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香国色龙女花

 TLB519 2016-05-05

妙香国色龙女花

(2010-08-16 13:03:16)
 

妙香国色龙女花

●盛代昌

叶榆古郡众花国,

有花龙女尤国色。

——清·袁嘉谷《龙女花歌》

妙香国色龙女花

大理苍山洱海的美丽、丰富、神奇是人所共知的,尤其是苍山怀抱里那些动人故事。如美丽的龙王公主,到荡山听经求法,入地变花的传奇,是令人最为关注的一个,因为从她依始,一个历史文化的浪潮席卷了时光的长河,谱成了苍洱天地中的一篇篇大写诗章。

古城南十里的圣应峰下,有海光寺,一名荡山,又名感通山,寺中的木本观赏花卉龙女花,自来就被称为”荡山一奇”。清代檀萃在他的《滇海虞衡志》中,是这样记载的:”昔赵迦罗修道于此,龙女化美人以相轼,赵以剑掷之,美人入地,生此花奉空王,至今已数百年,缘份已满。朴庵子,迦罗之后人,前年来言:此花忽被天上收去,如琼花匿无影矣!”透露给人们一个龙女花来龙去脉的信息。但故事归故事,书载归书栽,到了明王朝定鼎初年,感通寺僧人法天,一个通晓经文、博学多才的和尚,曾作出了一个轰动当时的举动,又一次在大理历史文化领域中撰写下不可遗忘的一页。

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军平定云南后,初步结束了元梁王朝统治时期动荡不安的局面,大理荡山寺僧人法天跟全省民众一样,渴望安定,渴望统一,怀着对开国君主的尊崇和景仰,带领自己的弟子文瑚、文熹、文齐、文颜与寺庙的几个僧侣,以龙马一匹、龙女花一株,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京师南京朝觐。

    据说,法天一行来到明王朝都城,也许因为龙马第一次走进繁华闹市,或许是见到红男绿女的锦绣衣冠感到新奇,竞引颈长嘶。神奇的龙女花也好像有所感应,在龙马的长嘶声中渐渐绽放,露出了”白可敌雪”、“素可如玉”的容颜,在南京城中的大街小巷蔚为奇观,传为佳话。正如作家莫言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所说:”没有奇人奇事,这世界就是一池死水。”当消息传到宫里,神奇吉祥的征兆也确实让朱元璋感到高兴,于是庄重热情地接待了远道而来的佛家使者。  金殿上,法天向明太祖进献了龙马与龙女花,并献上朝贺的诗章和可供朱元璋治理云南的参考资料《征南赋》。还用七言律诗表达了千里迢迢上京朝觐的感想:    

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

叶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

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

累朝未有今朝有,万国来朝仰圣皇。

    在朱元璋眼里,法天不是一般的僧人,他的到来,代表了云南边疆人民的心愿。通过谈诗论文,看出法天还是个精通佛理、博学多才的人。朱元璋对云南沿用旧制,以贝代币很感必趣,因为明王朝建立后,铸钱机构”责民出铜,民率毁器充官,颇以为苦”。

    于是命法天将云南以贝作钱的情况,作《贝生赋》。法天将《贝生赋》写得文彩斑斓,且带有哲理思想,是一篇当时并不多见的好文章,对朱元璋日后治理云南非常有帮助。

    法天师徒一行在京师住了一个多月,朱元璋才命令礼部送其回滇,并以御书《乘春诗二章》以赐,还命王公大臣和诗,并赐名无极,法天写下了《辞朝诗》以谢。在法天一行离开南京之前,明太祖朱元璋特意下了一道圣旨:大理僧无极,博修佛道,善阐宗风,俗人感化,宜授大理府僧纲司都司职。不但对法天给予了褒奖,还封了他一个不拿朝庭奉禄,统管大理僧众的官职。

