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境中的菖蒲

 秦岭之尖 2016-05-02

每日只发布颜值最高的美图


苔藓?微信号:taixian007

每天发布精品美图| 最美的公众号

园艺 | 苔藓 | 微景观 | 传统文化 | 庭院情怀 | 视觉

我的新浪微博ID:行行之沙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菖蒲是一种多年生的草,表面看似寻常,但要养出精神来,却并不容易,天时地气的环境不说,养护人的心思手法也很重要。江南人老话说的养菖蒲就像伺候大小姐,看了海宁朋友处一个直径盈尺、深且寸余、圆形紫砂浅盆中所养之菖蒲,果不其然。那满满的一盆菖蒲,近五十年里,经历过多个主人的养护,依然苍秀青翠。

蒲草疏松处,露出盘错的根节,如竹鞭一般,说来也是一个看点,有古人赏竹所说“未出土时便有节”的意思,暗含士大夫气象。根节之下不见土,被厚厚的一层苔藓覆盖,而这层苔藓,养护功夫之外,也同样有讲究。



日本大花菖蒲


前阵子梳理过赏石的资料,有唐人刘长卿《题佛殿前孤石》诗,其中有“一片孤云长不去,莓苔古色空苍然”的句子,大意可理解为石体本坚实,而苔藓依附紧密,可喻为相伴忠贞,而不仅仅是出于视觉层面的审美。又比如白居易《双石》诗中的“空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等等,也一一若此。可知从唐人眼中开始,那一片幽暗的苔色,就有了特别的意蕴。



但不管怎么把背后的内容说得如何的复杂,在直观上,菖蒲仍是以质朴为本色的。也正因为这样的一些因素,菖蒲入画极有感觉,在明清文人画家的笔下,它既能演绎说道,又收获清幽之姿。


吴昌硕 清供图

晚清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们的“清供图”中,常常以石与菖蒲相伴,是传统的意境。而即使是为海上新贵们应景而作的富贵图中,也每每有菖蒲一盆,茸茸茂盛,以示其生意盎然;而且,菖蒲或载瓦钵,或置石盆,可显其古淡,与画面中种种讨巧应俗、求财显富的杂什一相组合,就多少不再显得那么的土豪气了,也算是在商业绘画中保持了一点点文人的“腔调”。

千人菖蒲qq交流群: 435906857



中国的艺术里往往惯用这样的一些手法:从小处得其大。说得术语一些,就是由有限感知无限,正如《梦溪笔谈》里谈到山水画时,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从这个道理看过去,中国人的山水画,包括其它的画材,其实并不计较眼前所见自然形貌的高低深浅,而是借此体察自己内心世界的种种。



这几年,设计界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侘寂”(wabi-sabi),属于日本美学中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尽管它那些感觉上的东西是很难定义的,但对应于众多大朴不雕的生活物品来看,也能概括出某种思考的范围,即对万物“静观”与“微观”的欣赏态度,以及对于人工与自然之间度数的把握。


其心境与场景的营造,的确是很诱人的,因此时下小资人群里,就常常把茶道、花道、枯庭什么的作为高大上的谈资。殊不知,日本人的石菖蒲,也同样玩得非常的出彩,可以作为“侘寂”之一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