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作品-隆昌之最,震撼来袭

 wxf雨 2016-05-04

原创作品-隆昌之最,震撼来袭

2016-05-04 隆城印象

我心中的最美乡镇--龙市镇

这里有峻秀的山,这里有清澈的水,这里还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这里就是因“山峦聚集,五龙聚首”而得名的龙市镇。

源起:

千年古道石板铺

肩挑背负走盐夫

造物的神秘与奇异,赋予大地和山河灵性。遥想远古,在那骄阳蒸薰之时,当盐湖结晶而出的盐,改变了先民们的口味而生津液之香时,始祖们一定会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此咸而香之物,怎如此神奇?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坦言:“盐,生人生气之源。”盐的食用,使得人类躯毛渐褪,胃肠舒和,手脚灵活,聪慧灵敏。从此,以盐为轴心,中华先祖揭开了中国生成的序幕,演绎出华夏民族开疆拓土的原始剧目。

把脉盐的历史,不得不提盐道。一个个匆忙而艰辛的身影,肩挑背负,在来来往往中打捞着幸福的日子;在苍凉的古道上,传递着生命的火种。

龙市镇早在东汉,便为自贡井盐东输的重要驿站,古盐道横贯场镇东西,至今仍保留着约1公里。明朝成化年间,随着居住人口逐渐增多,场镇逐渐壮大,成为重要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物阜货丰。可以说,龙市镇因道置驿,因驿兴镇。

建筑:

一花一叶皆世界

亭台楼阁岂无言

盐道街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街巷空间特色及建筑特色。

周围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成,结构多为土木结构,少数为砖木、竹木结构,基本都是以木构穿逗为骨架,或木板、或泥石为墙。房屋大多为合院天井形式。从高处向下俯看,间间天井相连,成片院落错落有致,青色小瓦屋顶与白色穿逗山墙交相呼应,别具川南民居清雅而又古朴的情趣。天井四面屋顶均坡向天井,这种将雨水集中于住宅之内的作法被称为“四水归一”,即包含民间谚语“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意趣。天井还有采光、除湿、通风等多种功能,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盐道街内的鼎和宫旅社原系天主教教堂,后因排外风潮,成为袍哥的龙头大爷(哥老会会首)住地,并因弟兄行、驻地实际需要而开设成茶旅社,至今古味犹存。是四川境内唯一现存的“袍哥总舵”所在地。

辛亥革命先驱,炸弹专家黄复生先生故居,位于盐道街72号,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前为邻街铺面,后有木梯登楼,上为客房,楼房临街开有两扇栅栏木窗,倚窗俯视,通街景物尽收眼底。邻街铺面往里乃是十余平方的古朴天井,中有石质鱼缸,缸内设有假山亭台,绿叶红花。而今虽风化残破,布满青苔,然细品其间,仍透出一股儒雅之气,暗暗显示出了主人的人品风骨。其后有宽仅20余平方的小小庭院,绿树葱笼,繁花竞香。庭中黄公亲手栽植的一颗黄桷兰,至今枝繁叶茂,置身庭中,使人顿感香气馥郁。

由盐道街老醩房下行不远,有一明代古桥,该桥雄伟奇特,桥高约5米,宽3米,长20余米,有桥墩7座,用巨石砌成,嵌有辟水巨兽。桥面由36块各重两吨的巨条石作九排平铺,暗合天罡之数。两旁有坚固石栏,涨水季节,如果在桥栏上俯看惊涛,大有身挟风雷之感。

今昔:

何必灯火阑珊处

相知相逢皆有缘

盐道两旁,至今还存在着酿造史在百年以上的醩房(酿酒)和酱园(酿造调味品)。今天的老醩房已经改名为龙市酒厂,但仍沿袭着手工工艺和天然原料酿造的传统,用高粱酿造的“烧酒”香气悠久,入口甘美;酱园用蚕豆、大豆和麦麸酿造出的豆瓣、酱油、醋,味道非常纯正。

尾声:

家家幸福皆欢笑

盛世举杯庆团圆

千年古盐道,烙下了一代代龙市人生生不息的坚实脚印,浸透了龙市人勤劳艰辛的滴滴汗珠。它象一条横亘东西的长鞭,世世代代的鞭策着这里的人们不屈不挠,秉承前辈贤人的奋斗精神,继往开业,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