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湍流模型(4)

 小白人哈 2016-04-30

 

    Prandtl 混合长度模型等零方程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湍流粘性系数只取决于当地局部的流动参数,而与别处的流动无关。这是与实验观测不符合的。例如,在管的中心轴线上,具有时均速度梯度为零这一流动特性,按公式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算出的湍流粘性系数应该为零,但是,管中流动的实验指出,实际上这里仍能观测到涨落速度。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发展出了一方程、二方程模式理论。它们假定湍流粘性系数正比于一两个参数的某次幂,而这一两个参数则由引入附加的偏微分方程在全流场联立求解,不再由局部的流场性质决定。

 

 

k-ε模型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依照分子运动引起的粘性系数,我们可以假定涡旋粘性系数和湍流中最大漩涡的长度尺度(湍流的特征长度)和速度尺度(湍流的特征速度)的乘积成正比: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由量纲分析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于是: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湍流动能方程为: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右边第一项:由脉动速度和脉动压强引起的湍流动能的输运。

右边第二项:分子运动引起的湍流动能的输运。

右边第三项:脉动流场的应变率克服粘性应力所做的功。

右边第四项:平均流场应变率克服湍流应力所做的功,将平均流的能量转换为产生湍流运动的能量。这也就是产生湍流应力的机理。

 

 

高阶关联项与平均量之间的关系是:

 

(1)湍流量的扩散遵循局部梯度原则,即只与该物理量当地的梯度大小成正比: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2)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3)生产项P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最后得到的k方程写成: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ε的方程为: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上面方程每一项都需要模型化,与k方程相比更复杂。经过以下模型化原则:

(1) 扩散项未知量与输运量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成正比

(2) 未知有量纲标量用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表示。

(3) 生成项未知张量由k方程生成项类比确定

 

得到耗散项ε的方程为: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模型中常数为: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至此,六个未知因变量Ui,P,k,ε,有六个方程中,方程终于封闭了: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这就是传说中的标准k-ε模型,它需要求解湍动能及其耗散率方程。湍动能输运方程是通过精确的方程推导得到,但耗散率方程是通过物理推理,数学上模拟相似原形方程得到的。该模型假设流动为完全湍流,分子粘性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标准k-ε模型只适合完全湍流的流动过程模拟。

 

总结一下它的特性:

(1)可用于边界层型流动和分离流

(2)近壁需修正或在计算边界上用壁函数(半经验公式)作边界条件

 

湍流模型(4)_两方程模型

 

(3)属于涡粘模型

(4)ε方程模化不确定因素多,可靠性差

(5)模型常数通用性差

(6)不能模拟强各向异性流(如矩形槽道中的二次流)

(7)不能计入涡量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