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地域因素选择大学

 清风细雨hans 2016-05-05

  填报高考志愿的实际中考生和家长选择大学时非常重视地域因素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北上广深成为考生择校的首选地域的确,由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的关系,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西安武汉、广州大城市资源相对更加丰富。这些优质高校云集的城市,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均十分迅速城市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而城市发展也为高校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及环境保障。这也是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优先盯住热门区域的原因,有的学生就算分数不太高,也不愿意去二线城市的一流大学,而愿意去一线城市的二流大学。

  选择热门区域除了这些地区优质高教资源更多外,还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通更为方便;二是旅游资源更为丰富;三是人力资源更为丰富,包括中学的同学、学长更多,接触到的人层次更高,见过的世面更大等;四是爱慕虚荣,觉得去大城市读书更有面子;五是大城市就业机会更多,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不容否定,一线热门区域确实拥有很多非常优质的大学,但其他非一线区域就没有好大学了吗?其实,一味看重择校报考的地域因素,这是非常不成熟的一种想法。上大学不是逛商店,不是游山玩水。一个人不会因为逛过天安门、走过陆家嘴而眼界更加开阔,充其量只是让你多一些见闻和谈资而已,并不会对你的学习工作有什么实质性帮助。

  网上有位过来人,姑且称为之A曾经写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此不妨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A中学母校某一年有四人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同时也有四人考入某个一线城市的一所著名高校五年之后,在一线城市就读的四位同学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典型的北方小城。毕业后大家也会聚聚,其中有位是文科班的第一名,A鼓励她考研深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斗志全无,而且这位状元就在当地的银行工作,待遇很不错,自然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打算了她最喜欢说的话就是这么大了,还费那个劲干吗而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四位同学毕业后全部在美国进一步深造,成为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说在美国深造就一定比在国内混得好,而是告诉大家,中国科技大学虽然位于二线城市合肥,但该校学风浓厚,学生该校就读的四年中,不知不觉就会养成一种拼搏的精神和坚强的性格时时刻刻保持着一种危机感和奋斗意识,因而这里的毕业生具有出国深造的传统。

  再比如,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并不是一所地理位置很好的学校,但由于该校考研氛围浓厚,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考入各名牌大学攻读研究生。所以,很多考生都愿意去曲阜师范大学读本科,因为可以为自己将来深造做进一步的铺垫。

  的确,我们常常说高考填报志愿是挑大学、选专业,而不是挑城市、选专业。这就说明一点,大学是第一位的,城市只能放到次要位置,因为你是来读大学的,不是来读城市的。一所拥有全国知名度或者行业知名度的大学,不管位于哪个城市,其社会认可度肯定比热门区域的二流大学要高,这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我持有上述观点,并不是主张大家能去大城市而不去。那些分数很高,能够冲击热门区域名牌大学的考生,我当然主张他们这么做。那些分数稍低的考生,由于受到高考分数的制约,他们在选择高校时,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也只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片面追求到大城市读书,考生会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自己的选择空间,使自己在选择高校时放弃了许多实力很强但地域位置不太理想的大学。一句话,选高校,除了地域因素,还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个人发展等因素来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