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习:立式姿势为无极式,与太极拳预备式相同,用自然呼吸法进行调息,使心神达到安宁,心平气和,体态舒松。 (2)吐浊气:用意念将胸腹中浊气由口向外吐出,越细越长为佳,最好做到吐空为止。所谓吐空是指意念上把自己体内的浊气吐空,然后再做第二口。初练可三四口吐完。久练一次一口即可达到吐空。 (3)凝神:无极式站立。用意推动两眼之光,把视线向前方最远的地方放出,寻找一个固定目标如月亮、星辰、山川、胜景、花朵、江河、湖泊、或天际线等,采取其精华进行凝视。即凝神聚意于一点之后不停往回收,把视点收回离眼一尺二寸左右的地方停住。精神贯注,两眼目不转睛地盯住,约3~5分钟可产生一个像气球一样的产物。 (4)采气物:气物出现后,再把凝成之气物,用眼神和意识送入会阴(在人体二阴之间)。用鼻子吸气,在吸气的同时,头慢慢下垂,垂到鼻对肚脐为止。两眼垂帘看会阴,舌贴于下齿与齿龈之间。开始锻炼,3~4口即可,最后一口达到为止。 (5)吐纳:口对会阴,细长吐气。吐的第一口开始,随吐气的同时身体下降(下蹲),至两膝发酸为度。用意推动气下降到足心(涌泉)。纳气:用鼻子吸气,以意引导气由脚到腿、经会阴到命门(后丹田),如此周而复始地吐纳。锻炼时间长短,以两膝发酸不能支持为度。 (6)内转法:将吐纳之气引导到腰部,再向中丹田(腹部)吸气。待气充实后,再以意引导气由内里小圈从里往外,从左向上向右螺旋式转36圈,之后再从外向里由大圈转小圈,仍从左向右转24圈回到原处,这是大周天的数字。女性练法与男性不同,先从右向左向上,由内向外转,再从左向右,由外向内转,圈数与前相同。最后,意气均回到中心,吸回丹田,稍停即放松。此为丹田内转法。 (7)神通于背:由吐纳吸气不放,再以意领气至背部,使气达于夹脊,此即神(气)通于背。姿势有:静练式取站桩,动练式取活步。 (8) 灵机于顶:由吐纳吸气不放,在神通于背的基础上,再引气由背上行到后头部的玉枕穴,头顶的百会穴、前头的印堂穴(上丹田)。功至此步利弊皆有,无人指导千万不可操练。 二、入静方法
(1)意守丹田法。意是意念,守是守住。丹田有内外之分,练功家现在练的多是内丹田。丹田就是产生“内丹”元气的部位。太极内功的部位有:前丹田(关元)、后丹田(命门),下丹田(会阴)、中丹田(关元后命门前会阴上膻中下部位)、上丹田(两眼间祖窍)。也有其他说法,如百会为上丹田、膻中为中丹田、脐后腰前为下丹田等。另外其他功法也有不同的丹田部位:气海、神阙、涌泉等等,都可以意守。意守丹田就是意念活动寄托在身体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杂念,顺利入静。意守部位也要注意按病症选择。
(2)舌动法。就是在练功中,随呼吸配合舌尖起落。如吸气时舌尖抬起抵住上颚,呼气时舌尖落下,也可在呼吸之间舌尖抵上腭。还有一种舌尖抵住上腭不动,下功后放下,也称“搭鹊桥”可以接“天河水”。在练功中舌动与舌抵上腭可以排除杂念、帮助入静。
(3)默念字句法。练功时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字句,进行默念。如“自己静坐内气生”、“自己静坐身体好”等等。字数不宜过多,一般字数不宜超过十二字为好。初练者从三个字开始,逐渐增加字数。默念是练功初期排除杂念的常用方法。
(4)数息法。就是在练功中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从一数到百或数到千,亦可周而复始,便可以很快入静。
(5)听息法。就是练功中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协助入静。
(6)意守外景法。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时,可以守体外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树、鲜花等。把意念寄托在体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达到入静状态。
(7)意守脏器法。由于某脏有病,在练功时可以直接意守某个脏器,如意守肝脏、意守肾脏、意守心脏等。也可以用观想脏器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可以使气至病所提供疗效。
(8)诱导法。练功时双手放于小腹上,诱导气入丹田(形成腹式呼吸)或用按压解溪穴法等,进行自我诱导。若由他人从旁点穴导引、语言暗示等,则叫他人诱导。也是入静的常用方法。
(9)放松法。又分部分放松、分线放松及脏器放松几种。此法多用于练功初期,精神紧张或某些病症如高血压、局部疼痛等。放松法是通过意念来完成的,吸气时不与以注意,呼气时配合默念一个“松”字,周而复始,即可入静。
(10)声音诱导法。在练功中可以轻声(自己能听到)诵读字句,也可以听钟摆声,这也是帮助入静很好方法。
(11)咽津法。练功开始先搅海(舌体在口腔中搅动),生津液后,分三次用意念送入丹田。也可以用意念吞日、月、星、光等,都可以帮助入静。
(12)吐纳入静法。练功开始可先大呼大吸3~5口气即可帮助达到入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