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玩童科技小制作——摩擦起电

 文河 2016-05-09
实验重点:了解一些摩擦起电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 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 想知道为什么吗?通过实验一起探究吧!

实验目的:1.知道物体间摩擦可以起电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认知: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科技小制作实验步骤:

1.认识实验器材:塑料棒、玻璃、旋转支架、泡沫球、塑料袋、感应器、泡沫块、底座、塑料杯、棉线、立柱、毛料布、7型支架。2.把验电器扣入塑料杯上成完整的验电器;用塑料棒与毛料布(头发、衣物都可)摩擦后,接近泡沫小球,看有什么结果;再摩擦一遍接近验电器,仔细观察验电器内的两个极片会有什么变化?3.把7型支架插到底座上,用棉线把两块泡沫块栓在7型支架上先用摩擦过塑料棒分别与两块泡沫块接触一下,再摩擦一遍,插入两块泡沫块中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4. 把立柱插入底座后上面插入旋转支架,把一根摩擦过带负电的塑料棒平衡的放在支架槽上,把另一根摩擦后去靠近前一根,出现排斥现象。再用玻璃棒与塑料袋摩擦后于塑料棒靠近,会出现相吸现象。(实验时请选择气候干燥的天气实验,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知识拓展:在公元前六世纪,人类就发现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静电现象”。这是自由电荷在物体之间转移后,所呈现的电性。此外丝绸或毛料摩擦时,产生的小火花,是电荷中和的效果。“雷电”则是大自然中,因为云层累积的正负电荷剧烈中和,所产生的电光、雷声、热量。静电现象包括许多大自然例子,像塑胶袋与手之间的吸引、似乎是自发性的谷仓爆炸,在制造过程中电子元件的损毁、影印机的运作原理等等。当一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到其它表面时,电荷集结于这物体表面成为静电。虽然电荷交换是因为两个表面的接触和分开而产生的,只有当其中一个表面的电阻很高时,电流变的很小,电荷交换的效应才会被注意到。因为,电荷会被入陷于那表面,在那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足够让这效应被观察到的一段时间。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静电吗?1.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还有尽量不穿化纤的衣服,要穿全棉的内衣。 2.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抹布等先碰触大门、门 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穿全棉的内衣。 3.准备下车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档,然后用手指碰着下面铁的部位,然后开车门,把左手放在车门有铁的位置,但是左手别松,然后把右手放掉,下车,这时候你再用右手抓着门就不会被电到了。4.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

实验报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在哪几个实验步骤中,体现比较明显。发现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会产生静电,研发更多的新奇特科技小制作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