.8%和43.1%,同样排在全部选项的前三位。其他依次是:孝敬父母(39.9%)、有一份稳定的工作(33.9%)、完成学业后尽快经济独立(17.3%)、有一技之长(15.6%)、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12.1%)、有较高的收入(10.7%)、具有创新精神不循规蹈矩(8.7%)、有硕士/博士学位(6.2%)。 这组数据表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孩子自身发展。“身心健康”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大期望,而“拥有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和“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也都反映了家长以孩子为本的理念;二是在孩子的未来与父母的关系上更为理智。近四成的家长期望孩子孝敬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把期望寄托于孩子“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的只有一成多;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务实的成分相对较多。比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有较高的收入”的只有一成;四是相比较而言,广大家长对孩子的高学历期望的比例并不高,期望孩子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在全部选项中排在最后,低于“完成学业后尽快经济独立”、“有一技之长”、“具有创新精神”的选择比例。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和对父母期望的一般印象有所不同,反映了家长更加注重孩子发展的内在条件,也与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比例扩大,高学历在孩子未来就业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不无关系。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中进一步向家长询问了“您是否了解子女对自己未来的期望?”表示“非常了解”的有14.9%,“有一些了解”的有36.8%,“不太了解”的有16.3%,“不了解”的有7.3%,另有24.7%表示“说不清楚”。当问道“您的期望与子女的期望是否一致?”回答“一致”的10.4%,“差不多”35%,“不太一致”16%、“不一致”2.6%、“说不清楚”36%。 3.家庭教育分工:夫妻共同承担子女教育的比例不到四成,母亲唱主角,父亲投入少 在孩子教育中,父母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夫妻之间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教育孩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有高达96.5%的家长同意“夫妻双方在子女教养上负有同等责任”的说法,其中表示“非常同意”的有62.4%;有64.3%的家长不同意“最好是夫妻分工或有侧重,一人挣钱一人管孩子”的说法;有84.1%的家长不同意“‘养不教,父之过’,子女教育应主要由父亲负责”的说法;有49.1%的家长对“孩子成长中母亲的关怀比父亲的关怀更重要”的说法表示不认同;另有83.6%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谁管孩子无所谓”的说法。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多数家长在认识上趋向于父亲和母亲对孩子要发挥同样的作用,夫妻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但是关于夫妻如何合作,一些家长的认识则未必正确。比如有45.2%的家长认为“最好是内容有所侧重,母亲负责生活起居父亲负责教育”;有57.6%的家长认为“最好是方法不同,一人严厉,一人温和”。事实上,家庭教育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和教育影响不可能截然分开。而相当多的家长所推崇的父母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使孩子对某些问题产生认识冲突,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调查中,我们从“子女学业”、“子女管教”、“日常生活”、“闲暇生活”、“与子女沟通”等5个方面,用20个指标考察了家庭教育分工情况,分为“母亲做,父亲很少做”、“母亲做,父亲经常协助”、“父母共同承担”、“父亲做,母亲经常协助”、“父亲做,母亲很少做”、“其他人做”、“没有人做”等7种情况。在统计中我们计算出20个指标的平均百分比,从总体上了解到家庭教育分工情况是:“父母共同承担”37%;“母亲做,父亲经常协助”20.3%;“母亲做,父亲很少做”29%; “父亲做,母亲经常协助”4.8%;“父亲做,母亲很少做”3.5%;“其他人做”3.3%;“没有人做”2.3%。 这组数据反映出在家庭教育分工上的突出问题是,夫妻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不到四成,而由于各种原因多数夫妻在子女教育上的付出不均衡。母亲在家庭中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以母亲为主教育孩子的比例近五成,加之夫妻共同承担,母亲承担子女教育的共计达到八成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父亲为主教育孩子的比例不到一成,加之夫妻共同承担,父亲承担子女教育的仅四成多。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 以往的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人格发展、未来志向、人际交往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大于母亲。而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母亲的负担,更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 4.角色定位:五成左右家长当孩子学习的“拐杖”,学前儿童知识教育居首 家长最基本的角色是依法履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职责,保护孩子的权利,教孩子做人。对此,绝大多数家长有正确的认识。本次调查显示:91.3%的家长认同“教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91.1%的家长不同意“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是虚的,抓好学习最有用”的说法。但与此同时,有41.4%的家长认为“学习好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有59.8%的家长认为“辅导孩子学习是家长的本分”,78.9%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是学校的事,家长没必要管得太具体”的说法。因此表现在教育行为上,许多家长在扶助孩子知识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家长做了许多本应孩子自己做并且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比如帮孩子检查作业改错题(47.1%)、为孩子整理学习用具(40.7%)等等,充当了孩子学习的“拐杖”;此外,陪着孩子写作业(54.8%)、亲自辅导孩子学习(52.3%)、给孩子布置课余作业(23.1%)等也并非家长的应当履行的职责。