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的成长(3)里程碑式的转折:北齐白瓷

 芝润斋 2016-05-11

 

        从青瓷到白瓷,是瓷器发展史上一次重大转折。

 

       不仅仅是色彩的多样化,还为彩绘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青瓷因为胎釉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出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无法在瓷胎上绘画,只能采取在胎体上刻花、压印等方式进行装饰。

       白瓷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烧成后呈白色,为在胎体上进行绘画装饰提供了条件。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画画需要白纸,白瓷就相当于白纸的作用,有了白纸才能在上面作画、施彩。”所以说,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釉里红、青花、五彩、粉彩等彩瓷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只有白瓷的产生,才有可能出现明清时期彩瓷五彩缤纷的辉煌。

       

       从青瓷到白瓷,这么重要的转折,其实在生产工艺上只有一个变化,就是原材料胎釉里含铁量的变化。青釉的青色是铁元素高温烧制后呈现的,铁元素少了,青色就淡了,如果胎釉里不含铁元素,同样是青瓷的烧制方法,就能烧出纯正的白瓷。

 

       人们常说的“南青北白”,是指在青瓷和白瓷都发展成熟的唐代。

       一般认为,白瓷工艺是在隋朝时出现的。

       其实不然,南北朝时期,早期的白瓷就已经出现了。

 

                                  北齐时期范粹墓出土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出土

 

瓷器的成长(3)里程碑式的转折:北齐白瓷
                                     造型为莲瓣形罐,直口圆腹,平底实足,肩部有四系。



瓷器的成长(3)里程碑式的转折:北齐白瓷       

                                                              肩部四系,具有实用功能。

                                                     


 

瓷器的成长(3)里程碑式的转折:北齐白瓷

 

                                 明亮的白釉,略显黄色,釉厚的地方呈青色。

                                 说明胎釉里含铁量仍偏高,脱胎于青瓷,从青瓷演变而来。                                  

 

瓷器的成长(3)里程碑式的转折:北齐白瓷
                         腹部凸起一周粗弦纹,把罐分成上下两段,腹部以上饰多瓣覆莲,莲瓣宽厚,瓣尖微卷,

                         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

                         下腹部不施釉 露胎,胎质呈淡黄色。

         这件瓷器已经具备了白瓷特征,但含铁量仍偏高,火候不到。从白度、硬度和透水性等方面,与唐代白瓷相比,还显得很不成熟,说明是早期白瓷产品。

       从另一方面,恰好印证了从青瓷向白瓷的转化过程。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