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健:补砚斋笔记

 家有学子 2016-05-05

【荐读】林健:补砚斋笔记


林健 字力帆,1942年生于福州。斋号补砚斋,自幼爱好书法篆刻,师事沈觐寿、陈子奋先生。致力研讨秦汉篆、隶,能融于刻印之中。作品风格雄浑豪放,跌宕多姿。他潜心于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陈子奋诸家篆法,然后用以上诸家的篆法临写三代两汉篆隶文字,反过来又用三代两汉篆隶文字的特色去临写以上诸家篆隶文字,将这种双向对流的思维方式反复提炼、使之升华,并用于篆书、篆刻的创作,从中追求雄劲奇肆的风格。现为福州画院特聘画师、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社员,出版有《篆刻字汇》《补砚斋书法篆刻》《补砚斋集临篆刻文字类编》等


1990年十五则

□补砚斋,余读书游艺之所也。因案头砚海边栏裂损,胶补而固之,遂用为斋名。盖师古贤学然后知不足,时时补研之意。砚为紫端,故友林兴龙见赠,先师陈子奋刻铭曰:“胆大如海,腕旋如天;一以贯之,亦圆亦妍。”

□一九六零年新春之吉,余蒙沈觐寿先生引荐,于福州西湖宛在堂拜见陈子奋先生。相见时,陈向沈说:“林健未出生即己认识”。陈与余先人相识,故出此幽默之言。小坐,沈自往开化寺赏兰。陈与余交谈时,有人为其洗砚研墨。移时陈说:“吾要写字。大人写字,小孩不宜观看”。余甚感失望。而今,始知书画创作习性各异;长篇巨幅,尤需宁静深思。故有不喜对客即席挥笔者,且创作中之运笔用墨,不用于教学示范,初学之人,无从效法也。

□书画篆刻作品中签名有似于注册商标,为书画家必研之课。高手签名,既具画押韵味,又合本人行书笔意,匠心独运,清新爽目,令人阅后久久难忘。

□篆刻二字望文生义,即篆书之雕刻。广义而言,凡甲骨、泉币、钟鼎、碑版、印章、砖瓦等器物上雕刻之篆书铭文皆属篆刻作品,印章仅是其中一种。用篆书刻印可称篆刻,更确切者应称篆刻印章。我国印章艺术源远流长,以篆书刻印为主流,因篆书线条善于促长引短,弯曲流动,其造型能长能扁,能方能圆,生动协调于印石特定形状之中,富有装饰趣味。再者,篆法与章法、刀法之相互适应亦远远超乎其他书体。印章艺术虽有以隶书、正书及其他文字刻印者,只能聊备一格,不属于篆刻艺术。当今,辞书中“篆刻”条目泛指雕刻印章,似不精确。所以,分门别类印章艺术,阐明“篆刻”二字词义,即可避免诸多无谓争论。

□篆刻印章与其他篆刻作品之间文字造型存在共性,以之变化入印则取之不竭,用之无穷。自邓石如以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诸家各就英分,或主方正、或主秀逸,或奇肆纵横,或真率烂漫,或苍劲古拙,皆为千古不朽大家。同时认识到篆与印之相辅相成关系,总结出“篆从印入、印从篆出”、“印外求印”之印学理论,至今尚不失为学篆学印之金科玉律。

□“篆从印入、印从篆出”说明篆与印二者相辅相成之关系。学篆与学印,犹为划船务须左右双桨齐力。必为印学之不二法门。篆书之进步有利于刻印演变,篆刻之成绩亦有益于篆书创新,篆书形成风格用之刻印则有水到渠成之功,其所刻朱文与白文格调必趋统一。

□书法,篆刻艺术以线条为生命,文字之线条与造型相辅相成,线条形迹与作品风格息息相关。线条精善美,令人有入木三分之感,此非三年五载所能修成,故有一下笔便见功夫之说。倘若只图形式拆改翻新,或可惊诸凡夫,一时风行,却因才力不逮,易被他人套用,欲求久远流传,谈何容易?故创新者旨在创线条之新,苛能于寻常一画之中,别具筋骨风神,即可终身受用不尽矣。


 