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家长尽管为孩子付出得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所以导致一些孩子在学习上对父母们过于依赖,或者对父母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产生反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这也是家长们抱怨“受累不讨好”的症结所在。 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学前孩子教育中,家长做的最多的是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这个比例高达88.6%,另有28.2%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56.4%进行过自理等能力训练,45.4%进行过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开发训练,38.9%进行过行为习惯训练;在特长培养方面,34.6%培养孩子练习艺术特长,20.8%培养孩子练习体育特长,12.2%让孩子学习计算机。 5.隔代教育:多数家庭老人参与孩子抚育,三成以上家长否定老人的积极作用 调查中,我们向家长询问了“自家老人帮着照顾孩子吗?”回答“从不”的只有17%,“很少”有15%,“有时”有21.8%,“经常”有46.2%。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越小,老人帮着照顾孩子的比例越高。在表示老人“经常”帮着照顾孩子的家庭中,学前儿童为62.4%,小学生为42.7%,中学生为30.1%。 从总体上看,尽管孩子不一定与自家的老年人同住,但多数家庭中老年人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孩子的抚育。老人在哪些方面照顾孩子呢?调查结果显示:85.7%“管孩子吃饭”,43%“接送孩子上下学”,42.7%“与孩子同住”,29.1%“带孩子参加业余活动”,18.4%“辅导孩子学习”,4.5%是“其他方式”。 从被访者对老年人抚育孩子的认识来看,有88.8%的人不同意“家中老年人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力量”的说法,另有32.8%的人认为“老年人带孩子对孩子教育没好处”。统计检验表明,否认老年人对抚育孩子积极作用的人,对是否由老年人照顾孩子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尽管一些父母并不愿意老年人带孩子,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无暇或无力照顾孩子而不得已交给老人,这种状况难免在孩子教育中与老人发生不一致而影响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近三成被访者否认隔代抚育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偏见。事实上,隔代抚育在许多家庭中不可避免,其中的利与弊是兼而有之。有利条件是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有教子经验、责任心强、与孩子容易沟通等,不利方面是有的老年人思想保守、方式陈旧、对孩子迁就等等,关键是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孩子中与子女和谐统一,实现优势互补。 6.自我评价:68.1%的人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家长” 在本次调查中,有68.1%和1.1%的被访者说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和“不称职的家长”,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家长”和“称职的家长”的只有2.1%和3.9%,另有24.9%的人表示“不好说”。由此可见,家长对于自身在履行“家长”职责方面认可度很低,这与他们在进行家庭教育中屡屡出现问题,遇到挫折有密切的关系。 调查中,我们请家长谈谈“您的孩子有让您烦恼的事吗?”尽管在15个方面的选项最高没有超过30%,但只有21.3%的家长说“没什么让我烦恼的事”,也就是说,近八成的孩子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有让家长烦恼的事。按照所选比例多少排序依次是:“做事缺少自信心”(29.4%)、“太贪玩”(28.6%)、依赖性强(27.7%)、“太任性”(26.1%)、“学习不努力”25.5%、“自理能力差”23.7%、“看电视、上网没有节制”(19.1%)、“不听家长话”(16.2%)、“脾气不好”(13.7%)、“缺乏创造性”(11.4%);一成以下的依次是:“行为习惯不好”(9.0%)、“身体不好爱生病”(7.8%)、“不跟家长沟通”(7.4%)、“爱花钱,和别的孩子攀比”(6.0%)、“与小伙伴关系不好、不合群”(4.0%)和其他烦恼(1.4%)。 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对孩子关注的重点有很大区别,所以孩子让家长“烦恼的事”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分析我们了解到,学前的孩子让家长烦恼最多的是“太任性”,达到35.3%;小学生让家长烦恼最多的是“太贪玩”,达到34.8%;中学生让家长烦恼最多的是“学习不努力”达到36.9%。 事实上,不同年龄的孩子令家长最烦恼的问题与孩子“缺少自信”、“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等让家长产生较多烦恼的问题相一致,共同反映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是否依据孩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教育孩子。比如“贪玩”是孩子的特点的反映,许多小学生家长设法让孩子少玩、不玩,而没有把功夫下在引导孩子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上,很难见效;二是在教育孩子时是否注重激发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比如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事包办替代过多,孩子缺少自己动手、自我管理的机会,就很难建立自信心,而习惯于依赖家长,自理能力差就不可避免;三是是否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注重结果。比如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努力”的评价和由此带来的烦恼,往往是由于孩子考试或作业分数不理想,或者由于不愿意孩子做学习以外的其他事而产生的,而忽略了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和积极付出,没有很好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等等。 多数家长的消极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急于求成的心态。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在健康成长,而成长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家长由此而奢谈“失败”,对教育孩子于事无补。所需要的是建立自信,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注:该文摘自关颖、陈钟林、曹慧《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原文发表于《中国家庭教育》2010年第1期。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http://www./Article.asp?Category=1&Column=447&ID=14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