    法天回到了大理感通寺,在寺中建立了御碑亭。将朱元璋赐诗垂碑勒石以传永久。第二年朱元璋派布政使张沈亲临感通寺慰问,并作《感通寺记》刻为碑石,后来收入《荡山寺志略》中。  法天是大理府城杨姓之子,生于元宗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十六岁(1349)出家。明洪武17年朝京之时,法天已51岁。洪武32年,将住持之位传给徒弟文熹和尚,到永乐4年(1406)法天74岁与世长辞,师从高峰、到断岩、再到海印,到法天,累计有四代之多。

明嘉靖年间,四川状元杨升庵谪居云南,常往来于苍洱之间,与大理白族名士杨士云、李元阳、董难、杨南金等人相契为密友,也曾亲临感通寺,寓留二十余日,在寺完成了《转注古音略》一文,后李元阳将其寓居的感通寺楼题名为写韵楼。从此,不少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时常选胜登临,赋文吟诗,谱就了荡山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诚如古人所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下有知已,可以不限,不独人也,物亦有之。”(清·张潮《幽梦影》),有如渊明爱菊,羲之爱鹤,米颠爱石之举,真乃“蝶为才子化身,花为美人别号”。就法天贡献给明太祖的龙女花和龙马而言,何不如是。

 

    从此,在数百年的时光隧道里,就有了一条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廊,不论诗、文章、传奇、秩事,无不成为文化大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先吟颂龙女花的是大理喜州的白族诗人杨士云,他是明弘治年间解元,正德丁丑(1517)进士,官给事中。他在三塔寺也见过龙女花,诗中说道:

檐葡林中旧有国,华严台上早逢春。

风香时递云间信,玉貌谁传月下神。

萼绿许数为近待,飞琼或恐是前身。

可怜龙女花饶笑,应笑山翁鬓似银。

    诗人不但赞美了龙女花的”玉貌”,还闻到”风香”。同时也告诉人们,在明代的大理,除了感通寺,在著名的崇圣寺中也有龙女花的存在。

    明末清初的云南著名诗僧担当,以对联的形式,记下了马嘶花放的奇迹和感通寺在西南揽胜中的地位。联云:

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

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清朝康熙年问,时任大理府通判的江南黟县人黄元治,也曾亲临此地,有诗赞道:

折来龙女玉花枝,欲杖西风寄所思。

写韵楼存人不见,朗吟垂柳旧题诗。

    可见黄通判在摘得龙女花时,想起了杨升庵,恋旧怀古,见楼恩人,不免高声吟起了升庵旧作《垂柳篇》。到了乾隆年间,仪征人云贵总督阮元也曾到感通寺来折过龙女花。诗云:

十五峰前洱水涯,旧楼还是野僧家。

楚雄垂柳不堪折,折得一枝龙女花。

    同是乾隆年间,赵州(今弥渡)人,著名历史学家师范,在看到儿辈从荡山折回龙女花后有诗赞道:

袅娜人间绝世姿,荡山高处影离离。

折来幸未伤迟暮,素蕊含苞欲放时。

仙种曾经贡玉墀,好风吹伴万年枝。

几时容我看全树,写韵楼头另题诗。

    道光年前,云贵总督林则徐也曾到感通寺,在写韵楼吟诗凭吊过杨升庵。时任迤西道尹的黎城人王发越,在他的《叶榆十咏》中也吟咏过感通寺的史事,诗云:

人家半住白云隈,百二河山望眼开。

写韵一楼迁客去,献花万里老僧回。

龙宫女化听经树,汉相祠留画卦台。

七尺峋嵝碑纂古,摩挲禹迹认苍苔。

    在诗中,王发越又为龙女花取了一个听经树的别号。到了光绪年间云南状元.石屏人袁嘉谷将写韵楼笔龙女花史事写得更加到位。特别是”叶榆古郡众花国,有花龙女尤国色,天谪名士赏名花,傍花结楼洒烟墨。氏杨名慎文宪公.诗韵写成花韵同……”袁老先生第一次将龙女花评为大理花国中的国色,并以名士赏名花,诗韵写成花韵的佳句道出了诗在花韵中的和拍。最后感叹到:“点苍山空白云落,契我心知中有人。”将二位状元的相契之处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当著名画家徐悲鸿游览大理清碧溪后,曾有“君欲思龙女,商量召洛神”之句,表达了对龙女的惦念,并与洛神相比美。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诗人、名士对龙女花的赞美和记录见到龙女花的真实描写,不但说明龙女花的美丽、神奇,特别是将龙女花誉为一方之”国色”,诗韵与花韵的相比,不但提高了龙女花的文化品位,更加丰富了龙女花文化的内涵。