□篆刻印章是由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者组成之造型艺术。篆法和章法为其根本,刀法同如书画之笔法,篆法和章法完稿后才能运刀如笔,以刀将其笔墨效果雕刻出来,并增添其金石气韵。吴昌硕谓:“余不解何谓刀法,但知凿出脑中所欲表现之字而已。”黄牧甫谓:“刻印惟篆之功最难,刻则迎刃而解,余作篆凡数十纸,而奏刀乃立就。”古贤论印:“以刀笔浑融为神品,有笔无刀为妙品,有刀无笔为能品。”“印之所贵者文,若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


□篆刻文字有以铸者,有以凿者,铸者如同翻砂,待金属熔化后注入模型而成。其文字形迹圆浑朴茂。凿者系以刀直接在器物上凿成,固器物材质坚硬需锤击刻刀上端方可锲入,故称之“凿”,其文字形迹锋力劲折。铸与凿之神韵非笔墨所能仿佛。高手临写不但师其造型变化之妙,还善于掌握笔、墨、纸三者性能,淋漓尽致表达浓、淡、干、湿之笔情墨趣,开辟不同铸与凿之胜境。

□余十五学印、喜吴昌硕、齐白石诸家。长者胡孟玺告之应取法秦汉、并承黄曾樾先生为借《十钟山房印举》,当时年幼不能会心。三十以后稍稍有悟、乃知秦玺汉印,切玉镂金穷工极变,方寸之间,形象百端,各自成佛作祖。其文字或跌宕多姿,随意而成,于变化中求统一;或绸缪正整、屈曲缜密,于统一中求变化。以至今日谈印亦谓不学秦汉者则不登大雅之堂。信乎长者之言不诬也。

 

□学篆必先读《说文》,熟知造型、声音、文理,《六书》即晓,自能通变,学画之法,写生可,临摹亦可。学书则唯可临摹,故学篆亦只可从传统篆刻作品中,开阔视野,选择范本。然后专心致志临写,于熟中生巧,博采约取,熔为一炉,其所作自然而然有典有则,妙趣横生。篆刻印章文字就汉印而论,印字有篆隶相杂,部首通假,笔书增减等迹象,所以后来有“以隶为篆”之说。读者欣赏篆刻作品,应侧重其艺术性,不必以文字学观念苛求其规范化。但作者自身则不可无视篆书规律而任意变形杜撰,令人无法识读。

 

□元代中期开始以叶腊石为印材,柔而易刻,只需指腕用力,刻刀即可于印石上游刃自如,以刀代笔。从此擅长篆书者可随心尽意地自篆自刻。我国闻名之叶腊石矿区有闽之寿山,浙之青田、昌化,蒙之巴林。因其石质硬度坚、韧、脆、柔、松不一,石质坚细宜刻秀逸工致者,石质粗松可作雄浑奇肆者。陈子奋刻印跋语:“湖广烂如泥,即作烂铜印。”点明个中道理。篆刻所用刻刀大小,刀刃厚薄及印章石质皆关乎篆刻效果。故只有懂得选用适合自己创作之印材和刀具进行篆刻,充分发挥自己技法特长,表现自己艺术风格,抒发自己思想感情,乃可创作出精善美之篆刻印章作品,此之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以叶腊石为印材,推动了篆刻印章艺术创作繁荣。发展至十九世纪开创了一个可与秦玺汉印相媲美之艺术高峰。开拓适合篆刻之新印材品种有助其艺术创新,是篆刻作者探索之课题。

 

□花押印章盛于元代,故称“元押”。形多长方,印面之上半部以正书刻姓氏,笔意胎息于魏碑,富有孩童天真之气,下半部刻八思巴文或签押符号。(八思巴文原元世祖命八思巴制订之拼音文字。)魏碑书法不但用于“元押”,更有助于刻印之边款,故为学印系列课题之一。

□书画篆刻作品系作者精神之流露,才识之结晶,行笔走刀中灵气往来,善得意外之效,古人谓得之于“天”;殆其精彩处,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然作者若无数十年切磋砥砺之功,安能到此妙手偶得境地?个中磨炼甘苦,有心人见仁见智,当能体察之。

