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之君子如“玉”

 文山书院 2016-05-13

说文解字之君子如“玉”

2016-05-13 萧萧 明伦书院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大抵是对一个男人的最高赞誉之一。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赞美之词,原句并非出自国学经典,而是来源于武侠大师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


书中有一段是乾隆赠送给陈家洛一块用作未来意中人定情信物的暖玉,玉上以金丝嵌着四行细篆铭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追本溯源,非要为此句找寻出处,“谦谦君子”最早应见于《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温润如玉”大抵出自《诗经·卫风·其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或是《国风·秦风·小戎》里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后人也常用“玉”来形容人。比如《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有一句“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读后不禁让人幻想此句赞美的白石郎到底是何等的仙姿玉貌、风华绝代。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与“玉”字相关的字或词,意义都是非常美好的。比如“珍珠、玛瑙、珊瑚、玳瑁、琥珀”这些珍贵的事物都是以“玉”为部首,“冰清玉洁、玉树临风、冰肌玉骨、亭亭玉立、芝兰玉树”等赞美人的词、不管男女都含有“玉”字。


为什么“玉”的地位如此之高呢?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是其主要内涵。“玉”的本质正是如此,坚硬与温润并存。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先民在石器加工的过程中发现了质地坚硬、晶莹美丽的玉石,这种神秘的特性与当时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非常契合,于是用来装饰自己、礼敬神灵。


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利。《周礼·春官》说“以玉做六瑞,以等邦国”,就是以六种玉做的瑞器来表示六等爵位的标准。


儒学出现以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的人格象征。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他在《礼记》中赋予玉“十一德”。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秉承了这一说法,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在中国文化里,“三”有多之意,那么“玉”字就是多块玉相连的样子,我们看“玉”字的字形演变:




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很多玉串起来,后来简化成与“丰”字类似,如“礼仪”的“礼”:




左边是“示”,右边是“豆”,不是我们现在所吃的五谷杂粮里的“豆”,最早“豆”是器皿,一种高脚碗,碗里盛的东西就是一串一串的美玉。


“礼”是“事神以致福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天地滋养万物,先贤引导文明,父母辛勤养育,老师谆谆教诲,都需要我们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现在的我们大多早已经失去敬畏心,从而易失为人之本,无立身之德。


“玉”的金文和篆文都与“王”字类似,难以区分,“王”字与“玉”的区别在于中间三横之间的间距,等分的是“玉”,前两横间距短的是“王”,由象征王权的斧钺变化而成,如下图:




又由于二字太过于形似,因此“玉”加上了点与“王”区分。“王”还有一种说法,《说文》: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三才者,天地人”,能沟通“三才”的人才能称之为“王”。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愿有着“尊玉、爱玉、佩玉、玩玉”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如诗中一样,修美德、正仪容、蕴才华,迈向“君子如玉”的境界。




          

(本文来源于明伦书院 ,部分内容来源于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版 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