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早期“反特片”,你看过几部?

 阅尽人间闻之 2016-05-01


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新中国大约出产了30余部反特片,成为中国电影中特有的一种类型,因而也形成了观众耳熟能详的模式和标识:


我方侦察员在识破敌人的阴谋后,乔装打扮,深入虎穴,然后与敌展开斗智斗勇的较量,直至取得敌方信任,最后与大部队里应外合,直捣黄龙。


应该看到,反特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是真正的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尽管敌人也不是吃素的,但观众相信,“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一时期的反特片,按照出品时间的先后大抵有:


《天罗地网》中,王英只身独闯土匪云集的大盖山。



《虎穴追踪》中赵联扮演的李永和匪气十足地在土匪窝里玩起了绝活。



《寂静的山林》中王心刚扮演的史永光装扮成跑行商的青年商人冯广发,一路追击,不但瞒过暗恋他的女特务,还竟然闯进国民党和美国的战略情报局,并成功地通过了最先进的测谎器的考验。




《羊城暗哨》中冯喆扮演的王练,风流倜傥一公子哥的模样,与故作多情的女特务八姑玩起了欲擒故纵的游戏。




《英雄虎胆》中于洋扮演的曾泰摇身一变成了国外派遣来的“副司令”,与年轻漂亮的女特务阿兰大跳“伦巴舞”,引得风情万种的阿兰小姐芳心暗许。



《跟踪追击》中李明刚小试牛刀,“客串”一回特务角色,竟然摸到真特务的狐狸尾巴。图为电影中台湾派遣的特务钱家仁和潜伏在广州多年的女特务徐瑛秘密接上了关系。



《林海雪原》中王润身扮演的杨子荣孤身虎胆扮作胡彪,打虎上山闯进十八层地狱的“威虎山”,没有吃了老虎豹子胆的人,是绝对不敢玩这一不留心就会丢掉小命的把戏的,电影中“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土匪黑话暗语,后来演绎成革命现代样板戏里的经典台词:“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银幕上杨子荣的英雄气概,把反特片主人公的典型推至高潮。



女特务与“美人计”


在这些新中国早期反特片中,大多有一个仪态万方、妖冶艳丽的女特务,她们是特务机关施展“美人计”的工具,往往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主要元素。她们利用美艳的姿色,变着花样诱惑红色特工,以探取对方虚实,往往也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1950年出品的《钢铁战士》一片中,由贺高英扮演试图引诱被俘的解放军张排长的国民党女特务,这是一个被极力丑化、走过场的无名小卒。在这部电影之后,女特务的形象在各部反特片中真正开始显山露水,“美人计”可谓大行其道、大显神通。


《钢铁战士》剧照


《激战前夜》剧照


在由八个小故事组成的《这决不是小事情》之《如此恋爱》里,由邓敬苏扮演的女特务和《激战前夜》中江芳扮演的女特务林美芳,都是假借与解放军干部谈恋爱而视图刺探军事情报。


张勤箴在《前哨》中扮演的女特务阿莉,更是以软硬兼施的方法诱惑李亚林扮演的打入敌方的我方侦察员。


《前哨》剧照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霓虹灯下的哨兵》虽不是以反特为主线,但在表现与潜伏特务作斗争的情节上也着墨不少。影片中的女特务曲曼丽由姜曼璞扮演,她的主要任务是准备爆炸“五一”游园会,制造新上海的社会混乱。她以大学生的身份出现,含情脉脉地引诱“好八连”排长陈喜的几次相约“讲故事”的细节,与上述3部影片以谈恋爱为名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


至于叶琳琅在《铁道卫士》里扮演的女特务王曼丽,对印质明扮演的高科长猛抛媚眼,而谷毓英在《冰山上的来客》扮演的假古兰丹姆,频频用妩媚的双眼和软声细语直接诱惑我军指战员,已经将“美人计”放大到极限了。虽然以上的“美人计”因政治因素的大前提而不可能让其得逞,但相信她们那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的万种风情,观众至今还会津津乐道。



《冰山上的来客》剧照


而在《秘密图纸》中,师伟扮演的女特务方丽,也是施展“美人计”来色诱王心刚扮演的解放军参谋陈亮。但这回王心刚则“放长线钓大鱼”,虚与应付,最终擒贼。



《秘密图纸》剧照


这种以色相诱惑为手段的攻略,在《英雄虎胆》中演化成一个大大的亮点。由王晓棠扮演的漂亮迷人的女特务阿兰小姐,在影片中与于洋扮演的我侦察科长曾泰大跳时髦的“伦巴舞”,使当时的观众大开眼界。如果再把原来已经拍成而被审片领导认定“太煽情”被删剪掉的阿兰身着泳衣和曾泰在水中嬉戏的场面复原,那该是多么超前的视觉冲击啊!


