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杓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主要是气管插管损伤和颈部外伤所致,一般文献报道甚少。但近年来随着全麻插管比例逐年增高,气管插管技术日益普及,非熟练者操作机会相对增多,导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此种喉部损伤的后果会引起患者术后出现发声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此种并发症固有一定的发生率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患者因素:
(1)颈部短粗,声门暴露困难,视野不清; (2)年老体弱、久病衰弱、肌张力减低; (3)疾病引起环杓关节韧带退行性变; (4)喉部肿瘤侵入,全身疾病包括慢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糖尿病所致的肾功能衰竭)、溃疡性结肠炎、喉软化、肢端肥大症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病人,因环杓关节变性及其韧带张力变弱而易发生环杓关节脱位。
操作因素:
左侧杓状软骨前脱位多发,因操作者左手握喉镜,导管从右侧插入喉腔; 向前脱位,①镜片置入过深;②喉镜显露声门,镜片牵拉会厌张力过大,碰撞杓状软骨;③寻求声门裂隙时导管尖端或导芯直接顶撞杓状软骨。 向后脱位则与麻醉时导管远端弯曲部向后外挤压杓状软骨有关。
与麻醉医生缺乏操作经验、技术不熟练有关!
插管和拔管均有可能造成脱位!
侵入性操作:
(1)胃管的置入及留置 多次置胃管,胃管质地较硬,胃管在声门口盘曲,牵拉杓状软骨引起。 胃管长期位于中间位置,喉返神经后侧支受压或肌肉痉挛,可导致杓状软骨部分、环状软骨后溃疡形成、感染、声门功能障碍。 (2)胃镜置入 (3)TEE超声探头的置入
环杓关节脱位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杓状软骨脱位的症状主要为声嘶、喉痛、吞咽疼痛、进食呛咳等。其中声嘶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人提出了一个听话分析评分法。据此评估脱位和损伤的程度,即RBH评分法:Roughness、 Breathiness和Hoarseness。 CT检查、支纤镜、直接喉镜、支气管镜和食道镜都是诊断环杓关节脱位的方法。有人认为CT检查时要细扫(1mm)为宜。电视咽喉镜检查是最有用的方法。环杓关节脱位治疗效果与就诊时间关系密切,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若进入慢性期关节纤维化后活动障碍、声带固定再行治疗效果不理想。
环杓关节闭合复位,即杓状软骨拨动术。
时机:一般在发生脱位后24-48h内进行,效果好,时机在越早越好前提下,视患者情况灵活掌握。 效果:取决于手术者经验及患者脱位后时间长短,一般均需经2~3次,且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局麻下拨动紧密复位
向后外方脱位,将复位器置于患侧梨状窝底部,顺环杓节运动轨迹向前向内拨动杓状软骨; 向前向内侧脱位,将复位器轻轻置患侧杓状软骨前内方,在患者发声时向后外方拨动杓状软骨。 若发声良好或较术前明显改善; 患侧披裂与对侧相对称,声带运动恢复,则认为拨动复位术成功,否则适当调整位置再次拨动。 一般一次局麻可实施拨动操作1-5次。
全麻下复位
仅适用于前中杓状软骨脱位; 为了平衡喉部肌肉力量,必须防止穿过肌膜注入其他肌肉; 在手法复位后,将肉毒杆菌毒素75U注射于复位侧甲杓肌和侧环甲肌内; Teflon注射,使环杓关节固定而使一侧声带固定于中位。
熟悉喉部解剖结构,熟知操作过程,熟练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选择合适气管导管,导管外用润滑油减少阻力摩擦,气管拔管时气囊应充分放气; 麻醉完全,准确判断插管时机,避免呛咳、吞咽,减少插管时喉肌张力; 正规气管插管操作,手法稳、准、轻、快。忌用暴力及不适当的管芯,喉镜不要插入过深; 注意适时适当调节患者体位;避免过度后仰; 禁忌不适当的喉外施压。 选用粗细适中柔软的胃管,插入时与患者密切配合。 伴有糖尿病、慢性结肠炎、肢端肥大症等患者,或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者,应详细询问病史。 对气管插管过程困难的患者,术后要严密随访,及时发现环杓关节脱位情况,尽早治疗。 对于颈部疤痕挛缩、前屈畸形病例,声门显露不佳,避免反复插管,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指引下插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