    

    自法天朝觐之后,龙女花声名远播,关心爱护龙女花的有识之士层出不穷。许多游记和文章都详细记录龙女花的现状.这些亲见亲闻的当代记录,无疑是今日了解认识龙女花的可靠依据。

    最早记录龙女花的人,自然是写韵楼主状元杨升庵先生,他在所辑之《南诏野史》中是这样描述的:“龙女花,六瓣,中心有金色,小如意状,滇中唯此一树。相传昔有龙女听法悟道,化身为此花云。”

    接着大旅行家徐霞客,也亲临过感通寺,在他的《游记》中是这样记录龙女花的:“其前有龙女树,树从根分挺三四大株,各高三四丈,叶长二寸半,阔半之.而绿润有花,花白,小于玉兰,亦木莲之类异其名。时花亦已榭,只存数朵花在树梢,而高不可折,余收折其空枝以行。”

清朝初年,大理府通判,黄元治在其《荡山志略》中是这样描写龙女花的:“惟见白花一株,始悟为龙女,花因以名……有异香,鬃黄色,中一鬃,状若如意,叶如茶,相传无极入觐白茶花即此。”

    云南总督范承照,在当地官员陪同下,曾游感通寺,”饮罢下山登写韵楼,看龙女花,即当日无极所献于明太祖者……时康熙三十年。”

    当时流寓滇中的陈鼎,在《滇游记》中是这样记载他所见到龙女花的:“楼(写韵楼)前白茶花,高数十丈,大数围,花如玉兰,心殷红,滇南只此株,埋务分种皆不能活。”

    到了清乾隆年间,前来观赏龙女花的人更多起来,曾增补过《南诏野史》的湖南武陵人胡蔚曾到过感通寺见到龙女花后认为:“滇西记取无双树,写韵楼边见一株。”时任云南总督的金石学家阮元认为:“龙女花唯此地有之,高数丈,花似单瓣白茶花,稍大,而韵胜之,皮色亦相似,惟叶长不脆,或山茶之别种欤!”时任剑川州牧的张泓,在《滇南新语》中描写的龙女花是:“龙女花,树高五丈有余,围七尺余,叶如木笔大倍之,花于秋如盎,瓣类莲,洁白似玉,攒从黄须中有一须长四五寸,结顶状如意,出瓣外,香类似昙闻数里,一开千类百朵,远望凝层雪,滇南惟此一棵,树在大理苍山感通寺前。”

    姚安土司高香映,在他的《妙香国草》一书中,记述龙女花曰:“桥乔然类老碧梧,叶甚猗娜,手弄觉其内泽可爱也。长径一掌,阔似裁袜之湘波,问之云:花可敌雪而香竞旃檀,供不遇开时……”

    以上亲眼目睹龙女花者,其记述大同小异,有繁有简,相信龙女花确有其物。就现代出版的《云南风物志》中也是这样记述龙女花的:”龙女花又名大理木兰,在大理感通寺……花以龙女相誉,可见其美。”说到龙女花“著一身缟素,含一包芬芳。木兰中分先花后叶如如白玉兰,先叶后花者如天女花、龙女花。”

    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的资料,龙女花与天女花近缘,其学名为Magn0lia wilsonii,星散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山区,花大美丽,蕊大清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是我省濒临灭绝的珍稀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说到龙女花的形态特征,为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有明显皮孔,当年生枝紫红色,叶椭圆状卵形,长6—12公分,宽3—5公分,上面治中脉和侧脉被灰黄色柔毛,下面密被银灰色平伏长柔毛,叶柄长1—3公分,密被长柔毛,托叶痕几乎达叶柄顶端,花与叶同时开放,下垂白色,芳香郁馥,径10—12公分,花梗细,被长柔毛,下弯,花被9(13)公分,外轮三片,内二轮近等大,宽匙形或卵形,先端圆形;雄蕊紫红色;雌蕊群绿色,卵状圆柱形,子房先端有弯长的柱头,聚合果下垂,椭圆状圆柱形长6—10公分,径2—3公分,熟时红色后转紫褐色,瞢荚有喙。  

