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篇》是杨沂孙以四言诗的形式撰写的一篇韵文,并用篆书写出。它不仅是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同时还是一篇重要的书学论文。《在昔篇》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独立见解,堪称是杨沂孙篆书的代表作。 杨沂孙篆书初学邓石如,后广取博收,将大篆和小篆熔于一炉,并在篆书的结构上一改邓氏的瘦长为方整,点画参差错落,方圆兼备,形成迥异于邓氏的一种圆浑古朴的风格,在清代篆书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为足以和邓氏分庭抗礼的篆书两大派系。杨沂孙的篆书有别于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一系的姿媚和飘动,呈现出的是一种古穆与质实的格调。在他以后的诸多篆书书家舍长就方的体势变化,可以说是杨沂孙实开其先。 《在昔篇》篆于杨沂孙去世的前一年,但却无丝毫衰颓的迹象。充分显现出杨沂孙功力深厚,布局法度严谨的风格特征。其用笔以方笔为多,尤其是起笔处方中显骨力,收笔一如往常作悬针而非尖锋出,有嘎然而止之态。其线条凝炼劲拔,画如屈铁,内含筋力,既刚又韧,富有弹性;其笔锋转折或交接处有方有圆,亦方亦圆,无一圭角,不露起收笔痕迹。整篇结字趋方,工整谨严,有上紧下松、内敛外放之势,稳固而又活其体,重心下沉,布白均停,多有《石鼓》及钟鼎笔意。通篇章法井然整饬,首尾一气。确乎有“颉颃邓氏,得意处或过之”。 临习法帖,首重在笔法。由于杨沂孙的篆书笔法是从邓石如笔法化出,起笔暗按作顿,行笔裹锋涩进,均与邓法不二。所不同之处只在收笔,邓石如收笔逆入平出,轻松流畅,而杨沂孙收笔暗提驻锋,嘎然而止。因此,如能在临习《在昔篇》之前,研习一段时间邓石如的篆书法帖,将会对临习《在昔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还要明白,杨沂孙篆书之所以能在邓石如的影响下而门户独张,是因为他在深入研习邓氏篆书的基础上,融会钟鼎文、石鼓文、秦诏版、汉碑等篆书,从而跳出了前代书家一脉相袭的斯冰小篆法则,将小篆的长形体势变为方形结构,有些字甚至成扁方。每一字的字形,往往又多作上方下圆,外方内圆处理,并将某些弧画辅之以方折之笔,这样便在婉转流畅之中增加了些许端严和整饬。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学好《在昔篇》,还必须对石鼓、鼎彝铭文乃至秦汉金文都要有所涉猎。 书家风采
仇高驰 ,1964年11月生。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现从事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创作、教学和书法理论研究。 现任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2年被中国书协授予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十杰”荣誉称号。2005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遴选为首批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2006年、2012年被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书协先后评为“江苏省优秀书法篆刻家”和“江苏省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2006年被《青少年书法报》“国展精英”评为全国最佳中青年书法家。2010—2011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奖”第一名。第四届《书法》“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金奖并以最高票名列榜首;2003、2007连续两届被徐州市政府评为市拔尖人才。2013年被徐州市政府评为优秀专家。 书法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金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大展优秀奖;全国第二届篆书展优秀奖;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银奖;第三届“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金奖;走进新世纪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金奖,江南文化艺术节翁同和书法奖等。入展国家级书法篆刻作品展20余次。书法理论专著《解密<泰山刻石>》获第十三届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书法篆刻作品集6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7余篇。 转发分享,截图发至后台,幸运读者均可获赠下附精美书法小品一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