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孢子虫属黏体动物(Myxozoans),黏体动物是一类以无脊椎动物和水生脊椎动物为主要宿主的高度特异化的后生动物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一般寄生于宿主细胞外,或组织寄生,或腔寄生;组织寄生时,营养体通常位于宿主细胞间,直至发育到大的孢囊期,孢子在孢囊内发育成熟。 同一种黏体动物对不同宿主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或宿主特异性,同一种黏体动物寄生于同一宿主不同部位引起宿主病理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即黏体动物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与组织向性。 【病原】碘泡虫(Myxobolus)、单极虫(Thelohanellus)、尾孢虫(Henneguya)等黏体动物。黏体动物几乎可寄生于鱼类的任何一个器官或组织,亦能使其寄生部位发生病变,黏体动物引起鱼类病变的常见器官或组织为神经系统、肠道、肾脏、膀胱、肌肉、心脏、鳃、喉部、皮肤等。表1为鲤、鲫鱼常见的黏孢子虫病。 表1、鲤、鲫鱼常见孢子虫病 叶灵通等(2014)报道,洪湖池塘养殖的异育银鲫寄生4种粘孢子虫,即为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hearti)、瓶囊碘泡虫(M.ampullicapsulatus)和尾孢虫未定种(Henneguya sp.)。寄生于鳃的多涅茨尾孢虫在7-9月感染率突增,明显高于其它月份;瓶囊碘泡虫只在3-6月发生感染,感染率6月最高。顾伟(2012)在江苏无锡、盐城、大丰、射阳、滨海等地区池塘养殖鲫鱼的鳃部、喉部、体表共检测到6种粘孢子虫即:卡特碘泡虫(M.cultus)、吴李碘泡虫(M.wulii)、瓶囊碘泡虫(M.ampullicapsulatus)、洪湖碘泡虫(M.Honghuensis)(图1)、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武汉单极虫(T. wuhanensis)(图2),其中以由喉部寄生的洪湖碘泡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和由肝胰脏寄生的吴李碘泡虫引起的“腹孢子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主要症状】孢子虫病因寄生部位不现引起的表现症状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多表现为吃食量下降,随后停食、游边等。
异育银鲫鳃孢子病。打开鳃腔,鳃丝可见明显的乳白色孢囊(图2、3)。患病初期在显微镜下可见白色针状或线状的孢囊。
异育银鲫鳃孢子病。打开口咽腔可见咽腔上部肿胀,孢囊堵塞鱼的咽喉(图5、6),鳃耗外翻,严重时可见鲫鱼一侧眼球突出(图6)。
异育银鲫肤孢子病。肉眼可见异育银鲫体表凸出物(图6),体表鳞片下的孢囊近球形或椭圆形(图2),乳白色。
异育银鲫腹孢子病。患病鱼腹部膨胀,解剖可见腹腔内大小不等的孢囊,孢囊乳白色,充塞整个腹腔(图7),严重挤压肝脏、胆囊、肠道等内脏器官。
异育银鲫丑陋圆形碘泡虫病。成熟粘孢子寄生于鳃弓、咽部、吻部、鳃盖、背鳍、皮肤等部位的皮下结缔组织内,形成大小不一的肉眼可见的包囊。尤其是吻部、口腔、头部及鳍条等部位大量包囊(图8),严重影响商品价值。
鲤鱼吉陶单极虫病。患病鱼腹部膨胀(图9),打开体腔可见前肠、中肠膨胀,充血发红(图11),或可见体腔内有一椭圆形孢囊(图10),剖开肠道可见肠壁上有多处有明显的瘤块状突起,大小不一,粘连或不粘连地挤成一团。
【生活史】雷放射孢子虫、三突放射孢子虫及橘辨放射孢子虫等放射孢子虫已被证明是粘孢子虫在无脊椎动物宿主内的生活史阶段,粘孢子虫的生活史如图12。粘孢子虫感染鱼类有两条途径:一是被鱼直接吞食或从鱼体的伤口处进入,在鱼体内继续繁殖,周而复始,形成爆发流行;二是孢子释放到水体后被水生寡毛类如水蚯蚓吞食后,在寡毛类的体内繁殖大量的放射孢子,再次释放到水体中被鱼体吞食或从鱼体伤口处进入,在体内繁殖,形成爆发流行,危害鱼类。
从粘孢子虫的生活史可知,相比粘孢子虫而言,水体中放射孢子虫可能对药物更为敏感,因而防治鱼类粘孢子虫病的重点在于杀灭水体中的放射孢子虫及虫体感染鱼类后的前孢子阶段。当然,彻底清塘,杀灭水体中寡毛类也是预防粘孢子虫病的方法之一。 【诊断】取包囊压片显微镜检查,发现包囊内含有大量的粘孢子虫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环烷酸铜或“聚维酮碘溶液”、“原虫净”等,同时口服“地克珠利预混剂+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①根据粘孢子虫病的发病季节提前预防是较为可行的方法;②口服药物时须注意不得随意混合其它驱杀虫药,以防药物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