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未来模式——中国舞剧的未来之路

 7sasa7 2016-05-01



以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我认为,未来比较理想的中国舞剧模式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创作分类模式


首先创作模式上,建议分为三种模式,或者说是三种标准

一种是体制内的模式,也就是命题作文,这个部分我觉得不可回避,但是一方面应该通过政府的各种手段予以更加健康的引导,通过体制内的奖项建立起更加积极明确的导向。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评论的力量,让评论成为引导和引领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力量。

当然最终我们还是要依赖整个行业的进步和觉醒,当每一个导演每一个编舞乃至这个行业里的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够变得更加专业,当大家的整体审美都得到了提高,当每个创作者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我相信我们的体制内主旋律舞剧也可以做得很好,很感人。

这在建国以来的多部大型舞剧创作中已经屡屡得以证实。我们回头再看这些经典,也许手段有不足,也许技术有欠缺,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满满的——情怀,能够看到无限的——激情,能够看到坚定的——信念,这些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第二种是真正的市场模式,也就是说作品从创意到实施到运营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做。

在此我想介绍一个简单的模式,是百老汇的所谓“三三三”的方式。大概方式是:一开始用三千元(极小的成本)征集创意梗概,也就是几百字的一段文字,入选过后用三万元让创作者从他设想的全剧中选出3-5分钟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段进行排练合成。并邀请业内专家、市场营销专家、观众等特定人群进行观看,并作出判断和建议,如果同意率很低,则项目终止,如果大家都一致觉得比较好,那么再进入下一步。

第三个阶段用三十万元来排一个简装版的全剧,排完之后,同样邀请各种特定人群来进行评估,如果效果不好,进行修改,如果修改还是不行则终止项目。如果评估分值很高,则大规模投入制作,最终推向市场。

其实参见美剧的制作流程,我们也会发现,市场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和严谨地来处理这些环节,最后你想票房不好都难。当然具体的实施远没有这么简单,但是往着这个方向去走,我相信我们的舞剧离真正的市场化就不远了。



第三种模式是实验性质的创作。这个部分需要国家的资源的倾斜扶持,也需要企业团体的资源拨出一定的比例来进行。不仅仅是综合形态的舞蹈作品实验,还有单独单项的实验,例如成立专门的舞美实验室、音乐实验室、服装实验室等等等等。这些实验,也许不会产生直接的利益,但是却是整个行业向前发展重要的动力。



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模式


第二个方面是舞剧资金的来源应该社会化多元化。当然,能够实现这一步的前提,还是整个业界生态的良性发展,整个市场空间的培育和发展。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积极有利的例子,可以鼓舞我们往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如果说中国电影的模式离中国舞剧远了一点的话,那么话剧这十来年的发展对舞蹈界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话剧发展过程中值得舞蹈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他的多元和分级

话剧目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投资额度、不同的剧场规模,甚至是不同的演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的状态,使得市场可以自行选择,而非从前的只有一种,只有一类。于是话剧真正开始出现了细分市场,出现了有区别的类型人群,这些都使得话剧的创作和运营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只有我们自身的创作多元化了,市场才能多元化,市场多元化了,创作资金来源才能多元化,而创作资金多元化了就可以真正解放舞蹈界的创作生产力。



现有的模式使得很多年轻的有想法的编导很难触碰到做舞剧的机会,而年轻编导的想法也不见得完全成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磨合和历练都交给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纵横市场的创作者来。



多艺术门类的合作模式


第三是与多艺术门类展开全面的合作。这个方面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观念,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目前舞剧中的很多工种都处于一种僵化的状态,也许是惯性使然,也许是经济规律使然,使得大家都缺乏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以舞美为例,绝大部分的舞美设计在很多时候都把创作当成一个“活儿”,这有客观的原因,但更多的我认为还是主观上的要求不高。所以很多舞剧都呈现出雷同,粗制滥造的景象来。相反,一些放弃了传统舞美,转而和装置艺术家进行合作的舞剧,则至少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来。