《英雄虎胆》剧照


至于阿兰对曾泰暗生情愫,原剧本是她最后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射向曾泰的子弹而殉情,现在影片被迫改为曾泰表明身份后,阿兰悔恨交织举枪复仇而被我军击毙。无论哪一个版本的结局,都会扯动人心地牵引着广大观众的心绪,以至于自然而然地发出了一声声与时代氛围并不和谐的叹息:“阿兰罪不该死,她还是完全可以改造好的呀!”



《铁道卫士》梅开二度


在民间曾经名噪一时的反特片《铁道卫士》,于 1960 年完成并公映,但它的知名度直线飚升,却是时隔十多年的二轮放映之后,其火爆程度甚至远超新片放映时的上座率和票房收入。


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已开始,沈阳铁路局公安处的三四个办公室秘书,赶时髦地集体创作了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送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文学部。长影厂厂长亚马指令仅仅拍过一部故事短片《如此多情》的方荧接手此片。面对非专业水准的剧本,方荧感到在短时期内来挽救其“硬伤”,实为难事,亚马厂长很不高兴:“现在都是‘大跃进’,你这畏难情绪是‘大跃退’。剧本不行,你做导演的可以大刀阔斧地改嘛!”



方荧在《铁道卫士》中客串美国将军


方荧加班加点,在短短3 天内就修改完电影分镜头本。在原剧本的业余水平上,他加进了很多适合反特片的元素,并取得了沈阳铁路局的大力支持,该局甚至还特别划拨了一条丹东铁道线,供摄制组拍摄之用。


影片有一场“炸毁鸭绿江大桥”的重头戏,因是现场实景,必须一次成功,不得重拍。在安装炸弹炸点、准确引爆时间、特技镜头衔接和群众演员出场等多位一体的画面中,更是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方荧身先士卒,依靠摄制组人员的全力配合,果真使这一拍摄难度很大的场面一次性顺利完成。影片中最后一场公安局高科长和特务马小飞“火车打斗”的高潮戏,原剧本中并不存在,方荧本着“曲折惊险但不求离奇,适当进行合理虚构”的创作原则,增添了这一场重头戏,将真实生活中不可能会发生的“火车打斗”,在电影里通过合理的剧情设置,顺着观众共同的想象,自然而然地把演员“逼”上了飞驰的列车车顶。整个“火车打斗”场面既惊险刺激,又具有情节设置和矛盾冲突,吊足观众胃口。


由于影片是以抗美援朝为背景,除了增加敌特相互联络的虚构情节之外,还必须要求有一个美国将军授意破坏计划的场景出现。当时,因一时难以找到高鼻梁、凹眼睛的美国将军,方荧索性亲自上阵,破例从幕后到台前,跑了一回只有一个镜头的“美国将军”的大“龙套”。



《铁道卫士》剧照


在“大跃进”背景下,《铁道卫士》在三个月内结束全部拍摄,然后又在一个多月的周期制作完“混录双片”,堪称神速。一向以制作精良为原则的方荧,总想把该片制作得再精细一些、精致一些,但客观条件却容不得他这样精雕细琢。影片报审之时,由于正赶上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重点审查和发行的新片展映和献礼片活动,所以,黑白片的《铁道卫士》并没有及时地推出。


1972 年“林彪事件”后,中共中央隆重纪念抗美援朝胜利 20 周年,周恩来总理顶着政治压力,指令国家文化部电影局“解放”复映一批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故事影片,其中就包括《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奇袭》等一批曾在观众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经典,这对于当年那些断“粮”已久、精神饥渴的观众来说,该是怎么样的一种酣畅淋漓!


