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俗记

 豪杰407 2016-05-04

春联

贴春联是过年的一种重要形式。鲜红的春联贴上门,才有过年的喜气。

颍淮一带,贴春联,有个讲究,就是除夕那一天,春联(颍淮俗称门对子)写好后,要早早贴上,越早越好。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辈人说,贴上门对子,就挡住了要债的人。就是说,不论是谁,看到欠债的人家大门上贴上了春联,就不能再去人家讨债了。越早贴上,一家人就越早进入了过年时间。

颍淮一地,虽是淮北平原的粮仓,但旧时,也是一个穷。因为穷,每一户人家居家过日子,都免不了向亲朋借一点。在这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借过账的人家,算不上一家人。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但日子无法接济,或者遇到了天灾人祸,还账就拖住了,有的甚至能拖到无期。腊月里,年根上,债主们也就会到欠债的人家催债、讨账。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据说,讨债的人,一见欠债的人家大门上,贴上了鲜红的门对子,就会知趣地返回。催债讨账事,只能等到过罢年,再说。

为什么是这样?颍淮乡间,虽然贫穷,但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份起码的尊重在。人家贴上了门对子,就说明人家已经开始过大年了。过年,讲究的是一家老小的团圆,欢天喜地的气氛。这个时候,如果突然闯来一个讨债的人,岂不扫兴?

让人家过个踏实年,讨债的人不会都这个时候上门。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这是民风淳朴的最好见证。它没有官家的硬性规定,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浓重底色。

拜年

春节拜年,是国人过年的传统。人们相互拜年,问候新年好,讨的就是个彩头。而过去颍淮乡间的拜年,则别有一番意趣。

记忆中,每逢过年,特别是大年初一,一个村庄有孩子的人家,都要让自家的孩子到别人家去拜年,一家一户都少不得。就连独居的孤寡老人,也得去拜上一拜。小点的孩子,由大人领着;稍大点的,结伴而行。到一户人家门口,都争先恐后地喊着大爷、大伯、大叔、大婶:“俺给你拜拜年吧。”早已在堂屋候着的主人家,一边笑嘻嘻地应着,一边抓那香喷喷的瓜子、花生,还有自家做的糖果,往孩子的兜里塞……

那一声声拜年,把那时农家过年的热闹气氛,烘托得无以复加。那每一拜,拜出的都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风俗图。

后来,生活富裕了,这样的拜年,却成了一道记忆中的风景。有的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在外,连着几年都难得回老家过个年;有的孩子缠着刚返乡的爸妈要钱花,没有了到处拜年的兴趣;有的孩子守着新买的大彩电或者智能手机,看小品,玩游戏……大人们,往往只顾得规划新一年的挣钱“路线图”,也没有了领孩子拜年的那份闲心!

照虫

打灯笼是很多地方过年的保留节目。这在皖北的颍淮地面上,也不例外。红红的灯笼,不论是高高挂着,还是孩童拎着,由里而外,都是那么喜庆。但颍淮一带,还有个打灯笼“照虫”的习俗。

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吃罢年夜饭,照例是要守岁的。但过去颍淮乡间守岁的过程中,长辈一般都不忘安排孩子“照虫”:在柴火垛旁,在粮食茓子边,在牛羊圈里,用灯笼的灯光,照上一照。通常一边照,还要一边自问自答一番——

照啥的?

照虫的。

可照死了?

照死了。

有时候有的孩子好奇,这样的自问自答,要反复多次,才肯罢休。

老辈人说,除夕“照虫”,由来已久。在这个一年中特殊的夜晚照一照,柴火粮食一年不生虫,家禽家畜一年不生病。此起彼伏的迎新鞭炮声中,红灯笼的灯光,映照着孩童虔诚的问答。那是旧时颍淮乡间一幅典型的年俗风情画。

乘悠

今天的孩子,都知道荡秋千。但过去颍淮乡间,它有另外一个俗称,叫“乘悠”,也叫“乘悠悠”。早年间过年,“乘悠”是这里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

秋千,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史料记载,它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简单易学,深受各地人的喜爱,很快流行开来。唐代诗人王建,还曾写了一首《秋千词》,把荡秋千的刺激,描绘得淋漓尽致——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颍淮乡间的“乘悠”,通常只在春节那一段时间。因为一年到头,过年最为清闲。过了这一段,开了春,农事就一件挨着一件了。

每年的年根上,颍淮人家准备年货的同时,都不忘为孩子“拴”一个“悠悠”:选两棵结实且距离相近的大树,在树干与枝杈的结合部,绑上一根结实的横梁;再用结实的绳子,从横梁的两端拉下来,距地面两尺高左右,居中绑上木板或木棍即可。从正月初一开始,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之外,最热闹的,可能就是“乘悠”的所在了:男女老少齐上阵,连怀里抱的孩子,七八十岁的老翁,都要坐上去悠一悠。有的“拴”得高的秋千,都能引来大半个村庄的人,前来“乘悠”、观摩。那场面,颇为壮观。

颍淮人以为,一年的开头“乘悠”,能把未来一年可能遇到的晦气“悠”掉。送走了年,“悠”掉了晦气,人们才轻松开始新一年的新生活。多么朴素的愿景啊。

年尾巴

过去颍淮乡间走出来的人,很多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大年初二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大人会提醒孩子,初三早晨要起早,到家后(屋后)拽住年尾(Yi)巴,就把年留下来了。如果不能起早,拽不住年尾巴,过了初三,年就走了。

于是,孩子就会在这样的提醒中入睡。甚至在睡梦中,他还会梦见从天上丢下来的一个又粗又大又长的年尾巴,在自家的屋后,摆来摆去……

旧时的传说中,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怪物。有一种说法,过年的时候,人们燃放鞭炮,就是驱赶这个怪物的。但年,又是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怪物:年来了,可以穿新衣、吃鱼肉;年走了,就会一切如旧。好玩的没有了,好吃的没有了,无忧无虑的快乐也没有了。因此,留下“年”这个怪物,就成为孩子心中的一个愿望。

怎样把“年”留下?大人对孩子说,一大早天还不亮,就得起来。趁年还没有走远的时候,用粗绳子把年尾巴拴住,再栓在屋后的大树上。这样,年就走不掉了,就可以天天好吃好喝,自由自在。

很多贪吃贪玩的孩子,就会带着这个朴素的愿望,进入梦乡。但早晨一睁眼,天已经大亮。大人会对孩子说,你个懒虫!年早走远了。

应该说,这是大人给孩子的一个善意的谎言。但这个谎言,折射出的则是当时贫穷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淳朴向往。当然,其中也许还有一点自嘲的意味。

时间行进到21世纪。人们的腰包都鼓囊囊的,城乡市场一派繁荣。家家户户每天的生活,不是过年,胜似过年。上了年纪的人说,天天都在过年。恐怕没有谁,还能想起来对孩子撒下这样的“谎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