我说的不仅仅是舞美这一个工种,而是在舞剧构成的各个部分,我们现在都面临相同的困境,突围的办法就是跨界合作。



舞剧是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本身就包涵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多艺术门类,而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杰出作品,一定是由当时那个时代最顶级的那些艺术家合作完成的。

当年佳吉列夫将俄罗斯芭蕾带到巴黎的时候,舞美是毕加索画的,服装是香奈儿参与设计的,音乐方面更是大师如云,这样的舞团,这样的创作才可能真正创造出能够代表时代的作品来。

所以,我们应该扩大艺术合作的思维,与同时代最顶级的艺术家进行合作,相互刺激,才能相互汲取养分。



宣传和营销模式


第四个部分是宣传模式和营销模式。在这个方面,我认为目前的中国舞剧是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中的,其实最简单最直接的宣传方式,在当今这个时代就是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是一个值得中国舞蹈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可喜的是,我们这个界别里还是有人勇于尝试的,不仅仅是线上线下的宣传,而且已经有多个案例通过互联网成功实现了众筹演出。这些都是非常可喜可贺的现象。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不顾他所身处的时代,网络化生存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了现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去逃避,而是如何去面对的问题。



在营销模式上,我认为中国舞剧的衍生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相当有前景的处女地,很多观众在看完演出之后其实是很有购买欲的,但,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加丰富的可供购买的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

诸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诚品书店、798的尤伦斯艺术商店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发,而美国电影产业衍生品产值远远超过票房,国内万达院线的爆米花销售超过票房,这些现象和案例也无不在提示我们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当然,衍生产品不仅仅是一本节目单,一盘音乐,或者一件T恤那么简单,他是需要根据市场进行专门调研,进行专门设计的。但这个部分,一定能成为未来中国舞剧营销中一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数据资源库模式


第五个部分,建立大数据资源库。整个中国舞蹈界到目前为止,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可供查询的信息资料库,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这简直就是野蛮的。通讯基本靠吼,选择基本靠缘分,创作基本靠托梦,听起来都是笑话,却又是目前我们这个界别残酷的现实。

举个例子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是一本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刊物,也曾经是中国舞蹈界唯一的一本国家A级刊物,但直到去年,他们才将这50多年的刊物全面的数字化,并建立了一个可供检索查询的数据库。

当这个数据库基本成型之后,伴随而来的研究价值立刻就显现了出来,我们可以进行横向纵向的各种资料比对,可以进行多维度的系统查询。而这只是中国舞蹈资源的一个部分。

未来,我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文字、图片、音乐、影像多维的全面的资料系统,包括可以实时更新的作品资料数据库,可以实时更新的业内人力资源数据库,并将这个资源库向全社会开放,使得大家都可以以此为平台来进行研究、交流和分析,这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舞蹈的向前发展,对整个行业的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分合合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觉得中国舞蹈的发展其实也暗含着这个规律。

最早的原始人舞蹈是单一纯粹的,后来发展到巫术祭祀变得相对综合和繁琐,而后又独立出来,于是有了身轻能做掌上舞的传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托举双人舞,或者是一个女子独舞),而后的汉代百戏又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混合局面,当舞蹈汲取够了足够的养分,他又会精纯独立出来,于是我们又听闻了唐代那些鼎鼎大名的舞作,如《丽裳羽衣舞》等,再后来,戏曲成为一个综合的形态,囊括了多样式的艺术种类,将其熔于一炉……
提出这个观念的原因,是我认为,舞蹈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精纯——综合——再提纯——再综合的艺术形式,而今天,我认为,中国的舞蹈,是到了又一个需要到“综合形态”里去汲取养分的时候了。


所以我认为中国舞剧的未来之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一个学习,兼容并包的心态

目前的状况其实在很大层面上不需要舞蹈界从无到有地去进行创新,只要把门打开,把心胸打开,把眼睛睁开,你会发现,有太多成熟的模式和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所以要走这条舞剧的未来之路,首先你得愿意走出去,这场旅行才可能成行。愿意走出去的心态就是,能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差距,愿意改变这种差距,相信我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变这种差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万千人,吾往矣。

愿与舞林同道共勉,携手。



全文完






配图来源于伊朗摄影师 Hossein Zare






文章版权归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