而仅仅只是以抗美援朝作背景的《铁道卫士》也意外入选其中,入选原因倒也颇为戏剧性:只因为执导描写朝鲜正面战场《上甘岭》的沙蒙导演“右派分子”尚未“摘帽”,故《铁道卫士》取而代之,浮出水面,随同其他几部电影在全国各大城镇展开了连轴数月的“轮番轰炸”。《铁道卫士》以其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反特片类型,受到普遍推崇,从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片。



中国“希区柯克”


在新中国“反特片”大名单中,有一部不可不说的电影,它就是有“新中国第一部惊险样式反特片”之称的《羊城暗哨》。虽然在此之前曾经出现过一些反特类型的影片,但真正做到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完美的结合,《羊城暗哨》无疑是开了头彩。


1956年,从香港返回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已经 4 年的卢珏,在配合沈浮完成由赵丹主演的《李时珍》后,拿到了由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创作的电影剧本《羊城暗哨》,上影厂副厂长张骏祥也十分看好这个情节设置惊险、线索清晰有层次的本子。



《羊城暗哨》剧照


然而,这样一部很有看点的反特片类型,对于卢珏来说,却并不十分合胃口。当时,意气风发的卢珏满心希望拍出像意大利电影《罗马,11点钟》或《偷自行车的人》那样“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但对于上影厂领导而言,却有着多方面的考虑,虽然《羊城暗哨》描写的是发生在广州的故事,但南方没有设置电影制片厂,加之卢珏本人是广东顺德人亦成为合适人选。因此在极不情愿的被动心态之下,卢珏接受了这个任务。 


来到广州准备前期筹拍时,故园巨变,旧貌新颜,对卢珏在无形中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和力,他也渐渐改变了初来时的不快情绪。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州靠近港澳,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时常受到境外派遣敌特的威胁干扰和蓄意破坏。


有一次,卢珏等人在广州市公安局的安排下,参观了一个装满炸弹的库房,满满一屋子没有爆炸的炸弹,全是特务们安放在市内各个地点试图制造爆炸事件的罪证,所幸被神勇的公安人员破获而没有造成伤亡。卢珏的心一下子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一扫之前的低落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平生第一部反特片的创作当中。


苏联片《侦察员的功勋》《306 号案件》,美国片《卡萨布兰卡》(即《北非谍影》)和希区柯克众多的悬念电影,以及苏联的惊险小说《红色保险箱》《靶场上的秘密》,都成为卢珏的参考对象。有关反特片中情节处理的三个 S 元素:“悬念、意外、满足”,在卢珏的脑海里幻化成一个个情节发展的影像。


《羊城暗哨》的剧本故事确有原型,由作者陈残云根据“广州第一大案” 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来。卢珏感觉如果一味照搬和拘泥于真实案件,其情节的表现和发展并不精彩,还可以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和虚构,以更好地加强反特惊险片的戏剧冲突。在陈残云和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公安局的支持下,卢珏对剧本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将主人公王练打入敌特内部的戏份增设了符合人物特色的情节,另外,他还把敌特头子梅姨由原剧本的马老板延伸到不被人察觉的女佣刘妈身上,甚至她的真实身份连特务内部的马老板和八姑都不知道,给人造成扑朔迷离、出人意料的效果。



《羊城暗哨》剧照


在影片中,有关公安侦察员王练打入敌特内部,与女特务八姑伪装夫妻、女方以美色引诱的情节处理方面,卢珏可谓绞尽脑汁。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在文学、电影、戏剧中的男女关系描写,还是一个有意回避的禁区。所以,面对这一按照情节发展又不可回避的难题,卢珏想出妙招。因为剧中的王练和八姑都不知道家中保姆刘妈的真实身份,出于互相警惕和提防为由,让王练有意借口躲避开八姑的几番挑逗,既有所连带,又刻意回避,没有逾越“雷池”半步。


银幕上虽然八姑使出浑身解数,三次卖弄风情,王练则在导演幕后“指挥若定”之下,处处沉着冷静,以柔克刚。扮演王练的冯喆和扮演八姑的狄梵,两个演技派演员的动作与表情,台词与表演,围绕着这幕“有情无色”的重头戏,做足了戏份。


1957年,《羊城暗哨》亮相银幕,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和由衷喜爱。报端评价该片为“新中国第一部最具独特创造,为以后社会主义侦破片开辟新路的示范性影片”,电影界也发文赞誉为“不朽的时代佳作”。 《羊城暗哨》作为先期投放输送到国外放映的国产影片,曾经被数十个国家称为“中式希(希区柯克) 派的杰作”。


作为17年间很有个性的反特片,如今留给当年观众的记忆,已经不仅只是一种类型、一种印记,它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另外一种特殊时期的既定符号,令当年那个年代的人们在回味往昔的同时,也让时下新生一代对“反特片”这一特定时期的电影类型,生出恍如隔世之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