经过古今对龙女花的记载和现代科学的认知,龙女花洁白如玉、芳香传数里的特征,深深被人爱戴,欣赏和赞美。就连同属的木兰,因有与龙女花同属的一些特征,自古就是文人学士们诗辞中的精神依托,二千年前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餐秋菊之落英。”宋朝大诗人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说:“曾向木兰舟上过,不知原是此花身。”

作为“荡山一绝”的龙女花也曾如此,清代诗人高奣映的《龙女花词》寄调水仙子,用杨升庵韵,更是咏出感通寺龙女花的美丽风姿,珍奇绝伦。

    词云:

    宫门水晶苔绣瓮,龙女惯将琼树种。燃枝天矫献金仙,和露弄,嫌霞重,国是妙香风遍送。微笑拈时谁与共,华首门前霜叶冻。碧梧贞断感通秋,花似雾,人如梦,何日朝阳棲彩凤?

 

    据说:1956年,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到大理,开口第一句话问的就是龙女花的下落。一树大理历史文化之花竞然让日理万机的总理如此关切惦记。不能不让人想起状元袁嘉谷将龙女花誉为国色的份量。从此龙女花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大理白族自治州花卉协会成立后,大理州政府有关部门曾责成协会负责人、白族老花工李春荣先生寻护龙女花的下落。1980年夏天,他们拜访了感通寺僧人寒临大师,大师是巍山县人,七岁出家。当问到龙女花时,他说在点苍山深处,于是在几次入山寻找之后,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海拔3800米的峰谷中发现了龙女花。

    1998年夏天,以李春荣为首的花卉协会的会员们再次来到苍山深处见到了龙女花,并用多种方法对龙女花进行嫁接、扦插、引植。直到2007年农历三月,再次组成”龙女花考查队”深入苍山深处,对龙女花进行更深层次的考查研究。在3800米海拔高度的苍山峰谷间,刚刚走近龙女花,突然山中烟云弥布,风雨大作,当队员们离开山谷时,又是万里晴空,不能不为龙女花的寻找增加了几分神奇。最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成功繁殖。目前,考查组成员张金荣已建成“龙女花培育基地”,并成功培育幼苗300余株。对于一生爱花、一生种花,曾代表大理州出席过全国各种“花博会”的李春荣老先生来说,龙女花成活的消息使他热泪盈眶,感慨万千,感叹到“苍山神物,本不该绝”。

    此后,一则则消息先后见报,引起了争论,有的认为,龙女花并未灭绝,现存感通寺内,有的说感通寺内的龙女花已不存在,有的又说龙女花是摩莲花,有的将上关花(和山花)都认为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中之花,从这些争论中证实了大理花卉物种的多样,观赏植物的丰富。但愿在古今记载和科学规范了的名片中去求取真实。让这树被称作”妙香国色”的绝妙真品,回归今日盛世。其实,今日我们看龙女花,应用我国美学家朱光潜的美学观点“整体观的思想是解开美学之谜的一把钥匙”(《谈美书简》),将龙女花溶入整个大理风光中去,溶入悠久的大理历史文化中去,就会让它的美丽、神奇更加提升,还是大理老画家冯世禄老先生题写的感通寺楹联,是最完美的概括。联云:

    古刹何奇,状元写韵,才子参禅,总督题壁,霞客记游,名士名僧,名宦名流登临选胜:

    班山独秀,龙女献花,无极朝觐,波罗正果,悲鸿抒马,有文有赋,有诗有画荟萃云堂。

    龙女花,美丽的花,神奇的花,历史的花,文化之花。让这一张大理妙香国色的特殊“名片”与大理的无限风光一起。赠与世人,赠与世界共同分享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