书画篆刻作品之格调,反映作者思想感情和文学艺术修养。故求其精者,于技法之外,必本于读书;读其所必读之书,得哲理逻辑之通达,人品道德之端方。然后才大胆大,识宏量宏,而入精善美境界。

 


2001年八则

□友人问我,您是职业书法家吗?我以为职业是为维持生活而做的事情,我自幼从父学医,为业三十三年,退休已十余年,领到的养老金,虽未足养家,但供本人生活则绰绰有余。以此衡量我,于书法篆刻应属“票友”之列。但是“票友”的作品一旦达到艺术品水平,其劳动就有价值了,就有资格“下海”了。

□学习书法需要天赋与勤奋,二者不可偏缺,虽有聪明之资,还须做迟钝工夫才能成功。天赋不能强求,勤奋则可求之于己,人十己百,必见功效。学书有成者,以“少壮功夫老始成”为常见,也不无早悟者与至死不悟者。大抵为学关键在于悟道、得道。古语“朝阅道,夕死可矣”。可见悟道、得道的重要性。学书不知取法,空有创新意识,是无益于学书的。

 

□学书当以临摹为法,从传统作品中开阔视野,选择自己喜欢的范本,专心致志临写,培养对点画与造型的精致观察力,并于实践中体悟,持之以恒,功在不舍。再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探讨笔、墨、纸的性能,选择自己适用的。此外,在创作中努力排除外界各种因素的约束,将自己心灵充分融于作品,使艺术自由发展。

□友人要我说出对我人生有影响的书和人。我认为读书目的首先在于求人品道德之端正,哲理逻辑之通达。其次读专业书。我的先君际阳、先师沈觐寿、陈子奋,他们为人之仁慈、诚实、勤劳以及事业上的成就,令我景仰,是我的楷模。

 

□一九八七年我作客香港,一位名士看了拙作说:“你这人外表和内心很不一致。内心太炽热,但竭力压抑、不让它发泄出来,所以,你在写字的时候把内心的激情尽情发泄了。”

□由于人在社会中没有不受约束的,我长期在又是父亲,又是老师的手下讨生活,我的个性和激情于书法篆刻游艺中得到升华,不胜愉快。今已过周甲之年,更是以忘岁月、益延寿。

□有人说传统书法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学术提倡百家争鸣,不同论点,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辨别是否真理。纸上空谈,如何令人相信。书法艺术既然以汉字为载体,所以其发展必须立足于汉字的特性和学书规律。王羲之被奉为“书圣”,是因其用毛笔书写行楷的方法为后世的不二法则,而不在于其所写的字形。书写字形,因人而异,变化万千,形象百端。

  

□友人要我比较吴昌硕与齐白石两家的艺术得失和怎样看待“吴毒”之说。谈论艺术,因欣赏角度不同,难免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争议。篆书发展到汉代参入隶书笔意,而挥洒自如。清代邓石如是取法汉篆的先行者,开了“篆从印入,印从篆出”的先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吴昌硕与齐白石。吴氏与齐氏的篆书篆刻各自达到高度统一的风貌。所不同者吴氏侧重“印从篆出”,齐氏侧重“篆从印入”。吴昌硕与齐白石无缘握手,然吴氏艺术思想有可能通过陈师曾间接影响齐氏,二者作品气韵同是追求雄字,吴氏雄浑婉转传汉铸印之神,齐氏雄劲方折,得汉凿印之妙。二者篆书就我见到他俩已发表的作品,在数量、形式、内容上吴氏都是齐氏的多倍。吴昌硕篆书已臻真善美境界,尤其临写《散氏盘》铭文,天趣横生。齐白石篆书水平尚不稳定。另外,齐氏篆书作品中错字现象,是不可否认的缺陷;篆刻字数多的印章,齐氏亦还不及吴氏游刃自如,平实古茂。“吴毒”二字,我青年时候就已听到传说,不知始于何人之口。大凡艺术能另造门户,自成一家者,其作品皆具极强特征与极大感染力。世人误为容易仿效,而不知其渊源,徒效其形貌,不知取法乎上,自受其咎,回头却怪罪受其荼毒,而怨天恨地,是可笑又可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