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学习表达 杨文华 有一位父亲,偶然发现一向不喜欢写作文的儿子,偷偷写起了长篇玄幻小说。他细细一读,更为吃惊:儿子写的小说不仅语言生动流畅,而且想象奇特,情节曲折,颇有《哈利·波特》之风。 原来,孩子所在的四年级班里流行读玄幻小说,男孩子尤为痴迷。看多了,就开始自己创作。他儿子就是其中一员。 一位中学心理辅导老师,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记心理笔记。一段时间后,她惊奇地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心理症状得到缓解,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文笔流畅,表达情感细腻丰富,很能打动人。 写玄幻小说,记心理笔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喜欢上动笔表达?显然,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表达需要。 然而,我们的课堂作文,却大多是忽视学生表达需要的强迫性行为。 有份调查问卷,问学生为什么而写作,大多数学生回答: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为了得到老师表扬,而为了自己内心表达需要的少之又少。难怪,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怕写作文。 也许有人要说,小学生作文本来就是习作,是一种训练,不可能每次都符合学生的表达需要。只要把技能教给他们,等他们有了写作需要,自然就能熟练写作。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 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并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事实验证。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在教写作知识和方法,但很多学生到毕业都没学会作文,留下的只是厌倦、惧怕作文的心理阴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做某件事情,都有动机驱使,写作也是一样。写作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沟通、感情的交流。只有在真实交际情境中,激发起强烈的表达动机,才会有表达欲望,才会主动探究表达技巧,努力提高表达效果。 英国推出一项“圣连纳故事书计划”,让小学生为学前儿童编写故事书。参加写作计划的学生需要探访当地幼儿园,了解学前儿童喜欢听什么故事,然后构思故事内容。年纪小一点的学生还会被安排与学前儿童的父母定期会面,就故事内容交换意见。年纪大一点的,可以自由选择伙伴,大家一起合作创作故事。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完善。他们创作的作品图文并茂,颇有创意,深受学前儿童喜爱。 面对真实的交流对象,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交流回应,孩子们“有所为而作”,真正体会到了写作的意义。正如吴立岗教授指出的那样:“要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需要,要从写作动机走向写作目的,而不是相反。” 每次作文课,于永正老师都会精心创设一个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表达。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转述通知》这堂课。 上课了,于老师迟迟没进教室,却来了一位“教育局的王秘书”,通知于老师下午去教育局开会。学生不知不觉就置身在于老师创设的真实交际情境中了中。接下来,为了把这位“王秘书”的外貌特征讲清楚,把通知的内容转述准确,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现出极高的表达热情,说得也越来越好。 于老师说:“说和写都是应该有目的、有对象的。要让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至少让学生感到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让学生感到说与写都是生活的一种需要。” 这,就是让学生喜欢作文的有效秘诀吧。 |
|