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苏州】古老的姑苏 古老的桥

 言日言日言日日 2016-05-09

▲姑苏台上月,倒景浮生河。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46 忘尘谷 ——刘珂矣 来自天堂苏州


公元前五百一十四年,伍子胥兴建了阖闾城,“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特有的风景。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映现的是苏州古城水、桥、人的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致。


苏州,是园之城,水之乡,桥之都。


“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这是对苏州桥梁的真实写照。



苏州桥梁的建造,上溯春秋,下及明清。

如春秋时的临顿桥、乌鹊桥、斟酌桥;

汉代的顾家桥。

唐代,苏州的桥梁鳞次栉比,遍步大街小巷。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白居易


岁月湮远,朝代递嬗,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古桥形成了四大特色,即


一多

至民国时城内外总共达1000多座。苏州的桥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5座,桥梁之多为世界之最。


二古

苏州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留存至今的苏州古桥,最早的是宋代,其次是元代。


三秀

苏州的桥,精巧秀丽,似乎它们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让人欣赏的艺术品。廊桥、亭桥、暖桥、踏步桥、过街桥,林林总总,千姿百态,每一座桥有每一座桥的风韵,有每一座桥的特色。


四趣

桥是一种文化。苏州古桥,有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秀美的雕刻。它们无不闪耀着苏州香山匠人的智慧和创造,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苏州城就像一座天然的老桥博物馆,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桥梁三万多座。弹词开篇《苏州的桥》中有唱:“才子佳人桥上坐,万种风情万种桥。”一起来看看这些历经沧桑却仍屹立不倒的老桥吧。


西郊枫桥

——— / /      \ \ ———  

▲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


枫桥应该是苏州最著名的桥了吧,旧名“封桥”,因漕运夜间封此桥禁止船只通行。后讹为“枫桥”。宋王珪亲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一字遂正视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枫桥名动天下。


苏州乌鹊桥

——— / /      \ \ ———  

▲始建于春秋时期


乌鹊桥是苏州的一座著名桥梁,位于城区南部,乌鹊桥路北端,旧为石拱桥,规模宏伟,现改为钢筋混凝土桥,下半部保留了原桥石。乌鹊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最古老的桥。乌鹊桥桥旁古有乌鹊馆,故名。


馆娃宫深春日长,乌鹊桥高秋夜凉。

风月不知人世变,奉君直似奉吴王。


这是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三首诗,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乌鹊桥,可见乌鹊桥在苏州得多么有名,诗人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时光无声,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桥,装饰了我们的梦。


吴中宝带桥

——— / /      \ \ ——— 


▲建于唐,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的古桥。


宝带桥又名长桥,始建于唐,为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

桥长317米,宽4.1米。桥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桥身之长,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在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为我国著名古桥之一。


远望如长虹出水,横卧于玳玳河之上。待到春从桥上过,于是菜花从桥的这一端,烂漫到那一端。



苏州行春桥

——— / /      \ \ ———  

▲石湖行春桥  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


烟花三月下江南,青石小桥是归路,时光的梦也会醉倒在苏州的烟雨中吧?


桥是人与自然斗争的产物。苏州古桥在装饰艺术方面,也贯彻着与自然斗争的思想,特别是与水斗争的思想。


苏州古桥雕刻一般不用人物,大多是珍禽祥兽、瑞草嘉花,祥兽中首先是龙。


龙好水,雕龙最佳位置是拱券券脸正中的龙门石上,龙头在此俯首向下正视着河心,监视着通过桥孔的流水,欲使流水恬静安贴,而不兴风作浪。

▲桥上的雕龙栩栩如生


其次,桥上最为喜闻乐见的雕刻是狮子,是用狮子的威武来镇邪。



▲桥上用狮子来镇邪


此外,桥头建造的塔幢亦多,其用意无非是用来镇压河妖。有时还建有石亭和牌坊。


远在十七世纪前,苏州在建桥技术和建桥艺术方面,在数量上,均远远地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


苏州古桥确实是一幅幅文化内涵厚重的画,是一首首凝固的诗,细细品嚼,定会有一种别样的享受和回味!


         

撰文曼它琳传媒团队

排版:苏州曼它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